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鐵券”讓李善長死得更慘!

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其承諾也被認為是一言九鼎。然而,在他認為皇權受到威脅的時候,偏偏又說話最不算數,李善長之死就是這樣一個實例。

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長是大明開國的頭號功臣,無論是輔佐自已奪取江山,還是後來幫助他治理天下,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年俸四千石,關鍵是還得到了皇帝賞賜的“丹書鐵券“一枚。

在這枚“丹書鐵券“中,朱元璋稱讚李善長,說他功績超過了漢朝的蕭何。並明確規定:“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勳。"但朱元璋的“免死三次“是有條件的,就是“逆謀不宥“,若犯謀反之罪不在免死之列。實際上,朱元璋掌握著免死的“最終解釋權"。

“免死鐵券”讓李善長死得更慘!

早在洪武四年,李善長就識相地辭去了左丞相的高位,致仕回鄉,這樣一來,他與朱元璋相處得很融洽。洪武七年,朱元璋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提升為太僕寺丞。洪武九年,更是將自己的長女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長子李祺,使李祺成為駙馬都尉。

功勳卓著,“丹書“在手,皇親國戚,按說李善長應該可以平安終老了吧!其實不然。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提拔的,又是他向朱元璋推薦其任左丞相的,因此,不少大臣乘機舉報,想將李善長列入"胡黨“之列,但朱元璋並沒有動他,只是罰俸一千四百石,以示懲戒。

“免死鐵券”讓李善長死得更慘!

但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時隔十年之後又被翻了出來。罪名也由“擅權植黨"升級為"通倭通虜“。"通倭通虜"即指勾結日本、蒙古,勾結他們幹什麼?自然是裡應外合謀反,舉薦胡惟庸的李善長被認定為幕後主使人。“逆謀不宥",這一次,李善長手裡的“丹書鐵券“已成一張廢紙。

“胡惟庸案"就像一枚棋子,被朱元璋反覆使用。前後十餘年,朱元璋殺了“胡黨“三萬餘人,包括吉安候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宜春候黃彬等開國元勳。最後,朱元璋終於如願以償,挖出了最大的幕後主使李善長。

既然“丹書鐵券“明確“謀逆不宥“,這一次,有“通倭通虜“為李善長”對號入座",朱元璋處理起來自然毫無顧忌,77歲的李善長及家屬70餘人,全部處死。其兒子李祺一家,因為妻子是皇帝的女兒的緣故免於一死,算是逃過一劫。

“免死鐵券”讓李善長死得更慘!

客觀地講,朱元璋最初給李善長的"免死鐵券"並非毫無誠意,否則,他也不會與李善長結成兒女親家。但皇權太有誘惑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隨著年齡的增長,朱元璋更加處於一種如何保護既得權勢的焦慮中。這種焦慮使他將每一個可能威脅到他或其子孫權利的人都當成假想敵。李善長很有能力,曾經擁有赫赫的權勢和如日中天的威望,朱元璋對他怎麼可能放心吧?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朱元璋的心態。某一天,太子朱標謁見父皇,說:殺戮功臣,恐怕有傷朝廷元氣。第二天,朱元璋將一個長滿刺的樹枝丟在地上,要太子撿起來,太子面露難色。朱元璋說:知道嗎?將樹幹上的刺除去,你就可以使用了,我現在誅殺功臣,就是為你消除隱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胡惟庸案“很大可能由朱元璋一手"製造",“通倭通虜“更是為李善長量身定做的罪名。

“免死鐵券”讓李善長死得更慘!

"免死鐵券“沒有為李善長帶來免死的特權,相反,當朱元璋真要除掉李善長時,因為這枚附帶條件的"免死鐵券",李善長反落得幾乎慘遭滅門的下場。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謹表謝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