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創作一部動畫也就是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慰藉著那些失去勇氣的、與殘忍現實搏鬥的靈魂。”——宮崎駿

有人說,直到成年,才讀懂了宮崎駿在動畫作品中埋下的人生道理,宮崎駿總是喜歡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個童話世界,用看似奇怪的動畫,給我們帶來深思。無論是《千與千尋裡》、《哈里的移動城堡》,還是善良智慧的《龍貓》,宮崎駿的每一部作品,只要看過,無法忘記。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宛如天籟的音樂,都在我們的心上跳舞。他的影片用一個字始終貫穿全片,那就是“愛”。在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背後,是人類正在逐漸缺失的勇氣和希望。

所以,曾有人評價宮崎駿“夜空中可以沒有月亮,但在動畫界卻不能沒有宮崎駿”。“他是第一個把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而作為吉卜力的第一部動畫作品,《風之谷》不得不提。1984 年宮崎駿先生的電影《風之谷》,在日本公映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彷彿一枚重磅炸彈投入了平靜的湖面。當時《風之谷》的宣傳語是:“熱愛一草一木,與蟲類交談,駕馭風的飛鳥。”

《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它是宮崎駿和久石讓的“邂逅之作”,也是兩位讓世人窺見到強悍創作實力的“成名之作”,它見證了宮崎駿和久石讓的天作之合,此後連綿數十年的無間合作,促就了無數經典。

《風之谷》不同於以往宮崎駿清新自然的風格,一開始就建構了一個末世背景。因為千年前,人類肆意破壞自然和濫用暴力,戰爭結束後,繁華的文明崩塌。千年後,僅有少數人類存活。森林裡不斷散播的“孢子”像飛舞的雪花一樣美麗,可惜含有劇毒,人類如果不戴防毒面罩直接暴露在空氣中,五分鐘內便會死亡。

女主娜烏西卡生活在海邊的一處名叫“風之谷”的峽谷裡頭,而這裡囿於常年受到強烈的海風吹拂,所以能夠一直保持不被“毒性孢子”侵蝕,是一處“世外桃源”。而外面,顛沛流離成為了常態,為了爭奪資源,國與國之間也時常會爆發戰爭,讓原本就足夠蕭條的環境變得越發動盪。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宮崎駿在36年前就赤裸裸地把環保問題丟給了我們,不帶隱喻和遮掩,一個如此宏大的話題,宮老是通過什麼方式來呈現的?環保的背後,又帶來了什麼解決辦法嗎?

“和魂洋才” 的文化融合背後 是人與自然的認知錯位

宮老用了“和魂洋才”的文化融合手法來設定故事主角和敘事背景,讓我們大開眼界,又沉浸其中,明白他鬼斧神工的藝術手法背後,隱藏的文化意蘊。

“和魂洋才”也可以稱作“東洋道德西洋藝”,指的是,在堅持日本固有的傳統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吸收西洋、特別是歐洲歷史文化及現代思想,既能恪守本土思想,又能加以西化表現,卻不完全模仿,是日本明治政府時期的教育宗旨以及對文化的基本立場。

  • “和魂洋才”的角色設定

女主角娜烏西卡是個紅髮白膚的女孩,她勇敢機智、仁愛憐憫、善良無私、熱愛和平。她揭開了腐海的秘密,並且為了守護家園犧牲自己。她一邊有著東方人的道德觀念,一邊有著歐式公主的身份和名字。“娜烏西卡” 原是荷馬史詩《奧德賽》中一位派阿基亞公主的名字,傳說中她具有不可思議的親近大自然和自由駕馭飛行的能力。

《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而在日本的傳統名著《堤中納言物語》和《愛蟲姬君》中,也講述了一個日本被稱作“愛蟲公主”的貴族少女的故事,她“一直到童年時期已經結束 , 依然奔跑在原野上,為了毛蟲化蝶而感動不已,而在社會上,別人都把她視作怪人。”她對蟲蝶痴愛的情感元素,卻被宮崎駿帶到了同樣遊走在草木行雲間的娜烏西卡身上,並被賦予解放與和平的宿命。

