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偽造太子手諭發動兵變,為什麼會隱忍不發?

秋泓月


導讀:這段劇情是《雍正王朝》中九龍奪嫡的高潮部分,太子胤礽本來就不爭氣這次更被老八和老十四合夥擺了一道。太子奶兄凌普帶著偽造的太子手諭涉嫌逼宮讓康熙危機意識迸發,甚至動用了自己的秘密力量狼覃帶兵進駐八大山莊。老十三與太子一起受了嫌疑,老大、老三互相揭發暴露了彼此的心思。太子被廢后老八串通佟國維以及朝臣督撫推薦老八為新太子,有掉入了康熙的圈套。一時間平時偽裝的孝順忠誠諸位阿哥奪嫡野心紛紛暴露,讓康熙傷心不已。即便是康熙知道太子手諭是偽造的也隱忍不發就是讓更多的野心家跳出來在做統一部署。


這一段劇情既亂又精彩,各路奪嫡勢力長期的潛伏、部署在此時都逐漸浮出水面。大阿哥胤遈的蠢、三阿哥胤祉的刁、八阿哥的陰狠,都在這段劇情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康熙在渡過最初的慌亂後逐漸的穩定下來,對皇子們的表演冷眼旁觀。既然已經決定廢太子,那麼就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對幾個阿哥做重點考察。無論多好的偽裝,在那把高高在上的椅子前都會原形畢露。


大阿哥、三阿哥互相攻擊,首先出局

其實我們都知道偽造太子調兵手諭是老十四和老八的手筆,目的就是把太子拉下來好取而代之。但是太子胤礽出事後還沒有被廢,大阿哥胤遈就迫不及待的跳了出來。在他看來胤礽被廢后自己的機會最大,因為他認為自己不但被加封直親王而且在太子出事後總領行宮宿衛。所以他想趁機盡“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讒言打算弒殺太子,而且當著康熙的面夾七夾八的打擊胤礽。但是康熙明確表示新太子一定要是有德之人,所以想趁機弒殺太子的大阿哥首先出局。


“像你這樣無情無義、飛揚跋扈,權利燻心的蠢豬居然也想做太子”

老三誠親王胤祉總領熱河駐軍行營事宜,看到太子倒臺、大阿哥出局就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然後平時把奪嫡野心隱藏的很好的老三也趁機對大阿哥落井下石,揭露大阿哥魘鎮太子胤礽的事實。結果老三胤祉急切之間,暴露了早已知情不報的事實。被康熙斥責為“你的書都讀到狗肚子去了嗎?”。在老大出局的同時,老三也翻車了。


推舉新太子成功把八爺黨裝了進去

在太子被廢已成定局的情況下,老大老三先後出局。餘下有實力奪嫡的阿哥只有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回京以後的康熙在宣佈廢太子的同時又推出一個公推太子的局來套路諸位阿哥和滿朝的大臣。結果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聽從了鄔先生的解釋,正式推舉廢太子胤礽復位正中康熙的下懷。而八爺黨和以佟國維為首的朝臣聯名推舉的是八阿哥胤禩,這下八阿哥胤禩不但暴露了八爺黨的實力而且最大的支持者佟國維也被迫離開了朝堂。

其實從老道張德明給老八看相開始就已經犯了康熙的忌諱,康熙含糊的態度其實就是在下套。結果八阿哥胤禩和有佟半朝之稱的佟國維都錯判了形勢,一門心思串通了超過半數以上的朝臣聯名推舉八阿哥胤禩。豈不知皇子結交外臣本來就犯了忌諱,更何況八爺黨能夠操縱超過半數以上的朝臣豈能不引起康熙的憂慮?況且佟國維在獲得康熙遞出的好處後(九門提督職位)依然還是裝傻充楞的支持八阿哥,結果老八和佟國維同時出局。


小結:

在太子被廢以及起復的這段時間內,在康熙的測試過程中老大、老三、老八先後出局。而四阿哥胤禛卻在鄔思道的參謀下步步猜中康熙的心思,在弘曆熱河獲得玉如意後在推舉廢太子復位的事情上再次加重了在康熙心目中的砝碼。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的戲碼讓我們大呼過癮,在這場康熙中晚期的長時間的政治風暴中,各種勢力無所不用其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其中有一段劇情,橋段的設計頗讓人感覺疑惑,就是在廢太子前後,有人偽造太子的手諭調兵,此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最後卻不了而知。


為什麼康熙明知事情真相,而要選擇隱忍呢?

