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族谱多是从洪武年间开始的?

大门前


根据你的问题要确立两个要点,第一什么是族谱,族谱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族谱一开始用来做什么用的。第二为什么是洪武年间兴起而不是更早前的宋元时期。

第一:族谱也叫家谱和宗谱,是名门望族维系自身权益的工具。

一开始是是门阀权贵的工具,用来加强宗族势力的一种工具。民间还没有完全普及,也没有推广。

族谱很早时期就有了,至少秦汉以来就有了,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祖上项燕就是楚国权臣。后面的东汉刘备卖草鞋时都要自称中山靖王的后代就是为了一个身份。在南北朝时期尤其兴盛,那时代以门第的高贵为荣。比如你有才能你想当官那是不够的,你还要有身份显耀的家世才行。后面的李唐王朝也一样,其祖上为鲜卑胡人官方却一直标榜为陇西名门李氏。所以宋朝以前族谱都是用来记载自己显赫家世的,或者说是裙带关系的利用。唐过后是五代十国,这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最黑暗最混乱的一段历史,以妇幼为粮食的年代就没有所谓的族谱的事了。过后就是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和当朝权贵几乎是之前门阀重新洗牌后产生的阶级新贵,当然也不愿意去修族谱。当权者都没有刻意去修善自己的族谱,底层人民的普及度就更低了。说到元朝那是草原民族的建立的国家,根本没有完全融入汉文化圈,题外话如果元朝像鲜卑北魏那样汉化的彻底就不可能那么早灭亡。

备注: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弘农杨氏,清河崔氏,闻喜裴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等地方门阀,势力及其强大当朝权臣几乎都被这些大家族垄断,有空可以去查一查。那时社会上都以能进这个家族族谱为荣。


第二:朝代的更迭打破了世俗门阀的垄断,人民的迁徙落下帷幕。

元末的天下大乱,门阀已经被摧残的七零八落。已经没有所谓的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清河崔氏,闻喜裴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这些大门阀大地主大阶级势力了。各族各阶层人民也融合的差不多了,南北人民该迁徙的也迁徙的差不多了。门第高贵之分也没有之前那么复杂,族谱民间开始普及了,开始追根溯源了。

而且朱元璋就是草根逆袭的代表,他出生没有自带光环,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他的平民身份为下层人民的族谱的普及和修缮起了推动作用。然后一直影响到清朝民国。


综上所述:族谱在明朝以前就有了,只是在之前是权贵阶层比较流行,比较普及。但民间百姓的普及率不够。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迭,阶级斗争的发展,人口大迁徙的最终完成,族谱在明朝开始兴盛。


铁坦尼克号


山东青州南仇唐氏家族,始迁祖唐虞 祖母郝氏于大明洪武四年携领三子一侄,自山西洪洞经河北枣强東迁入鲁,落户青州府益都县仁智乡南仇村,分迁昌乐县。

至今传27世人丁两万余众分布鲁中四地市十区县七十余村并辐射海内外。

由17世起统一家族字辈:

知见应锡增,元行敬思维

继述承先志,传习裕家休

家谱于清康熙四十年创修,定祖制:家谱每隔三十年必合族统修一次,以保我青州唐门后世, 昭穆分明,世绪繁昌!

历代族中先贤谨遵祖制按时修续,代代相延,从无中断,至公元2016年完成第十次续修。








曾经沧海0098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人口损失很多,唯独山西保存得不错。后来明朝建立以后,从山西迁出了很多人口到各地。传说移民出发的时候先集中到洪洞县一颗大槐树下进行编组登记,然后出发前往各个地区。所以很多家族在来到新的家乡,安定下来后开枝散叶,开始重修家谱。这可能也是很多族谱从洪武年间开始修订的缘由。


周周vlog


那一年人口大规模迁徙


皮铺子赵家


: 再往前的家谱多数都是杜撰了。

: 洪武年间天下大乱吗?

黄淮、华北、山东连续经历元末混战,然后又燕王造反,主战场也是在这里,所以这一带战后人烟稀少,所以才有山西大槐树移民,很多家谱记录都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


慵懒的总裁


此事最好去问明朝皇帝朱元璋,本人知道,但不愿意回答!


一号儍子


家谱在明朝大部分都是官谱,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所以很多家族在来到新的家乡,安定下来后开枝散叶,由于中国素来传承尊宗敬祖思想便开始重修家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