她終於發現了事情的真相——腐海森林堅守自己在生態體系中的使命,默默地清除汙染、淨化大地;而令人討厭、面目可怖的蟲群,其實是森林的守護者,從根本上說,蟲的存在也是在保護人類和世界。這個發現對於人類來說真是莫大的諷刺,一直視作威脅、力圖消滅的敵人居然是自己生存的希望。

宮老用這樣的角色設定來救贖人類,藉此點破了人與自然相處的認知錯位---雙方並非敵對關係,而是共同的生態建設者。娜烏西卡用智慧和愛心化解人類與王蟲之間的矛盾 , 實質在於揭示人與自然的本質關係: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根源是貪婪,貪婪的行為始終逃脫不了自然規律的限制或制裁。

黑格爾說過“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 “和魂洋才”的敘事背景

電影中沙漠場景,參考了美國的科幻文學《沙的行星》;食性植物覆蓋地球,借鑑了布萊恩阿爾迪斯《地球的溲長的午後》中的景象;戰爭參考了保羅·卡瑞爾的《巴爾巴洛沙作戰》、《焦土作戰》中描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戰役中補給路被切斷等劇情;對神器魔法力量及未知世界的奇妙幻想、戰鬥場面、和怪物造型等創作靈感,明顯帶有好萊塢科幻大片《星球大戰》的痕跡。


《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那些處在農耕時代的族人,有著中世紀歐洲遊牧族裝扮,既有點像吉普賽人,又像中東人,有著東亞人特有的清秀臉龐,又穿蒙古族靴子,她們被溫和地混搭在1000年後,構建在一種“烏托邦”關係假象的人群裡。

宮崎駿利用“和魂洋才”巧妙地融合了西式的敘事習慣與東方的美學意境,在模糊了可能與歷史現實衝突的虛構環境中,讓西方人看到由他們引領的現代科技的力量, 也讓東方人在平衡制約的生態觀和安分守己的傳統道德中,歷經同情弱者、尊重長輩、敬畏英雄這些東方人特有的情感體驗。東與西、古與今理想的人性與現實的空間,在“人與自然”這個人類共同的命題儀式下,相得益彰、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一種有力度的哲理思想。

“五行思想”的美學關照背後 是文化底蘊和藝術真情

《風之谷》正所謂是大師級別的嘔心瀝血之作,巧妙地借鑑了西洋、歐洲的大膽想象,也將中國思想深入其中,讓電影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真情層層遞進,步步深入。

五行思想源於中國, 認為世間萬物均可以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隨著五個要素的興盛與衰亡,大自然產生相應變化, 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而五行要素之間也同時存在“相生”與“相剋”的關係 。

  • “五行”的物質表象

“木火土金水”投射在影片中的客觀實體,分別為:腐海之森,七日之火,大漠之土,金屬之器,酸湖之水。由木代表的自然界早已消失千年,只剩下苟延殘喘的人們,退化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中 ; 王蟲棲息的森林, 是專門用來淨化大地毒素的自然淨化器;火是最可怕的毀滅力量,製造災難的巨神兵在人類力量的控制下,把人類的罪惡一併埋葬在熊熊大火中;沒有生機的沙土上,處處是巨大的骷髏、斷木的殘骸;金屬製造器物,代表著在自然前面不值一提的工業文明,只剩沒有感情的鐵色鋼架,黑數黢地壓迫著生命的空間;名字意味深長的酸湖裡, 依然沒有生命跡象平靜的死水,靜默地躺在人類的不遠處,成為一片永遠觸摸不到的惆悵......