  1. 康熙不予追究,是想看出最後的幕後主使!假傳太子手諭這件事發生在康熙帶著一眾皇子熱河圍獵的時候,在這次圍獵的時候,各種爭奪皇位的勢力開始角逐,這個時候,又正好有人用太子的手諭調兵把皇帝住的山莊給圍起來了,明顯一副要逼宮的意思,經過張廷玉的提點和康熙的聰明才智自然知道是有人假借太子之手開始權力的更換。康熙沒有點破,就是想看到誰會在這場“表演”中獲利,那麼自然這個人就有可能是幕後的主使者!
  2. 康熙隱而不發,是因為他廢太子的心意已定!在這次圍獵的時候,發生了幾件事,導致太子之位不保,主要是太子胤礽開始了作死之旅,先是與外族過於親密,引起了康熙的反感,然後是偷情鄭春華――康熙的妃子,被康熙撞見徹底讓康熙下定決心廢掉太子。此時,發生了太子手諭逼宮的事情,康熙沒有徹查這件事的真偽和涉案人員,是因為康熙已經決定要廢掉太子,有沒有太子手諭這件事都無法決定最後的結果。

  3. 康熙不了了之,是此事牽扯各個皇子勢力,容易打破當前平衡!我們可以試著分析假傳太子手諭調兵逼宮這件事誰是幕後主使。首先拿著手諭調兵是大阿哥的人去幹的,而手諭的字跡是十三阿哥的,而十四最擅長模仿他人字體,字是十四阿哥寫的,也就是說,如果徹查這件事,各方奪嫡勢力都會受到影響,最後可能會出現一個康熙卻不願意或者說康熙無法把控的局面出現,所以此時這件事“以不變應萬變”也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康熙在假傳太子手諭這件事上選擇隱忍,是因為康熙想看的更清,他仍然要把控全局,所以選擇“順水推舟”。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康熙皇帝在張廷玉的提醒下發現太子調兵的手諭是有人偽造的,有人在陷害太子,康熙剛開始是急切的想查清楚真相,後來一想又不能這麼操切,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不穩,如果再追究這件事,肯定又會鬧的人心惶惶。

康熙皇帝無意中發現了太子和自己妃子的姦情,這件事情讓康熙皇帝憤怒,也下定了決心廢黜太子,在廢黜太子的理由裡,當然不能把這件事寫進去,畢竟太丟人了,有損皇家顏面,而最有分量的理由就是起兵謀反,所以康熙皇帝把偽造手諭先壓下來,姑且已謀反的理由先廢黜了太子,畢竟二阿哥做太子已經那麼多年了,在朝中也是有些勢力的,廢黜太子肯定會遇到阻力,以此理由能堵住一部分支持太子的大臣的嘴。

偽造手諭是殺頭的罪,肯冒這種風險的也是拼了,以康熙皇帝的精明,肯定知道這層關係,如果當時就追查,查的急了,偽造手諭之人也許會鋌而走險,皇子們在朝中都有些勢力,尤其是八爺黨人數眾多,如果是八爺黨一夥的,裡應外合,康熙帝還沒回皇宮,在京的大臣也許就發動政變了,這種局面就不好收拾了,因此只能回到京城再慢慢查明真相。


雄觀歷史



憑藉太子手諭,太子心腹凌普率領兩千兵馬來到了康熙的八大山莊,康熙知道後的第一反應是震驚,害怕,難道太子鋌而走險,真的想謀反?此前發生的幾件事,使得康熙對太子非常不滿。


很快冷靜下來的康熙就下令,調狼覃部隊過去對付這兩千兵馬。同時心裡還在罵太子這個畜生,居然想謀反。可是在張廷玉的“提醒”下,康熙瞬間明白了調兵的手諭有可能是假的,是有其他皇子想栽贓誣陷太子才出此下策。可最後康熙卻選擇了隱忍,沒有徹查到底。


