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滅亡和褒姒到底有何干系?

西周的滅亡和褒姒到底有何干系?


《詩經》裡言:“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晚唐李商隱詩作:“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勘傷”。幾千年來,“紅顏禍國”一直是褒姒的代名詞。烽火戲諸侯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但是西周的滅亡真的就歸咎於一女子身上嗎?

這段被載入各大史冊的歷史一直以來都難以讓後人信服,魯迅就曾說過: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出息的男人。聽來犀利又解氣,但乏據。


【壹】

烽火戲諸侯,子虛烏有?

不過,近代的研究對“烽火戲諸侯”這件事產生了極大質疑,認為純屬古小說家編造。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就曾言:“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其實,錢先生的這段話裡共提出了4個質疑。

一、諸侯有遠近,看到烽火後不可能同時到達。

的確,根據地理分析,各諸侯先後趕到也要數天到數十天不等,但史記中的記載是“諸侯悉至”,所以不一定同時到達,先後而至也不影響烽火戲諸侯這件事的發展,另外,諸侯是否只是指成周附近的諸侯呢?所以此質疑合理,但還不至於把烽火之事拍死。

二、諸侯匆匆趕來,見無敵便悻悻而去,這有什麼可笑的呢?

從我們現在的思維或從個人角度出發,將士們雄赳赳氣昂昂的受騙而來確實一點也不好笑,但也不可忽略褒姒笑點怪異的可能以及幾千年的人性思維落差。也許她只是對騙人覺得有趣呢,畢竟我們當今人也會在愚人節那天以愚人為樂。故此點質疑,個人覺得並不充分。

三、烽火臺源自於漢,以防匈奴之用。

據目前的考證,烽火臺確實很大可能起源於漢朝,還發現了漢朝的烽火臺遺蹟。而關於先秦使用烽火臺,除了烽火戲諸侯中有記載外還未發現任何有關的據證。但這也只是一個大概率的可能事件,還不能排除西周有使用烽火臺的可能。

四、驪山之戰,是由幽王主動發起的,根本就不需要舉烽火。

此點質疑,在清華大學獲贈的一批戰國竹簡即清華簡中被證實,竹簡中記載“幽王起師,回平王於西申”,可見是由幽王主動發起戰爭的,但需不需要舉烽火仍然存疑,因為驪山一戰有西戎的參與,幽王有沒可能舉烽火呢?

不過,這批竹簡中並沒有對“烽火戲諸侯”這種理應會被載入史冊的事件有任何的記述。且《國語》中也沒有相關記載,而《呂氏春秋》中的記載為“擊鼓戲諸侯”與《史記》中的“烽火”存在差異。無論是從歷史跡象中來看還是從思維上的考量,都不得不讓人對“戲諸侯”一事產生質疑。

至今雖仍未有確切的證據證實戲諸侯的虛實,但可以肯定“戲諸侯”並非完完全全屬實,可能是根據一定的事實進行改編。


【貳】

申侯叛亂,疑點重重

然而,即便“戲諸侯”純屬編造,也無法讓褒姒與亡國脫了干係。

各大史書雖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有所不同,但都提到了幽王寵愛褒姒,廢申後改立褒姒,廢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也有作伯盤),太子逃至申國求救申侯,從而有了滅國的驪山一戰。由此看來,西周的最終滅亡源於一場內亂。

而這場內亂的威力之盛則要從申後的背景說起,申後乃申侯之女,申侯即西周分封的一個小諸侯國申國之首。

關於申國的起源不詳,有說西周初受封的,不過申國的興盛則是從與周王室的聯姻開始。申國在周厲王時期還未稱侯,為伯,但周厲王即周幽王的爺爺娶申女並立為後,申伯因此成為了西周的國舅爺。後周厲王因暴虐被下臺,他的兒子姬靜登位即周宣王,申伯作為宣王母舅因輔佐周宣王中興有功增封為侯。而到了周幽王周王室又再次與申國聯姻娶申侯女為後。

從周厲王到周幽王,堂堂宗周,三代都皆與小小的申國有姻親關係,不得不讓人懷疑此為忌憚之舉,也可見當時申國的實力不容小覷。

周宣王增封申國就有人認為是為免除申國在宗周以西的威脅,自然幽王的聯姻有不置可否的政治因素。

不過,聯姻是一種牽制但同時也是一種助長,申國駐守宗周西部邊塞,長期與西戎打交道,有一定的政治和軍事基礎,與西周的幾度聯姻於申而言是實力的增長與加固,史籍《竹書紀年》中就有記載,由於申侯具有經營宗周邊陲的政治基礎,和與周王室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而於周而言則是轉患為安的權宜之計。

所以,申後背靠的是周王朝一直在制衡的申國實力,然而幽王卻罔顧禮制廢后改立太子,不但激起民怨更是將這場政治婚姻堆砌的堡壘擊得粉碎。

而被激怒的申侯藉著自己有一定實力便勾結西戎等滅周王朝,殺幽王於驪山,不過申侯最後也沒能把控住西戎,導致鎬京一片燒殺搶奪,後得秦襄公救援,扶太子宜臼為平王於洛邑,秦國也因此開始稱侯,西周就此覆滅,周王朝從此不過是隻瘦死的駱駝。

由此來看,驪山一戰的導火索是幽王廢后廢太子,而驪山一戰之所以能成立是申侯殷實的軍事政治實力。倘若是反過來的廢褒立申,那是斷不可能有此亡國一戰的。

史料裡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比較含糊,疑點重重,比如關於誰先發起戰爭的記載就不一致,如果真如竹簡中記載由幽王先發起,那麼已廢后廢太子的他為何要趕盡殺絕呢?

申後太子宜臼這一派勢力到底和幽王褒姒有怎樣的故事,純屬後宮內亂還是另有隱情?

