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不要费力理会黑暗,继续你正直的道路前行,就不会有烦恼

不要刻意去打听左邻右舍的所言所为与所想,你只要关心你自己的行为就足够了,因为这样做可以省去多余的烦恼,才符合正义和纯贞的本义;或者,如阿伽松说过的那样,不要费力理会那些道德败坏者们的一言一行,继续你正直的道路前行,就不会有烦恼。

那些对死后英名特别关注的人,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是能够记住他名字的那些人也将很快驾鹤西归;人的名声恰恰是通过这些盲目崇拜但最终同样归于消灭的世俗之人来传播的,而即使是这些传播者的后代,同样也要面对死亡。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能够记住英名之人都是不死之躯,而且对英名的记忆也可亘古不朽,但这对已经入土的你而言又有何意义呢?就算我不提对死者的意义,那么对尚在人世的生者又有何意义呢?对人的夸赞与褒扬如果早已丧失了实际的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继续存在的必要呢?你现在的所作所为无异于不可理喻地对自然的恩赐进行了否决,而关心起无关紧要的其他事情上了……

沉思录:不要费力理会黑暗,继续你正直的道路前行,就不会有烦恼

真正的美,源自于自身的内在美。这种美的全部原因皆来自于它本身,而外在的溢美之词并不能成为它美的原因。任何事物既不会因人们的夸赞而变得更好,也不会因为人们的贬低而变得更坏。我敢确信的是,对乡村野夫而言,就算是异常普通的物品甚至是非常粗陋的手工制品也是一种具有美之价值的事物。真正的美,不需要其他事物的陪衬与雕饰,法律、真理、仁爱以及谦逊另当别论。究竟有什么东西因他人溢美之词而更加美丽或因他人诋毁之言而更加丑陋呢?一块绿宝石,会因为无人称羡而变坏吗?或者如黄金、象牙、紫袍、七弦琴、短匕首、鲜花以及灌木又会如何呢?

假如灵魂在人死后仍然存在于世上的话,那么有限的空气又是怎样将其包容于其中呢?——而且,土地又是如何保存那些在异常久远之前被埋葬的无数尸体呢?其中的原理就是,这些尸体在保存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生腐化的蜕变,不管变成了什么,都会被分解,这样一来就为其他死尸留出足够的空间;所以,进入空气之后的灵魂,在空气中维持一段时间之后便会发生变异,然后消散于空气之中。而且,灵魂会被接纳为宇宙中的慧根,并获得自然中的火性。如此一来,空气就为新的灵魂留出了空间。这就是人们对于灵魂继续存在的假说所能给出的一个解答。但是,我们不能只注意到被埋葬尸体的数量,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被我们人类以及肉食动物吃掉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可谓非常之庞大,它们相当于埋于以其为食之人的身体中!但我们的大地却仍将其容纳其中,因为尸体可以再度被转化为血液、气元素或火元素等。

沉思录:不要费力理会黑暗,继续你正直的道路前行,就不会有烦恼

如何才能通过对这类事物的探索得到其中的真理呢?方法就是把事物的物质和外在因素分解开来。

做事不要毫无头绪,我们的所有言行都要服从正义之道,对所有的表面现象都要具备理解力和领悟力。

啊,宇宙!一切与你和谐的事物,同样与我和谐。任何对你而言不早亦不晚的事物,对我也是符合时宜的。啊,自然!你一年四季所带给我们的物产,都是对于我们的天赐果食。世间万物皆由你衍生而生,由你孕育的万物最终也返还于你。

哲人教诲我们:若要安宁,切莫多事。但请参酌一下这样的说法是否更有道理些: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我们还是需要去做一些特定的事情,因为人在本性上就是一种社会的动物,而这也是其必然要求的一种本质特征。这种社会性,不但因为人的善行而带来内心的安宁,而且也带来另一种心灵的平静。实际上,我们言行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无益的,所以,假如一个人能摈弃毫无必要的多余作为,那么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悠闲之时,同时也少一些内心的不安。因此,一个人应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扪心自问:你要做的这件事情是否必要?一个人不但要免去无必要之事,而且要抛弃无必要之思。唯有如此,累赘多余的言行方可止于此。

沉思录:不要费力理会黑暗,继续你正直的道路前行,就不会有烦恼

不如尝试过一下为善之人的生活吧,或许是适合你的。只有对宇宙整体所赐予他的那部分表现得心满意足的人,才会同样满足于自己的正义举动和慈善行为。

你现在看到这些事情了吗?与此同时,也请顺带考察一下其他方面。切莫庸人自扰;凡事要尽量从简。人谁无过呢?所谓的过错只是相对于亲手犯下之人而言的。在你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宇宙形成之始,降临你身上的每件事情均已通过神灵分配给你,如命运般绑住了你。一句话,生命短促!所以,你必须凭借着理性和正义来造福当下,一有清闲之时,不如自我省思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