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康熙不是不查,而是“急事緩辦”。偽造太子手諭不是一件小事,背後肯定是一個集團在活動。雖說太子無德無能,廢了也不意外,但這件事是誰所為呢?該如何找出這個人呢?所以,與其這樣,不如先把太子放在前面擋一下,看誰才是躲在背後的那個小丑。



所以當前的第一要務就是穩定,穩定壓倒一切。康熙安排完之後就把所有在八大山莊的皇子召集到自己的住所前,發現只有太子和老十三胤祥不在。看到老十三不在,無疑也加重了康熙的疑慮,畢竟老十三行伍出身多年,在軍隊系統頗有人脈,如果老十三胤祥真的捲進了這場風波,對於康熙來講就真的不得不防了。


面對所有皇子,康熙還沒有發話,皇子間的爭鬥就開始了,康熙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老大胤褆最積極,第一個跳出來指責太子胤礽謀反,還說要替康熙宰了太子。這種大逆不道的說出來後,立馬被康熙訓斥,居然想殺自己的弟弟,這種人還想當皇帝?


而此前從未有奪嫡之心的老三胤祉也加入了這場“盛會”,他指責的不是別人,而是老大胤褆,說他曾經“魘鎮”過太子胤礽,對皇位早就是垂涎已久。老三原本以為會得到康熙的表揚,沒想到還是一頓臭罵。



康熙對老大和老三一頓訓斥,尤其是老三。你之前就知道老大做的這個事,為什麼早不說晚不說,偏偏現在說,頓時對老三的好感煙消雲散。康熙這才明白,皇位的誘惑實在太大,連一向只埋頭讀書的老三都覬覦皇位,可見其他皇子呢?這也讓偽造太子手諭這事變得更加複雜,使得康熙更要從長計議,他要看看誰是幕後的真兇。不過顯然,老大和老三不是偽造調兵手諭的人。


當然,在現場,康熙封了老四、老八等四位皇子親王銜,把老大、太子和老十三全部圈禁,算是有獎有罰,也讓眾皇子明白,只有跟著康熙才有前途,跟著太子是死路一條。似乎此事已經被康熙處理完畢了,其實康熙的大招還在後面。而且,康熙對於調兵一事,表面上並沒有識破調兵手諭是假的,還是認為調兵手諭就是太子胤礽發佈的,但私下裡卻是按照與張廷玉商量的計劃來。


什麼計劃?就是舉薦新太子。偽造太子手諭,無非是為了拉太子下水,自己上位。誰能在舉薦太子中勝出,那他就是偽造太子手諭最大的嫌疑人。



無疑,在百官中有巨大威信的老八立馬露出馬腳來,利用親信在百官中上躥下跳,積極聯絡,使得老八胤禩成為新太子的呼聲最高,而老八胤禩卻成為了康熙心裡第一個被排除掉的繼承人選,但是康熙不動聲色,老八集團卻異常激動、矇在鼓裡。


可是很快,胤礽又成為了太子,使得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看不出康熙的真實用意。不過有一點大家都知道,太子與老八集團已經勢同水火,其實這也是康熙的用意,不是有句話嘛,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就是康熙的高明瞭。



歷史局中人


康熙之所以隱忍,那是因為他既不著急為太子洗刷被人偽造手諭的事,也不清楚究竟是誰偽造的手諭,這件事不宜聲張,需要慢慢查,暫時先要太子頂著造反的帽子吧,太子本來就比較爛。

來源影視劇照

康熙在張廷玉的提醒下發現,這張調兵手諭是偽造的;著急忙慌的說要現在就查;

劇照
張廷玉說無從著手。的確,當時的皇子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很難一時半會就查清楚。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太子和老十三,因為手諭是太子的,兵是老十三帶出來的,還有所有皇子在戒得居外候旨的時候,唯獨太子和老十三不在。但這個局面還最容易把太子跟老十三排除掉,太子的手諭都是被人偽造的,顯然是被陷害的;而老十三後來也說了,看到二哥憂懼失常,是前去陪他的。康熙其實也排除了老十三,說老十三盡到了一個做弟弟的本分,因為老十三的為人康喜還是瞭解的。但是康熙不知道是誰製造了這個假手諭,也不知道都是誰參與了陷害太子的行動,只能知道太子被人陷害;為了不打草驚蛇,防止上了某些人的套,只有慢慢查清真相,暫時先委屈太子和老十三。

