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是否除了严厉就是溺爱?

小鱿鱼不吃鱿鱼


我们自古就有说:棍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或者慈母多败儿。那到底哪个才对呢?其实,可以做到“和善而坚定”,那何为和善又何为坚定呢?

例如现在上网课了,孩子在电脑前面做几个小时,给谁都可能会走神发呆,下面几种对孩子的回应,你觉得哪种最好!

A:你怎么这样子,这么不认真上课,站起来!下次再这样,给你好看的!

B:宝贝,你好好上课,下课我就给你玩Pad,你想玩多久就多久!

C:(视而不见,忙自己地工作)

D:宝贝,你是觉得很无聊是吗?我们专注看视频的约定是什么?请你遵守!

以上哪一种你最喜欢?

A方法很严厉,可能立马孩子就会改正打起精神来,也有可能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长期下去,孩子可能更加不喜欢上网课,上学,甚至会厌学。这一类教养方式是控制型。B方法很溺爱,也有爸妈觉得很公平呀。一物归一物,而且我也是爱孩子。然而,爱孩子是无条件的,不因为他做得好就爱,难道他不爱学习就你就不再爱他?显然不是,同时,如果这样下去,很容易就培养孩子讲条件,自我为中心,所有人都需要为我团团转对的骄纵。所以,这一类为骄纵型教养方式,眼不看为干净。任由孩子去成长。孩子能够全身心陪伴你就只有12年,错过了可能就失去了,而这种忽视型的家长通常不是我们,不然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发问讨论了!那第4钟呢?待孩子情绪稳定时,与孩子好好约定,与孩子肩并肩地一起解决问题。问题来了和善同理他的情绪,又坚定地需要他执行。既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还有尊重环境,这个就我们都期待的民主型教养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自律,自信。

下面这图跟大家分享:

正面管教——四种教养方式

所以,我们一起共勉,一起来和善而坚定地教养孩子。如果想知道如何和善而坚定教育孩子,欢迎观看我号内视频,静待花开,与孩子共成长!


苏妈哒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的时候严厉可能会解读为对孩子有要求,不放纵他,溺爱却变成了偏贬义一点的词语。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不仅是严厉与溺爱,其它的事情也是一样。

有一句话叫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有出息,也就是望子成龙,但是每家的孩子情况又各不相同。

对于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只能用所学的本领去引导他们,在不同情况下每个孩子的表现是不同的,所以对待孩子的方法也应该随之变化,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培育出来的,一个宝贝六个大人围着,这显然会增加孩子自我优越感,任性的起点也会随之变低,当然不是所有家庭都是这样,随着各种育儿问题的增多,也可以看出来,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

用自己试过的一个方法来说,孩子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接收程度,我指的是对你的要求也会有不同的吸收效果,比如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规矩,在不同年龄制定的规矩也是不一样的,错过了,你再去纠正以前的问题,肯定是要花费些力气和时间的,时间一长,自然缺少了耐心,使用的方法也会变得严厉,而更严重的问题也是因为平时的每一个小细节的累积,才显露出来的,试想当孩子闯祸后一般家长的态度会是如何?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到底是严厉还是溺爱还是有其它别的方法,这个多数都是取决于你平时和孩子的相处,自家给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里是硬性的规定,其它就是细则,需要的是家长的细心,耐心和爱的浇灌,哪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的。

教育孩子不是做数学公式,程序化,并没有万能公式,套进去所有人都可以应用,解题,更多需要的是人性化教育,其它的不过是配合不同的方法手段,来达到使孩子成才的目的。


蜗牛育儿记


每个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孩子,想尽自己的可能满足他们。

可是一些父母知道,溺爱孩子是不对的,什么都满足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为所欲为,不思进取,认为一切东西只要他动动嘴就可以得到,于是他们对孩子严厉的管教。而另一类父母则没有原则,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论是非,这就是溺爱。

不管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都是一种爱,但是后一种则是爱的过分了。

爱应该分清是非,而不是一味的满足。这两者并不需要什么平衡,因为溺爱就是一种爱,两者息息相关,只是爱的方式不同罢了。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在严厉和溺爱之间要做个平衡,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严厉的管教,但不是打骂,要讲道理。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不要吝啬夸奖和奖励。


带娃这事儿


这两个词显然是两个极端,在教育上这两个词都不是褒义词,如果坚决按此执行,孩子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我们先简单的陈述这两个词,严厉是指声色俱厉,从表情到语言、眼神都是严厉的,孩子,之所以称为孩子,是因为他们的人格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用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会让孩子造成恐惧,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低年龄孩子,在父母声色俱厉的教育下,很多孩子成年后会出现人格上的缺陷,比如暴躁、易怒、推卸责任、缺失自信和胆怯。

而溺爱式教育呢?对孩子任何的行为都不问对否,积极顺从,同意孩子的所有意志,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这种教育也是很可怕的,这是一个有规则的社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则,溺爱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体验,成年后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 。

前几年流行一种纯鼓励式教育,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向更好方向前进,这一定是符合多数家长的教育期望的,鼓励--高自尊---行为积极---良好结果。但心理学家曾用10年时间对400名五年级小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敢冒险。因为表扬和表扬是不同的。效果会因为表扬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产生天壤之别。研究者发现,只有当表扬很具体时才有效,而这无疑对表扬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研究还显示,长期频繁被表扬的学生变得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和缺乏独立精神。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口头表扬越多,学生坚持任务的时间更短;会经常用眼神向老师寻求肯定;用带有询问语气做出含糊不定的回答。

所以目前流行的是,“和善和坚定”的教育方式,首先,我们平时要展示出自己对孩子的爱,但是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时,要及时的指出孩子的错误,态度和善的告诉他哪里有问题,应该如何做。在此过程中,我们允许孩子反驳,但要求他也要有理有据的说服你,如果他不能说服你,那就坚决的要求他按照你说的做,他哭闹耍赖也坚决不退步,教育中我们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家长权威,我们要指导孩子十几二十年,你的原则现在在他面前退步,那之后的教育将寸步难行。同时,我们要视情况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他哭闹后适当让步,你也可以在维持自己原则的情况下,轻微让步,这样也能适当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要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区分,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家长们要明白这些行为背后的目的,才能做出合适的应对。特别小的小孩子的行为都是无心的,家长们不应该去惩罚他们。而稍微大一些孩子,他们所谓的不良行为的目的,也只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中的一种,认清孩子行为的目的,能更好地帮助家长做出判断。

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单纯的一种教育方式均是不可取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学习,在根据自己孩子的特征使用合适的教育方式。



茜月阁玩具


当然不是,但也不是就应该去折中。具体怎样教育,还要看孩子,孩子不一样,需要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好胜心强,可以通过目标去引导,有的孩子认真细致,可以在细节上多给指导,有的孩子感受能力强,可以多和他公司,有的孩子想象力强,可以多去启发他创造。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她们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帮助她们建立自信,有空足够的自信,她们自然也可以从容的面对劣势了。


开启原生力


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过分严厉和过度溺爱,都是不可取的,对孩子严厉不是打骂,而是应给孩子立规矩,在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期立下规矩,给孩子立规矩不刻意强硬的去要求他,做到了奖励表扬,没做到可以面壁思过,小小的惩罚一下。立下的规矩家庭成员都应支持与配合,要统一,有分歧多沟通沟通,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谁没原则谁好说话,只要孩子一哭闹,就满足无理要求的。除了这些我们就要好好的爱孩子,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三起


探索的勇气

常被误解为判逆

而谁又知道

它的真名做成长


武当少年派


这个问题等效于,这世界上除了瘦子就是胖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