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二战时日本文字,自己可以看懂至少95%,而现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JUNIEL


二战后由于日本的民族自信心持续低落,大量原本以汉字和平假名书写的词语被生硬的转化为了以片假名进行书写的拟音词,比如照相机,正常应该是寫真機,读法和汉字基本相同。在战后却直接被片假名カメラ取代,读音为kamera,即英语camera的音译。照相机这个词语只是众多的例子之一,日语现在甚至有将非实体名词音译的趋势,如果你经常看日本的直播的话,这一点会有比较清晰的感受。

另外一方面由于日本对于生物,化学,计算机等专业词汇没有进行本土化,所以这些专业词汇在日语中是完全以音译的片假名形式表现出来的,战后是知识爆发的年代,日本对于新兴产业,行业等的名词也很多是以音译的片假名表示,所以中国人在读日语的材料会变得越来越吃力。

不过日本人依然重视汉字,日本有一项学术测试名为汉字能力检定,要求大学生要至少掌握6000个汉字,虽然这之中包含很多的国字(即和制汉字),不过更多的还是我们所熟悉的繁体汉字。所以现在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人读一些比较高端的文科类论文能读个半懂不懂,反倒是中小学生写的作文完全看不懂。

以21世纪知识理论的增长速度来说,若是日本仍然不重视专有名词的本土化,放任非实体的名词的片假名化,可能终有一天日语会变得以片假名为主吧。。。


FireBreak


汉字在东亚,的确是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同样的字,中日韩读音各异,但书面交流却没有很大障碍,尤其是姓名方面,更是离不开汉字的表达。

比如,一般情形下,咱们中国人只看日语书写的话,意思能猜对个六七成,同理,日本人认汉字也是类似。当年,我教过的日本学生,在几乎不怎么会说中文的情形下,可以在北京独自坐地铁,仔细参考指示牌的汉字,换乘、出站进站什么的,基本没走过弯路。

从历史上看,早在公元4-6世纪,中国的汉字随着佛教典籍的流行,就从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日本上层开始普遍信仰佛教,老百姓们为了赶时髦,也非常崇尚佛教和儒学的那一套。

此情此景下,为了理解佛教,更深入的学习儒家思想,对汉字崇拜的风潮也自上而下的普及开来,日本人纷纷自觉的学习使用起了汉字。到了唐代,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学僧”带来的先进文化,让日本人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进步,汉字成了当年日本唯一的书写文字。

然而,基于汉字在日语中读音和表意功能的分离,也给日本人带来过很大的困扰。到了公元9世纪,平假名和片假名先后产生,平假名模仿了汉字草书的形态,功能类似于咱们的汉语拼音;片假名则是源于汉字偏旁部首,用以给外来词汇作标注。

早期的日本上流社会男性是不屑于用平假名的。甚至,汉字作为一种身份和性别的特权,连诸如紫式部这种日本贵族女性都不敢随便用,她那部号称“日本版红楼梦”的巨著《源氏物语》,竟然通篇用平假名写成。然而,也是随着《源氏物语》流行,让日本男性逐渐放下了身段,开始接受和使用假名。那么片假名呢,至今非常明显的是,比如,咱们看到的日本传统地名几乎都是汉字,而化妆品、医药产品或者电器的说明书中,片假名使用频率就非常高了,像什么“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氨基己酸(Aminocaproic Acid)、“最大使用功率”这类来自西方的名词,几乎都是片假名的天下。

因此, 二战后,日文书写中的汉字显得占比越来越少,而假名,尤其是片假名愈发的多,跟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外来词汇的大量加入十分有关。假名多的日文,自然不好懂了,这属于时代发展的产物,大势所趋。

此外,日语中的汉字减少,也是美国当年去“军国主义化”的产物。

在二战前的日本,即便是独具特色假名出现后,汉字的正统地位依然根深蒂固,所谓的“假名”的称呼,也是与“真名”汉字相对而言产生的。汉学功底被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标准,长期受到中上层阶级的追捧。

直到19世纪末,在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文明开化”的改革中,日本在大举引进西学的同时,将繁杂的汉字也视为自身落后的主要原因,很多权力人物认为,将日语书写“拉丁化”,废除汉字,属于强国的必要步骤。

最终,还是福泽渝吉提出的“减少汉字使用”给当成了折衷方案,他主张将汉字使用个数限制在3000个以内。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削减汉字的使用频率。

(福泽谕吉被尊为启蒙思想家,头像上了一万日元。除了主张削减汉字数量外,他还强行改变了日本人“过年”习惯的,把日本人延续了千年的过中国农历新年的习俗,改成了过西洋人的“元旦”。然而,福泽谕吉本人却是位汉学家,曾经把纯汉字的《左传》原版通读了11遍)

类似的情形,咱们20世纪初的中国也发生过,大批文化界人士,都曾肺腑的号召,要废除汉字,用拉丁字母重新拼写一套“西化”的中文。

再看日本,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跟西方关系愈发恶化的军事国主义法西斯军部,又开始提倡大量使用汉字,力图把汉字的推广和运用也认作所谓的“亚洲人解放亚洲”、“大东亚共荣”的重要标识。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军司令部,开始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

此时,限制汉字的使用也被当成了“去军国主义化”的一部分。甚至一度,美方曾经粗暴的建议,日本应该废掉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汉字,直接采用西方拉丁文拼写一套新文字。

(1945年底,日本报纸上关于“废止汉字“的社论,大部分也是汉字写出来的)