劇照

劇照

大阿哥當晚的表現更像個跳樑小醜,急不可耐的想拉下太子。

劇照

劇照

其實這張調兵手諭是老十四偽造的,老八是對此知情的;正是通過這件事,感覺老十四才真的是大智若愚,權謀高手。連老八都不是對手。

康熙知道老八黨勢力很大,一直想把太子扒拉下來,當有人想害太子的時候,康熙心裡自然會把老八列為懷疑對象。而老十四要老八看這張假手諭的時候,還要老八感動的以為老十四為了自己連自己都不顧了。其實這就是老十四給老八挖的坑,坐實康熙對老八的懷疑。

其實老十四坑老八不止這一回,還有在舉薦新太子那一會,康熙反感朝臣舉薦太子的結果,結果老十三跟老十四直接打了起來,誰都不服誰。康熙前去,老十四要跟康熙要一個為什麼不可以舉薦老八的理由,康熙說你這是要和朕打擂臺;老十三鼻子一橫,直接來了一句國有諍臣不亡國;康熙說照你這麼說沒你大清還要亡國了?!老十四直接來了倆字:難說。這下懟的康熙血壓飆升,要當場劈了這個逆子。表面上看是在為老八鳴不平,是給老八說話的,其實是在坑老八,要老八徹底與太子無緣。康熙其實在戒得居說過,大清朝決不能交給無德之人。

劇照其實是意有所指的。康熙早已經看透了老八,註定與皇位無緣。


過去即歷史


當晚,康熙先是發現太子與自己妃嬪的醜事,繼而又看到太子私自調兵的手諭。

這兩件事雖然都算大逆不道,但相對來說,前一件事是可以原諒的,而後一件事是萬萬不可原諒的。因為不管是誰,謀反都是一等一的大罪。

如果太子調兵的手諭是真的,就不可能被廢掉後再次復立。其實,當康熙在張廷玉的提醒下,發現太子調兵手諭是偽造的之後,心中的一塊巨石就落了地——太子畢竟不是要造他的反。

同時,康熙應該在此刻對太子的境遇有了一絲憐憫。試想,不管誰處在那個位置上,都要面對虎視眈眈的那幫兄弟們。而且,連造反這樣的事情都會被栽贓,太子平日裡要遭受多少明槍暗箭啊?

正是對太子的感情的轉變,讓康熙對他廢了復立。

當然,康熙復立太子,還有另一個原因:安定朝政,同時安定其他皇子的情緒。

對於兒子們奪嫡的殘酷,康熙從偽造調兵手諭這件事就發現了。他復立太子,就是不想再掀起奪嫡的熱潮,穩定朝政。

而康熙不願意追究偽造調兵手諭的真相,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我想,康熙雖然明面上沒有追究,但私下肯定已經弄明白了。因為他從來不是個糊里糊塗的皇帝。

後來,他為何對八阿哥越來越討厭,也許他早就知道了,偽造太子調兵手諭的事情,正是八爺一夥兒乾的。


趣談國史


熱河狩獵期間,老十四胤禵偽造了太子調兵的手諭,協助老八胤禩一起,誣陷太子胤礽調兵謀反。此時康熙剛剛發現胤礽與鄭春華的苟且之事,遂認為胤礽要狗急跳牆,隨即停用了太子的一切印信,並令皇子速到戒德居集合。



也恰在此時,張廷玉發現調兵手諭有假,康熙沉吟半晌,進而選擇不動聲色,然後按原計劃行事,而不是立即徹查造假之事,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康熙如果宣佈徹查,就會驚動相關涉事皇子,說不定他也會狗急跳牆去謀反。與其這樣,不如先不動聲色,然後暗地去查。



第二,康熙如果宣佈徹查,就是在轉移矛盾焦點。因為現在矛盾的焦點在於太子謀反,如果康熙絕口不提太子謀反一事,相反卻總是揪著偽造手諭這事兒不放,那麼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在縱容太子謀反一事,那麼無論他是真謀反還是有人誣陷,都會給其他皇子一個暗示,那就是對於類似皇子謀反的事,康熙已經無力震懾了,這就會鼓勵其他皇子也躍躍欲試,進而出現自相殘殺,天下大亂的情況,甚至連康熙自己都有可能皇位難保。



