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為何“石鼓”被成為—中華第一文物

為何它會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物”?

​​

揭秘!為何“石鼓”被成為—中華第一文物

何為“石鼓”

揭秘!為何“石鼓”被成為—中華第一文物

石鼓

“石鼓”,可以說是十塊命最硬的石頭了,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十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這是一種由大篆向小篆過渡的文字。

“石鼓”,在經歷了2300多年的風雨剝蝕,每逢亂世必丟失,718個文字僅存327個,後仍然能夠躋身在民間推舉的中國九大鎮國之寶的行列。究竟有什麼樣的神奇魔力,讓眾多人去愛護它?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走進“石鼓”的前世今生。

“石鼓”的前世今生

揭秘!為何“石鼓”被成為—中華第一文物

石鼓細節

自唐起,石鼓橫空出世,便被當時書法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的帶動下,受到世人乃至官府的注意。後逢“安史之亂”,石鼓被要逃亡的官員慌亂掩埋。自此“石鼓”便開始了逢戰亂即丟失的命運。

直至元和元年,地方官吏查到當初石鼓掩埋之地,當時韓愈對此極其重視,為此,韓愈還寫了《石鼓歌》,全詩從石鼓的起源到論述它的價值,表達詩人的珍視之情,呼籲朝廷重視保護。石鼓這才被安置於鳳翔文廟,不過此時,“乍原”石鼓已不見蹤影,只剩下其餘九面石鼓。

後唐末,戰亂不斷,又經動盪不安的五代十國,這石鼓又再次流落民間消失不見。

至宋朝,在宋仁宗倡導下,司馬池找到其中九面,到宋徽宗時最後一面石鼓——“乍原”石鼓也被找到,十面石鼓再次集齊。宋徽宗十分珍愛,便下令讓人用黃金填注石鼓文,想借此減緩風化對石鼓的侵蝕。

可後來金入侵宋,將包括石鼓在內的大量文物掠走,但因石鼓沉重不易運送,便粗魯的把上面的黃金刮下,將石鼓棄之荒野。

經歷這些戰亂,到元代石鼓上文字僅僅剩386個字了。元大德四年,國子教授虞集在一片淤泥中發現石鼓,便將石鼓送往文廟大成門內保存,自此石鼓平安度過元明清三代。

淸乾隆年間,大家也知道乾隆很喜歡書畫,便命人仿製了這十面大鼓,安放在北京孔廟大成門東西兩側,代替了秦石鼓,對秦石鼓起到有效保護作用。

至民國,中日戰爭時,由當時故宮人護送,一路遷徙避難,使得十面石鼓得到很好的保護,並未損傷遺失,建國後,這十面石鼓一直存於故宮博物院。

揭秘!為何“石鼓”被成為—中華第一文物

石鼓文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進一步地脫離了圖畫的性質,逐漸向點畫線性化的小篆發展,字形結構也較甲骨文、金文簡潔工整多了。《石鼓文》造型活潑,參差錯落,繼承了金文的遒麗,因而其結字寬博而不鬆散、舒展而不狂逸,給人以自然渾成,天機一片的視覺感受。章法上更是疏朗整齊,結體勻淨茂密,被歷代書家視為學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晚清書畫大家吳昌碩就得益於石鼓文。他的書法尤得力於《石鼓文》,從年輕時就開始臨摹,邊臨邊用,邊用邊臨,臨臨用用一輩子。吳昌碩說:“餘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下面是吳昌碩臨摹《石鼓》的作品:

揭秘!為何“石鼓”被成為—中華第一文物

揭秘!為何“石鼓”被成為—中華第一文物


石鼓是目前國內出土發現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世稱“石刻之祖”,也被後人譽為“漢字的活化石”。後世評價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文字研究、書法研究、石刻藝術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