1946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收录1850个字的《当用汉字表》,用来限制汉字使用。客观看,这与当年决绝的跟汉字“一刀两断”的朝鲜半岛比,还算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于是,在各种限制的法律规范下,日本汉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

只是,进入六七十年代,经济崛起后的日本,“重拾”了文化自信,又开始反省限制汉字使用对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巨大负面影响——纯日语假名表示的同音字太多了,导致了诸多不便,也让文字失去了美感和味道。

1981年,日本文部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当用汉字表》改为《常用汉字表》,并增到1945个字,且解释称"我国长期使用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是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最有效、最适合的表记文字,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充实”。到了2010年,《常用汉字表》再次改版,又大幅增加196个字。

目前,在日本,跟一千多年前差不多,看一个人的文化教养,认识多少汉字被当成一个重要指标,对汉字的掌握程度,书法水平,仍然是身份、文化的象征。

而一年一度的日本的汉检(汉字水平测试)也成了规模超过高考的全国性考试。还有日本每年都要举国隆重的评选出一个年度汉字的传统,也体现了汉字在日本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总之,日文书写现在不好懂,主要就是上述两个原因导致——外来词汇的大量涌入,让片假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战后日本去军国主义化改革中,汉字也给牵连了进去,导致其使用受到了限制。好在,当今的日本,对汉字的认识又重回理性,仍坚持把汉字认作为本国语言文化中的精华,继续传承下去。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日本文字现在使用的假名是后来出现的,最初日本文字几乎全用汉字。在博物馆、纪念馆里展出的前人的书信里,就可以看到很多汉字。同样,二战期间的日本文字,也是汉字利用很多,所以我们中国人都可以理解其大意。而现在的日本文字里假名较多,不少年轻人只会假名拼写,不会汉字,某些招牌、广告也直接用假名而不写汉字,现在的日本文字就难知其意了。


毁树容易种树难


1.首先提出的问题不科学,二战时期的日语虽然汉字很多,但是日语是一门语言就有本身的复杂性,没学过日语的人很难看懂日语,除非跟你当面笔谈都写汉字,那又不是日语了,所以普通人很难看懂原文日语。

2.日本人有很多自造的汉语词汇,跟汉语意思差别很大。“手纸”指书信,“留守”意思是不在家,日本商家门口挂帘子写个“汤”字是浴室,此类同形不同意的词汇太多,光看汉字来理解日语,很多情况下会南辕北辙。

3.二战时日本鬼子的情报多用汉字书写,我们即使看了也很难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不要轻信抗日神剧中一个小朋友就能搞定日军的情报。不信我可以添加一张日本人二战期间侵略中国南海的情报,是手抄原文材料,很有临场感,看看各位能不能搞清楚什么意思。这些情报当时是日本的机密材料,不过现在大部分材料已经公开了。各位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名特工,现在拿到了鬼子的情报,一定要翻译出来,看看到底能不能看懂。等大家猜差不多了我再揭晓答案。欢迎在留言区翻译这段日语手写材料,也欢迎各位的评论,谢谢。



文史旺旺


你以为日本是自愿的?

美国占领日本后,麦克阿瑟强行禁用汉字,搞了几年,日本民间强烈抗议,努力争取后才回复了800个汉字,后来又争取到1400多个。直到九几年才全面解禁。但此时,日文已经大规模假名化了,已经回不去战前状态了。

不过,现在中国的日常用语中,也包含着大量的英文单词。

中日韩越现在的日常用语状态基本上都是汉语词汇+英文单词的状态,只是英文单词的比例不同而已。

未来随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日韩越的语言还是有趋同的可能性的。


OK大凡


日文正式文体中汉字还是很多的,汉字效率还是高些,真要大量用片假名表达的话,文字多很多,而且难以识别,还不如直接用英文,以后汉字的优势应该会大过英文转译的片假名。



WPS大本营


日语就是中国字的本土方言自创的字,你把温州话也创一种字,估计你也只能看个大概,因为汉字中有很多方言没有的字,古代日本人引用发现:我靠!没有!翻了整个新华字典都没找到,于是画了个勾,这个就是mo,画了个圈,这个就是de,这样就可以通过汉字一气呵成说方言了,所以出现了日本文字,总体来说就是日本方言把山东方言河北方言河南方言里没有的一些字写出来了而已


别捏胖子


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二战的日本文字你顶多也只能看懂一半,绝对到不了95%!

你感觉看得懂是因为那个时候日语中大量使用汉字,注意,不是汉语。但是,日语的肯定,否定,主动,被动,时态等语言信息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用假名后缀表达的,比如:買わない是“不买”,買いたい是“想买”,不懂日语的人根本不明白。

战后受美国影响,大量词汇假名化,所以觉得更看不懂了。比如:“印刷機”这个词基本不使用了,代替它的是“プリンター”(printer)。

所以,你能“看懂”的只是日文汉字,而且只是一知半解,很可能意思完全相反。


滨海小田


是因为美国鬼子禁止二战战败后日本使用汉字。

但是当时的日本人民识字率高达100%,经过争取保留1850个中国汉字。

而今天的日本汉字已经超过1850,这个是多了一些和制汉字,比如氷。

另外日本的普通话是关东话,外来语比较多。所以假名写法比较多。


无意义名字


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德先生赛先生的基地基本上都在日本,中国第二次外来语也基本来自日本,各行各业的翻译直接抄日本的。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你去了日本学校,你会惊讶的发现,他们的课表,他们的年级班级作业,课间操,每个字都和你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