第三,所以最要緊的就是穩住皇子們,於是康熙將皇子們集中到戒德居,目的就是要觀察他們的反應,從而做出判斷。康熙的做法是,先把各個奪嫡集團的首腦,即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這幾個人封為親王,穩住他們,然後透露出要廢黜太子的想法,再進行觀察。果然,大阿哥胤褆率先跳出來,三阿哥又向康熙告狀,說大阿哥魘鎮太子。康熙立即圈禁了老大,敲打了老三,其他皇子就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這一場鬧劇暫時平息下來。

說白了,康熙主張急事緩辦,凡事以先穩住大局為重,避免因迅速出手造成各方勢力有所行動,導致天下大亂。


達摩說


熱河狩獵結束後,康熙帝把本屬於太子胤礽的金如意賞給了弘曆,讓老四胤禛高興萬分,回頭就把年秋月的旗給抬了,也預示著,老四胤禛開始了奪嫡之路。

但是隨後發生的事情,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太子胤礽“兵變”了……

一、

經歷了刑部冤案一事後,康熙帝已經對太子胤礽和老八胤禩心存不滿,再加上熱河狩獵時蒙古王公的表現,更讓他焦躁萬分。

對於太子胤礽來講,經歷了幾件事之後,康熙帝越來對他越不耐煩了。

最開始的時候,康熙帝還時刻照顧太子的面子,比如開篇第一集,因為南方受災,因為國庫沒錢:

“玄燁這麼多年不理朝政,將國事交予太子......”

可是康熙帝看了一眼眾人,突然意識到,這樣說對太子胤礽不利,於是馬上加上了一句:

“以及眾阿哥協調辦理……”

老四胤禛賑災得力,面對太子胤礽的挖苦打壓時,康熙帝還刻意岔開話題,說天津的沙琪瑪好吃……

再到追繳戶部欠款,明明知道太子胤礽誤會了朕意,也是打破牙往肚子裡咽,硬是按照太子胤礽的說法緩了兩年上交,其實這個欠款直到雍正帝即位之後,才真正追繳成功。

即使太子胤礽這樣,康熙帝也沒有放棄他成為未來皇帝的想法,即使是他自言自語,也只是體現的對太子胤礽的失望:

“這就是我大清將來的皇帝嗎?”

並且面對老八胤禩連夜遞上來的奏摺,康熙帝還找張廷玉商量對策,目的也是為了救救太子胤礽,能不能治好他的病?

二、

可是隨後的康熙帝就意識到,太子胤礽是有問題的:

問題之一,就是跟蒙古王公及各部落首領聯繫密切,本來是康熙帝坐著接受眾人進貢,可惜一個不知死活的蒙古王公要把金如意送給太子胤礽。

“太子病了,今天不能出來了,如意朕幫太子收下。”

一句太子病了透露出,康熙帝對太子胤礽的十分不滿,而且這次的病,恐怕是好不了。

後來康熙帝要把金如意當獎品發給狩獵最高的皇子時,有一個畫面中是有兩個金如意,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容二君,打算送太子胤礽的金如意竟然跟康熙帝的金如意一模一樣,這還了得?

隨後圖裡琛彙報肖國興的事,康熙帝對太子胤礽的態度稍微好了一些,可惜第二天就崩潰了……

問題之二,太子胤礽竟然大膽到睡皇帝的女人,康熙帝去鹿園,結果正碰見太子胤礽跟鄭春華鬼混。雖然圖裡琛超級聰明,先是假裝撒尿,又“不小心”失手打死了太子胤礽貼身太監,讓這件事死無對證。

雖然最終康熙帝也沒有走進去抓個現成,但是丟人是鐵定丟人了,尚存的理智也告訴我們,此時的康熙帝仍然沒有下定決心要撤掉太子胤礽。

問題之三,真正讓康熙帝發怒的是,凌普竟然帶著幾千兵馬包圍了八大山莊,而且據說是奉太子手諭?

一開始康熙帝徹底火了,但是後來經張廷玉一提醒,康熙帝陷入了沉思:

假如這個手諭是真的,那麼除掉太子胤礽容易,可是後面誰當太子呢?假如這個手諭是假的,那麼是誰在害太子呢?而且凌普明知道康熙帝在此狩獵,為什麼敢包圍八大山莊?會不會是太子手下的人乾的呢,類似於當年趙匡胤的黃袍加身?

