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作者/林碩(國家博物館)【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載】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葉赫納喇”這個姓氏,是通過劉曉慶主演的電影《火燒圓明園》。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圖片來源《火燒圓明園》

片中有個片段:待字閨中的蘭兒(慈禧)發現老石匠雕刻的龍鳳陛階石,都是“龍在上,鳳在下”,頗為奇怪。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圖片來源《火燒圓明園》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圖片來源《火燒圓明園》

少女的慈禧語出驚人:早晚有一天,要是我做了皇后啊,我就把龍給雕在下邊兒,來個“鳳在上,龍在下”。

老石匠皺了下眉,問蘭兒的老姓是什麼。答曰:葉赫那拉。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圖片來源《火燒圓明園》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圖片來源《火燒圓明園》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圖片來源《火燒圓明園》

此言一出,老石匠大吃一驚,猛然間砸傷了手指。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圖片來源《火燒圓明園》

您或許會納悶:怎麼“葉赫那拉”四個字,竟讓老石匠如此吃驚呢?一切要從三百年前,葉赫納喇、愛新覺羅兩大家族的恩怨講起。

葉赫納喇氏是一個傳承了數百年的古老姓氏,又寫作“那拉”、“納蘭”,均系滿語Nara的音譯。我們熟悉的納蘭明珠、納蘭性德以及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姑侄二人,都出自葉赫納喇家族。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金政權被蒙古征服後,“納喇氏”繼續在白山黑水間繁衍生息,其中有一支生活在葉赫河兩岸(今吉林省四平市境內),被稱為“葉赫納喇”。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海西女真分佈圖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因葉赫部一再逋婚,遲遲不肯將“老女”嫁給努爾哈赤,惹得後者雷霆震怒,率兵征討葉赫。詳見: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面對來勢洶洶的建州大軍,葉赫末代貝勒葉赫納喇·金臺石(又寫作“金泰熙”)拒絕了外甥皇太極的勸降,決心誓死抗爭。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一方面,他命手下縱火焚城,造成自盡的假象。另一方面,自己趁著火勢大熾,企圖亂中突圍。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金臺石的拙劣伎倆沒能瞞騙努爾哈赤,在途中被建州士兵俘虜,縊殺而死。臨刑之前,他仍咒罵不止:“我死之後,即使葉赫部只剩下一名女子,也要傾覆建州”,即“亡建州者必葉赫”的由來,亦被稱為“葉赫的詛咒”。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葉赫古城,見證了明末葉赫部盛極一時的歷史

葉赫部敗亡之後,殘餘部眾被遷往興京——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陷入國破家亡的境地,但其部眾始終保持著凝聚力。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赫圖阿拉的前清故里牌坊

歷過數十年的生聚,葉赫納喇氏終於在康熙朝迎來了一次短暫的復興,主導者是葉赫末代貝勒金臺什之孫——葉赫納喇·明珠(又稱納蘭明珠),也就是大詞人納蘭性德的父親。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的納蘭性德

以明珠為代表的葉赫部在後金立國初期遭到沉重打擊,經過六十餘年歲月逐漸復興。

為擁立惠妃葉赫納喇氏所生的皇長子胤褆承襲大統,明珠與索額圖、皇次子胤礽集團明爭暗鬥。詳見: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影視劇《康熙王朝》中的索額圖形象

明珠、索額圖之間的政爭以兩敗俱傷告終,葉赫部短暫復興也就此中斷。然而,葉赫納喇氏東山再起的訴求卻並未停止。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影視劇《康熙王朝》中的明珠、索額圖形象

對於葉赫的詛咒, 愛新覺羅家族採取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留下祖制:“葉赫氏不得備椒房”。後世子孫奉為圭臬。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清太祖努爾哈赤畫像

曾經在紫禁城中教授慈禧太后外文和西洋文化的德齡,在其著作Son of Heaven(《光緒秘記》,又譯《瀛臺泣血記》)之中還獨闢一章,專門講述這則“可怕的誓言”。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海外歸來的德齡,用西方視角審視祖國

對於這一點,很多學者認為所謂祖訓乃是子虛烏有。理由是努爾哈赤之後,還有清代多位君主迎娶葉赫納喇女子為妃,比如天聰朝的側妃、康熙朝的惠妃、乾隆朝的舒妃、咸豐朝的懿貴妃、光緒朝的孝定皇后,上述五人均出自葉赫納喇氏。

然而,筆者認為:五位出身葉赫納喇氏的皇后、嬪妃的出現,並不足以證明努爾哈赤的“祖訓”不存在,關鍵在於對“淑房”兩字如何理解。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漢代椒房殿復原圖

所謂“椒房”的稱謂,最初的起源於漢代的“椒房殿”。據《兩漢雋言·三宮篇》所載:“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後世用以代指“皇后”或“後宮嬪妃”。