另外,褒姒的兒子既不是嫡長子,又為何以伯命名為伯服而不稱孟呢?種種不符引人遐想。

不過,各史冊記載雖有迥異,但都一致把亡國的罪名推向幽王和褒姒,可是也不可忽略古人極度重視禮制而導致的看問題角度的偏頗,幽王廢后廢太子有違禮制,申後和宜臼在當時定是更令人同情,更得人心。

而從今天看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所愛之人做些瘋狂的事似乎也不是什麼大罪,廢后這種事在古代也不屬罕見,漢武帝不也廢了阿嬌嗎?

錯就錯在,幽王低估了與申後結姻背後的利害關係,以及他身為君王所應揹負的責任。換言之,他身為君王沒有能力給褒姒如此厚重的寵愛,但卻給了。

而褒姒的美,褒姒的受寵有什麼錯呢?為解褒國危機被獻予幽王,被當作政治工具的她,本身的職能就是討好幽王,又有誰曾考慮過她對褒國的奉獻呢?

而且再從禮制上來看申侯,不顧國家百姓危難,因一己私怨勾結外敵攻打周王朝,又怎合乎禮制呢?

總而言之,褒姒雖然被卷在這場內亂當中,並在當中承擔有一定的促發因素,但說她滅國實在是言之有過。


【叄】

王朝衰敗,不堪一擊

另外,從申侯滅西周我們也可看到周王朝的衰敗,古有五爵,公、侯、伯、子、男,申侯身列西周的二等爵位,聯結西戎和鄫國就輕而易舉把西周滅了,可見當時周王朝是多麼不堪一擊。

再者,連申國都如此不把周王朝放在眼裡,更何況其他大諸侯國呢?不得不引人猜想烽火戲侯可能是假,但諸侯不救可能為真。

而史記也記載道:“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意思是,懿王在位時王室開始衰敗了,詩人們作詩譏諷。

懿王后經歷了兩代君主到厲王,而厲王暴虐侈傲,極其不得人心,最後被趕下臺,周王室可謂受到了重重一擊,失去了在諸侯國心中應有的威望。

而宣王時期,雖有中興之態,諸侯覆宗周,但是宣王后期也迴天乏力,千畝之戰更是敗給了姜戎。

所以,幽王即位時的周王朝也已是難收拾的亂攤子。而幽王又未舉措治國,更是任用奸佞好利的虢石父,不得人心,周衰之又衰。

當然周王朝的衰敗除了與君王的德行有關,也不乏分封制體制下的制度弊端。總之,周王朝的若未衰敗,申侯是定不敢輕舉妄動的。


【肆】

三川枯竭,輿論作祟

其實,周幽王在即位時就盡失天時地利,史記記載,幽王二年時發生了三川枯竭、岐山崩的天災,三川即涇水、渭水、洛水,皆發源於岐山附近,而岐山相當於是西周的龍脈。

在我們如今看來純屬是自然災害,但在古人眼裡這也許是一種預示,周太史伯陽甫就推測說:周朝要滅亡了,以前伊河和洛河枯竭時夏朝亡了,黃河支流乾竭商朝滅亡了,現在週三川竭岐山崩,國亡不過十年,因為十是一個數字的循環。

周太史的周亡預測說的有理有據,在當時也定起了一定的輿論導向,在如此恐慌民心的天災前又搬出夏商的亡國示例,實在讓當時的人們不得不信服,周幽王免不了更加不得民心,天時地利人和皆失。

而且,就像一場人為的巧合一樣,自然災害吻合於夏商,幽王三年遇褒姒,褒姒也即被歸入妹喜、妲己之列,更是魔化褒姒的出生來歷加以妖化,傳說也極為有趣。

說是夏后氏衰落時,有兩條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夏帝讓人占卜後,結果不利,又占卜要把它們的唾液藏起來,才能逢凶化吉,於是獻上祭品向二龍禱告,二龍遂不見,留下唾液,夏帝讓人用匣子把唾液收藏起來,夏朝滅亡後匣子先後傳到了殷朝,周朝,都從未有人打開。

但到了周厲王末年時,這個匣子被打開了,龍的唾液流淌在殿堂上,怎麼清掃都不乾淨,周厲王讓一群婦女赤身裸體對著唾液大聲呼叫,唾液變成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後宮,後宮一位剛換牙的六七歲小姑娘碰上了蜥蜴,成年後未婚而孕,因為害怕,就把孩子扔掉了。

後到周宣王時,傳唱有一首兒歌“山桑之弓,箕木之矢,滅亡周國的禍害。”周宣王因而抓捕一對賣山桑所制的弓和箕木所制的箭的夫婦,夫婦逃亡路上剛好遇到宮女的棄嬰,將其收留,逃往褒國,而這女孩就是後來被送予周王朝的褒姒。所以,周幽王改立褒姒為後,周太史又預言:禍成矣,無可奈何!。又進一步加強了輿論導向。


【伍】

沒有真相,只有趨向

雖然最後宗周的命運的確如周太史所預言,但這位周太史也絕非僅靠天災推測,大概久在朝中經事的他早已看透了周朝的衰,幽王的無能,借天災以預言不過是順應民心,加以輿論罷了。

而受不得民心的幽王之寵的褒姒,當然也免不了被用來製造話題,魔幻的傳說就是最好的例證。大概在古代,好色是強調君王驕奢淫逸最強有力的據證吧,還是古人偏愛這種“亡國的浪漫主義”呢?

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這些在男權社會里被當作政治工具的美女,真的有亡國之力嗎?不過是世人借她們當靶子抨擊不得人心的帝王,強調其荒淫的德行罷了。

這赫赫宗周豈褒姒一人能滅?不過是周之衰有先,幽王不得人心其二,內亂風波其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