三、

此時情況錯綜複雜,前有老八胤禩的其心可誅,後有老大跟老三的互相舉報,還有老十三跟太子走的近,老四又是冷麵王,康熙帝分不清到底是誰在背後搞鬼。

理智告訴他一定要穩住,抽絲剝繭,慢慢讓那個幕後兇手露出水面,此時眾皇子除了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以外,其餘的都在戒得居門口跪著呢,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之前最積極的人卻是老大胤褆,康熙帝不得不懷疑,難道是要代父行不忍之事他在搞鬼?

或許是為了報前幾天老大舉報老三關於兩個聖主之仇,看到康熙帝訓斥老大毫無手足之情,老三胤祉也跳出來揭發老大胤褆“魘鎮”太子胤礽!

惹得康熙帝大罵:

“你既然早知道這事,為什麼直到今天才說出來?你的書讀到狗肚子裡去了嗎?”

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了,老大的懷疑沒解除,老三又蹦出來了,可是這倆人都不像是偽造調兵手諭的人。

也就是這時候,康熙帝猛然發現,原來這些皇子都盯著太子胤礽的位置不放,老大如此,老八如此,老三也如此。再這樣查下去,不僅查不出真相,還會再搭進去幾名皇子,此時到此為止。

於是老大被永久圈禁,同時被圈禁的還有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而老三胤祉前面好不容易積攢的好印象,此事之後,再也沒有可能奪嫡了,反而一心修書,不再想這事了。

四、

如果你以為康熙帝這件事就此罷休,那就真錯了,因為他跟張廷玉隨後就想到一個好辦法。

那就是舉薦新太子,至於太子胤礽,不管他是真造反,還是假造反,總之已經傷了康熙帝的心,這次廢掉是肯定的了。

此時康熙帝要表現的沒有發現太子調兵手諭是假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做局者放鬆警惕,才會在後面的舉薦新太子中露出馬腳。

而一旦康熙帝在八大山莊就徹查太子調兵手諭的事,那麼毫無疑問,康熙帝是站到了太子胤礽一邊。

底下的皇子們一個個都精明得很,看到康熙帝選中仍保太子,那麼還會有人站出來嗎?

沒有人站出來,這個事就會成為一個永久的迷,而英明神武的康熙帝,自然不會讓一個謎團籠罩在自己心頭,況且還是膽大包天,在太歲頭上動兵。

而這次事件,給康熙帝的提醒就是,眾皇子的鬥爭已經白熱化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一旦處理不好,將會對自己的名聲造成很大的傷害,這是康熙帝所不希望發生的事。

前面有太子胤礽挑戰皇權,後面又有眾皇子繼續動刀,康熙帝的位置不穩啊,這時候,他跟張廷玉的計謀就顯得非常隱秘了。

不要以為他真的是想讓眾人舉薦新太子,其實他就是看看,哪位皇子在朝中最得人心,哪位皇子就是被冷藏的首選。

而單純的老八胤禩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一計,還傻啦吧唧的聯合佟國維舉薦新太子呢,豈不知張廷玉一封重新舉薦太子胤礽的密摺,暴露出,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顯然,老八胤禩中計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由於胤礽之前的所作所為已經讓康熙覺得“大清的江山絕不能交給無德之人”,這“無德之人”即是指胤礽,又是直擊有心奪權的任何人。

康熙命令狼覃解決了凌普那兩千兵馬,又把皇子都控制在戒得居後,在張廷玉的提醒下,康熙發現了所謂的太子調兵手諭其實是假的,可奇怪的是,康熙除了發了一通牢騷之外,卻沒有下令徹查此事,而是讓這事煙消雲散,不再提了。


康熙為什麼不查這事,其實張廷玉已經說了

康熙已經很討厭太子,可對他來說,國家的穩定比起太子來要重要得多。當晚在戒得居,康熙和張廷玉兩人開了一個小會,康熙主張廢黜太子。徹查調兵一事,可張廷玉卻說:“這事應該從容查辦,廢黜太子容易,可就怕引來後面的奪嫡之爭,蕭牆之禍”。