如果將“淑房”一詞理解為“後宮嬪妃”,那麼有清一代確實有許多的葉赫納喇氏入宮伴駕,可以證實“葉赫氏不得備椒房”確屬無稽之談。

但是,倘若“淑房”是指正宮皇后,則在光緒皇帝的孝定皇后之前,並無任何一名葉赫納喇氏妃嬪登上“中宮正位”。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孝定皇后(隆裕太后),《建黨偉業》劇照

或許會有人提出異議:難道慈禧太后沒有做過皇后麼?事實確實如此。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咸豐的正宮皇后是孝貞皇后鈕祜祿氏,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東太后”慈安。慈禧太后雖然在咸豐皇帝的後宮之中獨得眷寵,並誕下嫡皇子載淳,但終文宗一朝,其地位不過是“懿貴妃”而已。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大太監》劇照

直到同治繼位,考慮到葉赫納喇氏乃皇帝生母的地位,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即“西太后”。而她那個被評為歷史上最長的皇后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則是往生之後的諡號。

換言之,在慈禧有生之年,沒未親耳聽到別人尊她一聲“皇后”,無疑是她心中永遠的痛楚。由於從未做過皇后的自卑心理作祟,慈禧太后與兒媳孝哲皇后阿魯特氏之間牴牾不斷。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孝哲皇后阿魯特氏,《大太監》劇照

據巴魯特·崇彝所寫的《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慈禧太后由於不滿兒媳的行為舉止,曾經一度欲廢掉阿魯特氏的皇后之位。時任宗人府宗令是咸豐皇帝的五弟——惇勤親王奕誴。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咸豐皇帝的五弟,惇勤親王奕誴

這位五爺素來對慈禧的跋扈行徑不滿,反駁道:“欲廢后,非由大清門入者不能廢大清門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

簡而言之:貴人出身的葉赫納喇氏,根本無權廢黜由大清門抬入紫禁城的正宮皇后。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威廉·辛普森所繪同治大婚迎親圖(局部),版畫,《倫敦新聞畫報》,1872年12月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同治大婚瓷器(燕喜同和款)

這次羞辱極大刺激了慈禧太后敏感的神經,據說成為日後阿魯特氏被迫吞金自盡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分析:在孝定皇后和光緒皇帝大婚之前,確實沒有一位葉赫納喇氏成為中宮之主,恰恰印證了清皇室“葉赫氏不得備椒房”祖訓的存在。

待到慈禧太后的姪女——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后葉赫納喇·靜芬(徽號隆裕太后)入主中宮之際,已經是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此時,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早已在八年前暴斃而亡,恭忠親王奕訢也在五年前的“甲申易樞”風波中被排擠出權利核心,再也無人可以制衡慈禧太后;是故,權傾朝野的葉赫納喇氏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違背“祖訓”欽點姪女作為皇后。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慈禧皇太后葉赫納喇氏

​豈料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四十餘天,紫禁城內竟然發生了“火燒貞度門”事件。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紫禁城中的貞度門,位於太和門西側

光緒皇帝原定的婚期是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可就在年前的臘月十五日深夜,位於太和門西側的貞度門突然起火。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雖然有七千餘名兵丁參與救火,但火焰藉著風勢不斷擴大,整整燃燒了兩晝夜,最終將太和門及其東側的昭德門、毗鄰庫房全部燒成灰燼。目睹此景的光緒帝師翁同龢,在日記中寫下:“此災奇也,驚心動魄,奈何!奈何!”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這場“祝融之災”似乎是清代歷史上第一位葉赫納喇皇后入宮帶來的不祥之兆。只是大婚吉日既已選定,不容更改,可誰又能在不足一個半月的時間內重新修復起太和門——這座紫禁城中規格最高的宮門呢?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慈禧太后認為:天子大婚茲事體大,斷然不可延宕。於是,她責令有司組織京師內外的扎彩工匠用彩紙、綢緞和竹竿臨時搭蓋出一座高逾十丈的紙糊的太和門應急。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儘管工匠手藝精湛,所搭之門“榱桷之花紋,鴟吻之雕鏤,瓦溝之廣狹”都與原物一般無二。但此種扎紙的做法,一般都是在白事葬禮之上,供焚化之用。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現在,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皇帝的大婚之日,實屬不合時宜。街巷茶坊中紛紛傳言:正是葉赫納喇氏的入宮,為清王朝的滅亡敲響喪鐘。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葉赫納喇氏代表小皇帝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宣告清朝壽終正寢。

從慈禧到隆裕:葬送清王朝的姑侄太后

回望歷史的煙塵:有清一代,興盛於吞併葉赫,亦覆亡於葉赫族人之手。在這一興一亡之間,恰恰由“葉赫老女”、隆裕太后兩位葉赫女子首尾呼應。拋開坊間充斥的神秘主義色彩不論,“葉赫納喇”四個字與清代興衰相始終卻系不諍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