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玩命”的泰州官员卸任副厅级职务,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3月24日,泰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

接受王建同志辞去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的请求。

这名“玩命”的泰州官员卸任副厅级职务,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公开简历显示,王建,男,1958年9月出生,汉族,江苏兴化人,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王建早年在家乡兴化市工作,此后历任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2007年11月任高港区委书记。

王建2012年6月当选为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跻身副厅级,并继续兼任高港区委书记,直到2016年7月卸任高港区委书记。

这名“玩命”的泰州官员卸任副厅级职务,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王建

值得一提的是,在任高港区委书记期间,王建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2015年6月底,中组部发布《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决定》,共有102名县委书记获得表彰。江苏有3人,分别是时任泰州高港区委书记王建、南通海门市委书记姜龙和苏州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

其中,当时已任高港区委书记近八年的王建,是102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中担任现职最长的一位。

在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两个多月后,人民网曾发表关于王建的长篇人物报道,文中提到,王建在任期间,高港区国民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54亿元增至2014年的330亿元“旰食宵衣,忘我工作”,是王建留给当地干部群众的印象。他认为,“玩命”主要体现一个工作态度问题。报道如下:

这名“玩命”的泰州官员卸任副厅级职务,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再有2个月(2015年11月),王建担任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委书记就满8年了。他是2015年中央表彰的102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中担任现职最长的一位。

作为地级泰州市成立次年组建的市辖区,王建2007年11月到高港任职时正值建区10周年。十年磨一剑,从7个乡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港彼时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尽管有了一席之地,但综合实力依然偏弱。而今,18岁的高港区犹如一个刚刚加冕成人礼的小伙子,既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也拥有着“早熟”的底气与定力。

数据显示,高港区国民生产总值已从2007年的54亿元增至去年的330亿元,列统工业产值从不到300亿元增至去年1438.8亿元,综合考核指标连年在全市拔得头筹。2015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2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增速列苏中各县、市、区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既提倡工业强区,开足动力谋发展,又注重强基固本,用发展的成果反哺基层惠及群众。之所以如此,

王建说:“这是因为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百姓福祉,不但要还利于民,还要还权于民。”

“三个1%”专项资金 强化执政根基

治国之重在县治,治县之重在基层。王建深知这一点,他为此提出了“功夫在平时,重点在基层、责任在干部、服务在一线”的理念。

最直接面对群众的是村居干部,他们的责任心强不强,工作到位与否,群众的感受最敏感。“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对基层干部作为的认知。”在王建看来,要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就要调动基层干部主动作为、用心干事的积极性,而提高待遇就成了破题关键。

据胡庄镇宗林村党总支书记刘伯阳回忆,2008年时,已在村里当了十几年书记的他月工资尚不足700元。“那时候我们很多村干部一年下来工资收入也就五六千元,靠这个维持生活很困难。”刘伯阳说,待遇偏低,干部难以安心,也吸引不到经济能人和年轻人加入,一些基层两委班子出现了结构老化、软弱涣散的局面。

“不能让我们的基层干部一边为人民服务,一边为生计担忧。”王建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研,下了决心。自2009年起,高港区每年拿出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设立“强基工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提高村居干部待遇。2009年当年,刘伯阳的收入就实现了翻番,2015年,他的月薪由区财政发放的就涨到了3500元,是7年前的5倍。

这只是开始。继而从2011年、2012年起,高港区又分别拿出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用于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大力推进镇街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每个村居都组建了物管队伍,群众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据了解,这“三个1%”使得高港每个村(社区)平均可以获得50万元的资金,解决了广大村居干部的后顾之忧,也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整体战斗力。2013年高港区村居“两委”换届,新一届班子平均年龄下降3.7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提高到45.5%,“能人型”村党组织书记占比超过95%。

与此同时,高港的群众也因此享受到了更好的便民服务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在宗林村电商服务站进行网购的村民李冬英表示,她每天晚上都到家门口的灯光球场跳广场舞,“和城里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

两代表一委员工作日 拉近干群距离

“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脱离群众是我们最大的危险,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王建常常这样告诫区里的干部。

