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河的風景(老家記憶之三)

老家最深最大的谷底,兩岸的溪流都匯聚到裡面。因為有座平板石板,我們就叫它大橋河。

橋其實不大,寬不到三米,長不到十米。河其實也不大,從邱家寨山村發源,從南向北流過幾個村子,河面忽寬忽窄,落差極大,前後不過十來裡。

少雨時節,這河幾乎就是一條小溪,遠處只見石頭不見水面,不是偶爾出現的深潭,你都會懷疑它已經斷流了。清沏的河水從白淨的沙石上咕咕滑過,在石隙裡穿行。正午時候,你若在岸邊行走,總會聽到呯呯如石投水的聲音,那是曬殼的團魚和河龜受驚下水。藍天、白雲和兩岸的林木偶爾映個影子,蜻蜓、蝴蝶和叼魚郎忙著追逐戀愛。桂陽雀和布穀鳥此起彼伏的鳴叫,各種無名的野花開得燦爛,香得醉人。

可一到雨季,兩岸溪澗飛瀑直掛,河裡水面漲起來,淹沒岸邊的灌木草叢,卷攜著泥石。發起吼,掀起浪,像一條黃色的巨龍在山谷裡肆意狂飆,雷鳴般的響聲沒日沒夜的激盪著兩岸的一個個村落。孩子們在這聲響和震顫中,聽父母講述著哪裡又垮了巖,哪裡又走了蛟,頓時對平日遊玩的那條河心生恐懼和敬畏。

河谷東西兩岸分屬鳳凰和邱家兩個鄉,依次經過寨山、八坪、東倉、飛龍、貝莊幾個村。在六七十年代,人們戰天鬥地,在河灘上開荒種糧,稱為火地。各隊還專門修起房屋,派人看守。上游有一大片國有林場,參天大樹望巖生長,柏樹、楓樹居多,小的一人都合抱不了,大的就更大了。不過看林人不讓我們進去,嚇我們說裡面有野獸。三十多年過去了,那林子應該更大了,樹木也更粗了吧。

在中下游,種了許多楠竹,當時的公社企業還安排了十來個人管理,叫楠竹場。場部在河裡有水田旱地,辦了豬場、竹器加工廠。一度時期,這裡莊稼鬱鬱蔥蔥,雞鴨牛羊滿圈,出產的幹筍、野蘑菇非常有名,生產的各式竹傢俱遠銷幾個市縣,小小的楠竹場成了公社讓人羨慕的肥單位。到了九十年代,效益不景氣,單位散了,場子人去屋空,只留下那大片大片的楠竹林,自由自在的生長。竹鞭竄得很快,不多幾年,整個河谷就長成了竹海,原來的火地、樹林全都被吞沒。每年春季,很多村民就到河裡砍竹筍,一背背的往家搬。

還是在二十多年前,我曾帶學生去春遊過。很多路已經荒了,原來的大道還勉強能走。茂密的竹林裡只有河水的嘩嘩聲,鳥叫聲和風吹竹葉聲。碗粗的竹幹筆直端正,有的淡綠,有的深綠,有的泛白,有的泛黑,密密麻麻,望不到頭。楠竹依著地勢山形分佈,鞭竄到哪裡,它們就生長到哪裡。有幾處幾米寬的深溝,全是岩石,竹鞭從石縫裡頑強地鑽了過去,把自己的領地拓展到對面。走在臨河的路上,清沏的河水歡快的奔流著,蒼翠的楠竹秀美迷人,兩岸山崖峻峭,條條小溪蜿蜒,偶爾一道瀑布在林中閃現。毫不誇張的說,九寨黃龍的山水也不過如此,蜀南竹海的風景似乎比這還差點韻味。

如果把這條河開發出來,河道里可以戲水垂釣、衝浪漂流,河谷中賞景乘涼、品茶休閒,崖壁上攀巖蹦極、登山探險,這裡有極好的旅遊資源。好多年前,我就聽說發展鄉村旅遊,縣裡已經把這裡納入規劃,可是一直沒見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