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这才是你最需要的写作方法

文 | 林希言


今天读了《文心》这本书,很有收获。这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3,1934年出版,曾多次再版。


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这才是你最需要的写作方法


书的作者是汉语大师夏丏尊和叶圣陶,书中汇集了两人多年的研究心血,通过32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来解读抽象的国文知识,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人类天生爱听故事,两位大师将一个个生硬的知识融入到故事里,写得既生动,又周到,饱受好评。


<code>在我看来,"文心"两个字言简意赅,直接概括出了书的主要内容。

所谓"文",就是作文的意思,包括读和写两个层面。

所谓"心",即用心,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需要用心以待。
/<code>


今天,我们分享书中关于写作的3个小技巧,让大家不再提笔就怕,而是把写作融入到生活中去。


01 用具体的观察,来代替空洞的形容


在书中第10章,枚叔指点孩子们写作时,说道:


"总是「美丽呀、悲痛呀、有趣呀」,接二连三地写。可是这些词写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为它们都是空洞的形容,对于别人没有什么感染力。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用真实的印象写出来,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悲痛和有趣。"


的确如此,很多人在写作时常犯这类错误,比如:"我成长了很多",这句话就很空泛,需要让读者去猜你在哪些方面有成长。何况,如果没有对应的事例做支撑,这样的描述便没有说服力,容易遭到读者质疑。


那该如何修改呢?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写清楚自己的成长转变过程,比如"一年读了100本书,或收入翻了10倍"等,让读者一下子便能抓住重点。


生活中,我们要注重随时随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把最真实的印象,当作写作的材料。


写作时,我们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用场景化的描述还原事实。比如在描述饭很好吃时,把五官调动起来,把你闻到的、看到的和吃到的,都记录下来,这样就远比一句"美味的"更有画面感。


具体的观察,往往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读起来也怦然心动。


经过这样的刻意训练,你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会日益增长。


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这才是你最需要的写作方法


02 用心写下每一个字,切忌无病呻吟


文字是心的表现,用心,是写作时最简单的一件事,但又是最难做到的一件事。


每天各类热点曾出不穷,我们很容易被带偏,甚至为了流量,写下一些自己都不认可的观点。


写作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当你写得费劲的时候,读者读得也不爽,当你写得酣畅淋漓的时候,读者也跟着拍案叫绝。


拿我自己来说,最近在研究"青云计划",所以会不自觉地去模仿网上盛传的"青云文体",也会费劲地去追所谓的热点,连睡觉都在思考文章框架,这个过程很煎熬,一下午憋不出来几个字,发出去后阅读量也寥寥无几,很有挫败感。后来意识到此路不通后,放下所有负担,用心去写自己擅长的内容,反而得到平台青睐。


作为一个写作者,不能太功利,得失心不能太重,否则,当你自己浮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写出来的文字又怎会打动人心?我们要本着用心的态度去创作,对自己输出的每一个字负责,切忌无病呻吟。当你写得用心时,结果自然不会太差。当你敷衍了事时,读者也不会陪你演戏。


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这才是你最需要的写作方法


03 读书贵有新得,文章贵有新意


千古文章意为贵,如果你写的文章里,都是别人知道的大道理,那读起来便味同嚼蜡。因此,写文章的时候,我们要避开一些老生常谈的观点,加入一些新知,让读者读完后有"获得感"。


怎样让文章更有新意呢?


第一,打破思维定势,学会逆向思考。比如,大家都说"时势造英雄",如果你从"英雄造时势"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许别有洞天。第二,要选好角度,角度新,文章就会有新意。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一轮圆月,在李白眼中是"对影成三人",在杜甫眼中则"月是故乡明"。第三,跳出前人的窠臼,活用自己经历的、新鲜的素材。比如"用夕阳比喻老年,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这些都是古人沿袭下来的老观点,如果一味重复,就会让人厌倦。


知识是枯燥的,故事是有趣的。在读故事时学到知识,这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读《文心》这本书,就能让我们在一个个故事里,学到写作的真知。如果你觉得自己提起笔,却不知道写什么,不妨翻开这本书,总有一句话,会让你有所收获。


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这才是你最需要的写作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