为更便于倾听传递民情民意,切实解决矛盾问题,高港区3年前推出了“两代表一委员”工作日制度,即组织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定期回归选区,区政协委员定期来到联系点,回访选民、群众,以此帮助党委完善决策,走出了一条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子。

8月4日上午,是高港区3个月一次的区人大代表工作日。在刁铺街道大丰社区,区人大代表王海峰在“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里和选区群众热情座谈。据了解,7月份他还以区党代表的身份回访了困难群众。

旭光一小组村民王国华在参加新农保上遇到了麻烦:2011年时,由于家庭突遭变故急等用钱,他把农保账户的钱都取了出来,停了保险,如今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就想补交前几年的新农保。王海峰向他解释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并答应下午就陪他去刁铺街道社会保障服务所上户。

刁铺街道文化站站长孙雅琴是区政协委员,在一次大丰社区政协委员工作日的走访中,不少群众向她表达了想在社区建一座灯光球场的愿望。现在,一座标准的灯光篮球场已经落成,成了社区居民日常文体活动的首选去处。

王建介绍,除了要求代表委员下基层接地气,他们还推行区委委员、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列席区委区政府决策会议,代表委员旁听政府部门办公会制度,“就是要把工作日制度从回访选区上升到监督政府工作部门,实行动态监督、依法监督、全程监督”。在他看来,这项制度是让代表委员工作常态化的探索,他们来自各自的选区,对选民负责、对政府监督是应有之义,群众经由他们把意见建议反映上去,也是还权于民的一种方式途径。

此外,高港区还在多年前公开了全区领导干部和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负责人的电话,以推动党政干部带头无条件、无障碍地为群众服务。大丰社区居民王国庆以前因为住房问题多次上访,2009年他找到区委书记王建,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他也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2014年底,他注册了命名“矗立”的粮食专业合作社,寓意自己站起来了。每逢春节,王建总能收到王国庆的祝福短信。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一个村都不落下

8月5日下午,口岸街道引江社区服务中心内,吴建正在填写一张奖金领取登记表。他今年被山西农业大学录取,按照社区规定,可以获得3000元的助学奖励。要是放在几年前,像这种好事儿村民们想都不敢想。因为2007年时引江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5万元。

由于位置偏远和历史原因,这里过去一直是高港区最贫困的地方。2000年,泰州市筹建滨江工业园区,老口岸镇的13个行政村中有11个被划入工业园,仅留下最西部的天如和宁都二村,接着合并成了引江社区。没有划进工业园区,没能搭上发展快车道,引江社区的干部群众一度被失望颓废的情绪困扰。

2007年12月,王建上任伊始就来到这里调研。“决不让一个后进村落下,也不让一位群众享受不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王建在引江社区的讲话,给2000多名干部群众吃了定心丸,更让他们重拾发展的信心。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现场看一看。王建第一次来,就上上下下盘算了一遍,从现有的资源出发,帮助他们梳理思路,找寻经济增长点。336省道北侧的闲置门面房20间、迁校留下来的原天如小学校舍、原天如工艺厂的废旧厂房,近5000平米的闲置房源重新修缮改造后被盘活,很快用于出租经营,每年仅租金就达10多万元。

2012年,引江社区利用引江河区位优势,在西侧建了座码头,用于物资中转和运输;2012年底,社区完成引江墓园和区属思源公墓的整合工作,墓地销售形成稳定的一笔集体收入;2013年,成功引进500万美元级别的商混项目……到2014年时,引江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达到510多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72元,成了高港区首富社区和泰州市“十强村”。

发展集体经济,造福居民百姓。据引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竹山介绍,随着集体收入的增加,社区陆续加大了公共设施和惠民措施的投入,建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文化长廊和健身广场,投资数百万元修路装灯,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引自来水进村,让老百姓吃上了放心水。2014年,引江社区把居民每人120元的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也承担了下来。

这是一个后进村的逆袭故事,也是高港区集体经济爬坡迈槛的缩影。数据显示,2014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0元,同比增长10.5%。

“旰食宵衣,忘我工作”,是王建留给当地干部群众的印象。用他自己的话说,“玩命”主要体现一个工作态度问题。

来源:“我的泰州”客户端、澎湃新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