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灭亡和褒姒到底有何干系?

西周的灭亡和褒姒到底有何干系?


《诗经》里言:“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晚唐李商隐诗作:“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勘伤”。几千年来,“红颜祸国”一直是褒姒的代名词。烽火戏诸侯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但是西周的灭亡真的就归咎于一女子身上吗?

这段被载入各大史册的历史一直以来都难以让后人信服,鲁迅就曾说过: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出息的男人。听来犀利又解气,但乏据。


【壹】

烽火戏诸侯,子虚乌有?

不过,近代的研究对“烽火戏诸侯”这件事产生了极大质疑,认为纯属古小说家编造。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曾言:“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其实,钱先生的这段话里共提出了4个质疑。

一、诸侯有远近,看到烽火后不可能同时到达。

的确,根据地理分析,各诸侯先后赶到也要数天到数十天不等,但史记中的记载是“诸侯悉至”,所以不一定同时到达,先后而至也不影响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的发展,另外,诸侯是否只是指成周附近的诸侯呢?所以此质疑合理,但还不至于把烽火之事拍死。

二、诸侯匆匆赶来,见无敌便悻悻而去,这有什么可笑的呢?

从我们现在的思维或从个人角度出发,将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受骗而来确实一点也不好笑,但也不可忽略褒姒笑点怪异的可能以及几千年的人性思维落差。也许她只是对骗人觉得有趣呢,毕竟我们当今人也会在愚人节那天以愚人为乐。故此点质疑,个人觉得并不充分。

三、烽火台源自于汉,以防匈奴之用。

据目前的考证,烽火台确实很大可能起源于汉朝,还发现了汉朝的烽火台遗迹。而关于先秦使用烽火台,除了烽火戏诸侯中有记载外还未发现任何有关的据证。但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率的可能事件,还不能排除西周有使用烽火台的可能。

四、骊山之战,是由幽王主动发起的,根本就不需要举烽火。

此点质疑,在清华大学获赠的一批战国竹简即清华简中被证实,竹简中记载“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申”,可见是由幽王主动发起战争的,但需不需要举烽火仍然存疑,因为骊山一战有西戎的参与,幽王有没可能举烽火呢?

不过,这批竹简中并没有对“烽火戏诸侯”这种理应会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有任何的记述。且《国语》中也没有相关记载,而《吕氏春秋》中的记载为“击鼓戏诸侯”与《史记》中的“烽火”存在差异。无论是从历史迹象中来看还是从思维上的考量,都不得不让人对“戏诸侯”一事产生质疑。

至今虽仍未有确切的证据证实戏诸侯的虚实,但可以肯定“戏诸侯”并非完完全全属实,可能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改编。


【贰】

申侯叛乱,疑点重重

然而,即便“戏诸侯”纯属编造,也无法让褒姒与亡国脱了干系。

各大史书虽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有所不同,但都提到了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改立褒姒,废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也有作伯盘),太子逃至申国求救申侯,从而有了灭国的骊山一战。由此看来,西周的最终灭亡源于一场内乱。

而这场内乱的威力之盛则要从申后的背景说起,申后乃申侯之女,申侯即西周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申国之首。

关于申国的起源不详,有说西周初受封的,不过申国的兴盛则是从与周王室的联姻开始。申国在周厉王时期还未称侯,为伯,但周厉王即周幽王的爷爷娶申女并立为后,申伯因此成为了西周的国舅爷。后周厉王因暴虐被下台,他的儿子姬静登位即周宣王,申伯作为宣王母舅因辅佐周宣王中兴有功增封为侯。而到了周幽王周王室又再次与申国联姻娶申侯女为后。

从周厉王到周幽王,堂堂宗周,三代都皆与小小的申国有姻亲关系,不得不让人怀疑此为忌惮之举,也可见当时申国的实力不容小觑。

周宣王增封申国就有人认为是为免除申国在宗周以西的威胁,自然幽王的联姻有不置可否的政治因素。

不过,联姻是一种牵制但同时也是一种助长,申国驻守宗周西部边塞,长期与西戎打交道,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基础,与西周的几度联姻于申而言是实力的增长与加固,史籍《竹书纪年》中就有记载,由于申侯具有经营宗周边陲的政治基础,和与周王室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于周而言则是转患为安的权宜之计。

所以,申后背靠的是周王朝一直在制衡的申国实力,然而幽王却罔顾礼制废后改立太子,不但激起民怨更是将这场政治婚姻堆砌的堡垒击得粉碎。

而被激怒的申侯借着自己有一定实力便勾结西戎等灭周王朝,杀幽王于骊山,不过申侯最后也没能把控住西戎,导致镐京一片烧杀抢夺,后得秦襄公救援,扶太子宜臼为平王于洛邑,秦国也因此开始称侯,西周就此覆灭,周王朝从此不过是只瘦死的骆驼。

由此来看,骊山一战的导火索是幽王废后废太子,而骊山一战之所以能成立是申侯殷实的军事政治实力。倘若是反过来的废褒立申,那是断不可能有此亡国一战的。

史料里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比较含糊,疑点重重,比如关于谁先发起战争的记载就不一致,如果真如竹简中记载由幽王先发起,那么已废后废太子的他为何要赶尽杀绝呢?

申后太子宜臼这一派势力到底和幽王褒姒有怎样的故事,纯属后宫内乱还是另有隐情?