《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五行物質在陰消陽長間存在著無數個不同的力量對比,形成此消彼長的進化過程,在由不同等量陰陽平衡形成的狀態中循環往復、互相制約。《風之谷》使用“五行”的物質表象,不僅豐富了畫面色彩,同時深化了故事構架以及背後的文化內涵。

  • “五行”的人格特徵

五行觀念有各自對應的人格性質。木代表仁,好華美,具有風雅的個性;火代表禮,性情急躁,富有自尊心;土代表信,性情溫厚篤實,具有自信心;金代表義,性情剛強,崇善棄惡;水代表智,聰明達義,並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娜是木的化身,象徵著生命與仁愛。阿斯貝魯有著火一樣的性格與尊嚴;猶巴的沉穩、老練、自信、堅毅呈現出土性 ;庫夏娜下火熱如金,偏激地維護人類的所謂尊嚴;祖奶奶靜如止水,眼瞎耳不聾,心如明鏡。

祖奶奶預言將有一神明解救人類世界,“那人穿著藍色的衣服降落在金色的原野上 ” ,而當娜通過救助幼王蟲阻止王蟲群進攻而為人類得到自然的寬恕後,身穿藍色裙子死而復活的她,正是降落在由王蟲金色觸角所包裹形成的“原野”之上 :金色的觸角組成大地的燦爛,藍青色的裙子象徵木色生機,木氣從土氣中得到養分而復活,人與自然的矛盾在這一刻走向終結。

《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風之谷》中共同面對災難並倖存下來的三國民族,在達成不可違背自然的共識之後,也最終言和,兩條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副線,最終在人與自然的主線中和解歸一。“五行”文化內核在“ 仁 愛 禮 孝”的傳統道德和“金 木 水 火 土” 的自然觀念中,創造出具有東方思想精髄的美學觀照, 讓作品產生了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真情。也讓我們深刻反思,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

“天人合一”思想背後 透露的是道法自然的和諧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深刻的一個主題,它集思了幾代文人的思想精華,據說最早在春秋戰國的孔子提出,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也有認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莊子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書中就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及生態環境保護思想,它的深意對於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仍然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宮崎駿是作品中也體現得很到位。

《風之谷》中的所描繪的奇異構想,就傳達了這個思想,不僅包含了傳統的自然思想,而且提出了符合現代的生態美學要求。

正如老子所說:“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經》第25章)。 意思是說,雖然人也同為四大之一,但在宇宙中的地位並不比其他三大更高。


《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人來源於自然並統一於自然,必須在自然給予的條件下才能生存, 也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才能求得發 展。 由此可見老子的觀點是極其正確而又先見的,在老子的觀點中,一切事物最高的法則是“道”,因為“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只有先順應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

在影片的最後,金色的草原伴隨著抒情的音樂,略帶稚氣的童聲哼唱,都勾起和喚醒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深切向往之情。這個場景與影片中間部分相互呼應,都是在王蟲的金色觸角包圍時,才會出現的神奇景象,這就是我們求而不得的“世外桃源”,一處極為純淨與美好的處所。宮老設定的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也教會我們面對人與自然的關係。

結語與延伸

宮崎駿的影片氛圍在第一眼時可能不太像一個整體,但他對現代元素的廣泛應用,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能夠識別得到。同時他對傳統日本元素的運用,讓他筆下的世界充滿著神秘感和一致性,最後落腳點都在共情和現實上。

電影寄寓了宮崎駿對長期以來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和行為的深刻反思。宮崎駿認為,如果沒有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能力的提高,可能會走向人類希望的反面,傷害甚至毀滅人類自己。


《風之谷》:文化融合與美學關照下 表達人與自然和解共生的主題


宮崎駿這樣描述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當我開始做《風之谷》時,我的觀點是一種滅絕的觀點;當它結束時,我的觀點是一種共存的觀點。人們不能夠太自大。我們須意識到我們只是這個星球上眾多物種中的一個小物種。 如果我們希望人類再生存 1000 年,現在就必須要為她創造一個環境。那正是我們正在嘗試做的事情。”

《風之谷》把對自然的思考和對人類生存意義的積極探索,通過多元的文化符號在人性與環境的雙重反思中,加以個性化註解,使之能成為世界動畫電影史上一個顯著的座標。《風之谷》在讓惡的火苗毫無遮攔地燃燒的同時,也播撒下善良和希望的種子。一陣肆無忌憚的燃燒過後,勢必會迎來一片青蔥的翠綠。這綠色是希望,是愛,而那正是人類所遺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