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上海東平路九號的門口因為掛著上海音樂學院附小的牌子,鐵門裡面那棟優雅的花園洋房很容易就被騙忽悠說是賀綠汀過去的別墅,辦公或者居住好像理所當然。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其實不然。這棟建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上海近代優秀建築,二層結構,局部附以假三層;四坡法式紅瓦屋頂稜角分明,其局部處理為孟沙式;牆面外飾碎細卵石,肌理清晰,又附攀著蔓藤,隨四季變幻色彩;牆角前後兩塊隅石,作成扇形稜角;類似法國南部別墅類建築風格,因臨近地中海,天氣較熱,所以窗戶都處理得大而敞。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這是當年屬於孔、宋兩大家族的別墅群建築之一,是宋子文購來贈與宋美齡的“陪嫁”。所以標示含糊其辭,只是隱約大有來頭的實施保護,沒有明目張膽地具體說明。在以後相當漫長的時光歲月一直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的音樂排練廳。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想想也是,賀綠汀基本就是和聶耳、冼星海一樣大名鼎鼎的音樂家,這樣的文化名人,一定應該也沒有什麼太多忌諱,而且可以值得允許大張旗鼓。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在密密的樹林裡,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在高高的山崗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輕快、流暢、生動、活潑的《游擊隊之歌》,不僅革命年代,而且在以後的很多年,都是幾代人張口即來至今仍保持著經久不衰的魅力的紅色歌曲,那清新激越的曲調旋律就是出自賀綠汀之手。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他的代表作品還有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嘉陵江上》、《牧童短笛》、《春天裡》、《四季歌》、《天涯歌女》和《搖籃曲》等等等等,還有那最常用的《哀樂》。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賀綠汀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時間是從1949年一直到1989年。這恐怕也是和他的經歷大有關聯:他是個老革命,早年參加過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也算個老上海,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做過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還是個紅色系的藝術家和領導者,他擔任過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當然上海音樂學院這是後來的稱呼,其前身是中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國立高等音樂學府,由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博士創辦1927年11月27日的“國立音樂院”,蔡元培為首任院長。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而後也是命運多舛:1929年9月,更名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37年,更名為私立上海音樂院;1942年,被汪偽政權接管更名為國立音樂院;1943年,原上海國立音專師生在重慶成立“國立音樂院分院”;1945年,分院於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45年抗戰勝利後,自重慶返滬的國立上海音專接收了偽“國立音樂院”,與私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合併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1949年6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9月1日,更名為國立音樂院上海分院,賀綠汀自此以後長期擔任院長;1950年1月28日,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8月,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併入;10月,成立全國最早的音樂學術研究機構——音樂研究室;1952年,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同年,金陵女子大學文理學院音樂系、上海市行知藝術師範學校音樂組先後併入;1956年11月20日,更名為“上海音樂學院”,從此院名沿用至今。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那個東平路9號的附小是賀綠汀於1951年創辦的少年班;1952年行知藝校音樂組併入少年班;1953年正式建立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1956年,更名為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專科學校,同年,又建立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兒童音樂學校,簡稱上音附小;1996年,上音附小併入上音附中,實行了大、中、小一貫制的音樂教育管理體制。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現在我們有時也會因緣際會前往這個位於徐彙區汾陽路20號的上海音樂學院,以為就是老校,其實也還是一個不然。這是1950年賀綠汀擔任院長,把上海音樂學院從過去的漕河涇遷入到的這裡。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當然事出有因,當然不是平白無故。迎大門的一幢有著半圓形落地長窗的建築,是現在是上海音樂學院辦公樓。建於19世紀20年代,當年是猶太人在上海的俱樂部。1927年的“國立音樂院”後,聘請了數位外籍音樂家包括猶太人音樂家任教作曲、鋼琴、聲樂、絃樂,建院之初的每個系,都有猶太音樂家任教甚至領銜。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以他們為核心,經常舉辦著聞名上海的“星期四聚會”,吸引了當時一大批音樂、文學愛好者在此聚集。1938年的上海是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簽證就能進入的城市,隨著上個世紀 30年代後半期德國納粹對猶太人迫害的升級,為了逃避納粹屠殺,上海成為了猶太人的諾亞方舟,約兩萬多名猶太難民輾轉來到上海,也讓這個原本歡聲笑語的俱樂部,自然而然成了難民們的聚集地。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直到此後的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進入租界,佔領了這個俱樂部,並於 1943年2月在虹口設立隔離區計劃,勒令凡從1937年起來滬的所謂無國籍者——來自納粹統治區的猶太難民,全部在一個月內遷入。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另外,曾經的比利時駐滬領事館也設在這,是建於1905年-1911年風格比較混雜的西式花園住宅,二幢建築均為假三層,其中一幢四屋頂,較為平緩,有棚屋形老虎窗,立面白色粉刷,層間設齒形飾,柱體有凹槽處理。側立面有突出半圓形房間,上設露臺,整體風格有美國小住宅特色。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該建築有走廊與其他建築鏈接,塔斯干式雙柱、三柱支撐。另一幢建築的雙摺屋頂面陡峭,有雙坡形老虎窗,主立面二層為敞廊,木質構架支撐。底層磚牆,水泥毛刷牆面。半圓拱券門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間隔點綴,整體極富特色,局部帶有北歐風格。

與上海音樂學院有關的幾棟老建築

1927年起,這裡就一直是比利時駐滬領事館,也是1941年被日軍所佔,1945年恢復的。現在是作為上海學院辦公、接待專家之用的專家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