另外,褒姒的儿子既不是嫡长子,又为何以伯命名为伯服而不称孟呢?种种不符引人遐想。

不过,各史册记载虽有迥异,但都一致把亡国的罪名推向幽王和褒姒,可是也不可忽略古人极度重视礼制而导致的看问题角度的偏颇,幽王废后废太子有违礼制,申后和宜臼在当时定是更令人同情,更得人心。

而从今天看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所爱之人做些疯狂的事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罪,废后这种事在古代也不属罕见,汉武帝不也废了阿娇吗?

错就错在,幽王低估了与申后结姻背后的利害关系,以及他身为君王所应背负的责任。换言之,他身为君王没有能力给褒姒如此厚重的宠爱,但却给了。

而褒姒的美,褒姒的受宠有什么错呢?为解褒国危机被献予幽王,被当作政治工具的她,本身的职能就是讨好幽王,又有谁曾考虑过她对褒国的奉献呢?

而且再从礼制上来看申侯,不顾国家百姓危难,因一己私怨勾结外敌攻打周王朝,又怎合乎礼制呢?

总而言之,褒姒虽然被卷在这场内乱当中,并在当中承担有一定的促发因素,但说她灭国实在是言之有过。


【叁】

王朝衰败,不堪一击

另外,从申侯灭西周我们也可看到周王朝的衰败,古有五爵,公、侯、伯、子、男,申侯身列西周的二等爵位,联结西戎和鄫国就轻而易举把西周灭了,可见当时周王朝是多么不堪一击。

再者,连申国都如此不把周王朝放在眼里,更何况其他大诸侯国呢?不得不引人猜想烽火戏侯可能是假,但诸侯不救可能为真。

而史记也记载道:“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意思是,懿王在位时王室开始衰败了,诗人们作诗讥讽。

懿王后经历了两代君主到厉王,而厉王暴虐侈傲,极其不得人心,最后被赶下台,周王室可谓受到了重重一击,失去了在诸侯国心中应有的威望。

而宣王时期,虽有中兴之态,诸侯复宗周,但是宣王后期也回天乏力,千亩之战更是败给了姜戎。

所以,幽王即位时的周王朝也已是难收拾的乱摊子。而幽王又未举措治国,更是任用奸佞好利的虢石父,不得人心,周衰之又衰。

当然周王朝的衰败除了与君王的德行有关,也不乏分封制体制下的制度弊端。总之,周王朝的若未衰败,申侯是定不敢轻举妄动的。


【肆】

三川枯竭,舆论作祟

其实,周幽王在即位时就尽失天时地利,史记记载,幽王二年时发生了三川枯竭、岐山崩的天灾,三川即泾水、渭水、洛水,皆发源于岐山附近,而岐山相当于是西周的龙脉。

在我们如今看来纯属是自然灾害,但在古人眼里这也许是一种预示,周太史伯阳甫就推测说:周朝要灭亡了,以前伊河和洛河枯竭时夏朝亡了,黄河支流干竭商朝灭亡了,现在周三川竭岐山崩,国亡不过十年,因为十是一个数字的循环。

周太史的周亡预测说的有理有据,在当时也定起了一定的舆论导向,在如此恐慌民心的天灾前又搬出夏商的亡国示例,实在让当时的人们不得不信服,周幽王免不了更加不得民心,天时地利人和皆失。

而且,就像一场人为的巧合一样,自然灾害吻合于夏商,幽王三年遇褒姒,褒姒也即被归入妹喜、妲己之列,更是魔化褒姒的出生来历加以妖化,传说也极为有趣。

说是夏后氏衰落时,有两条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夏帝让人占卜后,结果不利,又占卜要把它们的唾液藏起来,才能逢凶化吉,于是献上祭品向二龙祷告,二龙遂不见,留下唾液,夏帝让人用匣子把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后匣子先后传到了殷朝,周朝,都从未有人打开。

但到了周厉王末年时,这个匣子被打开了,龙的唾液流淌在殿堂上,怎么清扫都不干净,周厉王让一群妇女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唾液变成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后宫,后宫一位刚换牙的六七岁小姑娘碰上了蜥蜴,成年后未婚而孕,因为害怕,就把孩子扔掉了。

后到周宣王时,传唱有一首儿歌“山桑之弓,箕木之矢,灭亡周国的祸害。”周宣王因而抓捕一对卖山桑所制的弓和箕木所制的箭的夫妇,夫妇逃亡路上刚好遇到宫女的弃婴,将其收留,逃往褒国,而这女孩就是后来被送予周王朝的褒姒。所以,周幽王改立褒姒为后,周太史又预言:祸成矣,无可奈何!。又进一步加强了舆论导向。


【伍】

没有真相,只有趋向

虽然最后宗周的命运的确如周太史所预言,但这位周太史也绝非仅靠天灾推测,大概久在朝中经事的他早已看透了周朝的衰,幽王的无能,借天灾以预言不过是顺应民心,加以舆论罢了。

而受不得民心的幽王之宠的褒姒,当然也免不了被用来制造话题,魔幻的传说就是最好的例证。大概在古代,好色是强调君王骄奢淫逸最强有力的据证吧,还是古人偏爱这种“亡国的浪漫主义”呢?

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这些在男权社会里被当作政治工具的美女,真的有亡国之力吗?不过是世人借她们当靶子抨击不得人心的帝王,强调其荒淫的德行罢了。

这赫赫宗周岂褒姒一人能灭?不过是周之衰有先,幽王不得人心其二,内乱风波其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