清朝自後金努爾哈赤起就開始立“太子”,只是皇太極和順治兩位因各種原因才中斷了這種制度,到了康熙朝,深受宗法觀念影響的康熙,在胤礽一出世就把他立為太子,成為了帝國的繼承人長達四十年之久。這一期間各人之間相安無事,雖然政府在太子的管理下可以說是處處漏風,但總的來說沒有什麼大問題。

所以康熙冷靜下來想想,這手諭如果是真的,那太子被廢是肯定的,而皇子逼宮一事該如何處置,康熙害怕了,因為前朝例子:努爾哈赤就把長子褚英給逼死在了牢中。如果康熙坐實了胤礽的逼宮,在輿論的壓力下他就算不殺太子,也得把他流放去寧古塔,這樣一來康熙就得背上殺子的名聲,雖然事出有因,但一來康熙不忍,二來康熙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聲,他都不能承認太子真的有逼宮的行為。



既然不能承認太子逼宮,那康熙又為什麼不徹查這事呢?

康熙明白,光憑凌普那兩千兵馬是不能掀起什麼風浪的,所以這手諭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陷害太子,因為凌普一是太子的奶兄,二是老十三胤祥以前的部下,凌普一出毛病,太子和老十三就難辭其咎。胤祥就因為這事被康熙囚禁了起來。

那陷害太子哄後的最終得益者會是誰呢?要是遵循“利高者疑”的原則,康熙此時還暫時看不出太子倒臺後誰能獲得最大利益者會是誰?

不過在把老十三囚禁起來後,康熙開了個大會,告訴眾皇子“大清江山不能交給無德之人,現在太子之位空缺,那應該由誰來繼承這個位置呢?”康熙沒有明確說由哪個人來做太子,而是要讓眾人狗咬狗,讓他們自己給招供出來。果不其然,一向打扮得與世無爭的老三就把老大胤禔魘鎮太子一事給捅了出來,加上胤禔之前過於張揚,康熙一下子就把兩位候選人給排除了出去。

可這兩人都沒有什麼本事能偽造手諭來陷害太子,他們充其量只是兩個落井下石的小人而已,“手諭一事”背後肯定還有一個極大的組織,才能在成功陷害太子,保證自己能獲得最大的利益。於是康熙又來了一招:舉薦太子人選。

在康熙看來,陷害太子只是第一步,能讓幕後黑手登上太子之位是第二步,繼承帝位就是最終第三步,所以康熙在回京城當天就宣佈廢黜太子,另立新君,並讓百官舉薦。誰人能獲得最大的擁護,誰就是陷害太子的主謀,也就是最終獲得利益者。

這就是康熙在戒得居所說的“慢慢查”,他不是不查,而是慢慢查,可惜當時胤禩沒聽出康熙的畫外音,論心機、城府他都不及康熙分毫。在康熙要求舉薦太子後,“八爺黨”到處宣傳要擁立胤禩為太子,比胤禔還要張揚,這也就讓康熙確認了:胤禩就是陷害太子的幕後主使,只是他背後勢力過於強大,加上胤礽又被重新立為太子,康熙才選擇“隱忍”,不去追究這事,不過這時的胤禩早已是被排除出帝位人選,他苦心經營的“八賢王”形象也就蕩然無存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人生三大悲,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

那時候的康熙帝,早已不復年少時的雷霆霹靂,更多了幾分煉達沉穩。太子始廢,諸子爭儲,查到最後,不管是誰,都是他不願看到,不忍痛下殺手的。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何況,他並不是一個殘虐嗜殺的暴君。

在尋常人家,撒謊扯淡,頂多也就罵個忤逆不孝。在帝王之家,那就是欺君罔上,矯詔兵變,就是企圖弒君,是必死之罪。不殺何以服眾,何以教化諸子群臣,何以教化萬民。先例若開,都群起而效仿之,那豈非天下大亂了。

曹操曾有一語“生子當如孫仲謀”。作為皇室的最高統治者,康熙也未必不作此想,如果那時候一群兒子,還不知道伺機而動,一個個中規中矩呆若木雞。只怕也不是康熙想看到的吧。真就那樣,他的大清可能也就後繼無人了。

引而不發,也算是一種教化,也算是一種感化。子不教父之過,不教而誅更非為父之道。

有此四點,他的引而不發也就順理成章了。

歡迎有不同觀點的朋友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