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战争失败的黑锅

很多人都是从《走向共和》这部影视剧中了解翁同龢的,仅仅从影视剧中看翁同龢,虽然他一生清廉,但是他在晚晴最重要的“甲午海战”和“百日维新”两件事中的表现,真是一位书生误国的形象。那么翁同龢真的应该为甲午海战的失利负责吗?我个人看来,如果将一场国运之争的战争的失败,最终归因到一个人、一两条舰船上就显得十分滑稽了。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战争失败的黑锅

翁同龢家世显赫,他的父亲历经咸丰、同治两朝帝师。这位妥妥的官二代,并没有从小骄奢淫逸,反而非常有才学。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6岁状元及第,完全是一副现代牛娃的表现。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并且先后担任了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战争失败的黑锅

大家对翁同龢最大的不满就是甲午海战前的1890年,他任户部尚书的时候,以海军初具规模且国家财政赤字加大为由,建议暂时停止添购新军舰。而那个时候正好是全球科技大发展的时候,由于未能继续添置新的舰船,使得日本在此期间购买了航速更快,射速更高的吉野号,最终导致甲午战争失败。

翁同龢上奏的前一年也就是1889年,光绪帝大婚花费550万两白银。另外1890年,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洪灾。根据《清史稿》记载:辛亥,近畿霪雨成灾,京师六门外增设粥厂,命拨京仓米万五千石煮赈,并发内帑五万充赈需。壬子,永定河决口。……丁巳,拨奉天运京粟米,并留江北漕米,备天津灾赈……八月壬寅(初五日),再拨京仓米十万石备顺天赈需。……丁巳(二十日),留漕米五万石,拨库帑十万,备山东赈。壬戌(二十五日),以顺直水患,谕王公各府京旗庄田并减租。是月,免陕西、江西逋赋。赈陕西水灾雹灾,云南水灾,台湾风灾。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战争失败的黑锅

作为清政府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在国家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为了政府的收支平衡,去做一些调整的建议,个人觉得无可厚非。而且最终的决策者是慈禧太后,做为执行者的翁同龢也就是出个主意而已。而且翁同龢的建议只是暂停新购战舰,北洋水师的日常开支并未受到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并非取决于舰船是否更加先进,而是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官兵的日常训练形成的军事素养。清末时期整个国家千疮百孔,上层统治阶层并没有认识到国事风云变幻对大清朝带来的影响。

就在翁同龢奏请暂停新购舰船的第二年,李鸿章跟张曜第一次检阅北洋水师之后,在上报朝廷的奏章奏写道: “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臣等忝膺疆寄, 共佐海军。臣鸿章职任北洋,尤责无旁贷。自经此次校阅之后,惟当严加申儆,以期日进精强。 ”也就是说作为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拥有实际指挥权的李鸿章李中堂,同样认为北洋水师当时的实力,用来拱卫渤海一点问题都没有。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战争失败的黑锅

这就让翁同龢背一个甲午战争战败的黑锅,有点强人所难。且不说1890年距离甲午海战的发生还有4年的时间,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清朝自1875年开始购入欧洲的铁甲船,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彼时,北洋水师共计各类军舰25艘、辅助舰船50艘、运输船30艘,号称全球第九、亚洲第一舰队。尤其是定远和镇远号,排水量均超过7000吨,放眼当时的世界那也是世界海军中的顶尖水准。

在以上邦之国自居的清政府统治者看来,日本对大清的挑战难以忍受,东洋撮尔小国何敢捋上国的胡须?而大家能形成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离不开李中堂等实力派的吹嘘和奉承。

翁同龢背不起甲午战争失败的黑锅

任何一场战争的胜负走向,都是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外交等各种因素混合的作用。一个国家意志是人民和士卒的精神支柱和脊梁,也是力量的源泉。即使规模再庞大的军队,如果将士没有发自内心地作战,也很难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具备上下一心的精神意志,即使武器装备上稍有欠缺,也同样有机会赢得战争的胜利。而当时的清朝,从上至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就无法团结一致来迎战、保卫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