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魯國之圖》碑


掌故知魯 | 宋代《魯國之圖》碑


長期以來,人們把蘇州保存的石刻《平江圖》,當成我國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圖,殊不知還有比它更早的同類圖,那就是保存在湖北省陽新縣的《魯國之圖》。

《魯國之圖》刻於南宋紹興二十年,即公元1154年,比蘇州的《平江圖》要早57年,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存世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圖。《魯國之圖》碑高194釐米 ,寬110釐米 ,碑額題隸書“魯國之圖”,碑身中部為魯國故城佈局圖,下部為跋文。

公元1985年,此時新中國成立不到四十年,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改革開放的起步期。舉國上下,百廢待興。社會面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提升的迫切要求,而作為遭受戰爭摧殘,文革劫難等百餘年衝擊的民族文化亟需迴歸和重構。這一年秋天,湖北省陽新縣第一中學,似乎像往年一樣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師者為師,學生修學。而就在對原學堂舊房改造之時,卻在一面牆上發現了一塊宋代《魯國之圖》石碑。可惜在發現時,石碑上面所刻內容已不甚清晰。但值得慶幸的是,此碑刻成之後不久,即被人拓,拓帖現存於國家圖書館,傳世至今。

此碑一經發現,立即在當時的史學界和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關於其真偽的爭論頗為激烈。此地距離曲阜甚遠,交通並不發達的當時,魯國地圖為什麼會出現在陽新呢?他的始作者又是誰呢?

“魯國之圖”碑下的跋文為我們提供了模糊的答案線索:

恭惟!國家廣開黌宇以幸多士,士之弦誦六經,如見聖人。森森乎!有鄒魯之風,可謂盛矣。猶是東魯之邦,闕里杏壇之跡,宛然如在,而耳目或未接。為遊聖人之門,而不知其出處,遊怠之地豈足以稱軍師教育之意乎!舜凱頃者負笈四方,得此圖於襲慶府,藏之逾三十年。今幸承乏,敢請於郡,模刻置‘大成殿’之東廡。庶使朝夕於斯者,得以考聖賢之軌躅。而他日成才之効舉,無愧於從遊速肖之列,仰副聖朝化成之文,則此圖亦不為無補。

紹興甲戍四月十五日,左迪功郎充興國軍軍學教授俞舜凱謹識。

由跋文可知此碑為南宋興國軍教授俞舜凱所繪立。歷史的久遠湮沒了許多故事的真實細節,通過查閱史料得知,俞舜凱是南宋徽州婺源(現江西婺源)人。曾屢考進士不中,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試仍不第,後由於南宋王朝特殊的需要,被造另冊上奏經許可附試特賜本科出身,成為特奏名進士。終被朝廷賜第和授官,由將仕郎升為京府助教。《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二十八》載:“(高宗紹興十八年)乙巳,特奏名進士俞舜凱等四百五十七人,武舉進士柯燕等七人,特奏名一人,賜第、授官有差。”宋高宗是宋朝南遷的第一位皇帝,此時的俞舜凱追隨南宋王朝在臨安(今杭州)。

原來,北宋末期俞舜凱為理想化尋求儒家思想的真諦,曾在襲慶府(後改為兗州府)遊學過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他近乎瘋狂的遊跡於聖地的山山水水,廣結當地名人雅士,儒生騷客,如飢似渴地學習儒家經典。偶然得到了一幅繪有曲阜城市地貌的《魯國之圖》,他如獲至寶,對此倍加呵護,隨身收藏了起來。他十分留戀這裡,本來還可以在此多住些日子,但此時金兵壓境和搖搖欲墜的北宋王朝,迫使他不得不隨著南逃的人流南遷。後來在被南宋朝廷賜第後,任興國軍(陽新)軍學教授,傳教儒學經典。

俞舜凱在收藏了此圖30年之後,已是跡黃斑斑,傷痕累累了。為了使圖長久傳於後世,於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請人刻於石碑,並將石碑安置在興國軍軍學大成殿的東廡。根據下方跋文“得以考聖賢之軌躅,而他日成才之効舉”,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他是為了讓學子們更多地瞭解儒學“聖地”的建築佈局、山川地貌等人文地理環境與氛圍,深刻感悟孔子思想的歷史底蘊,真正擁有學習儒學的熱情,並能夠真切承襲聖師的思想。

《魯國之圖》反映宋代曲阜的魯國都城及其附近的地理形勢,以故城為中心,外有里居、古蹟、山河、川流分佈。其圖與現代地圖的視覺方向一致並按一定方位繪製,相對位置明瞭確切;地點、名稱有明確的標記;裡道、城鎮都用不同的視圖來標示。圖上對區域河流源頭及流向、交匯有序標示,河流的大小運用不同的線條加以區分。所繪範圍,北到泰山,西臨泗水河,東有蒙山,南抵嶧山,與文獻記載魯國範圍基本一致。特別注意的是,史籍中所記歷代帝王封禪的山川多在其中,泰山既不便提,還有云雲山、社首山、亭亭山、梁父山。河流與樹木交相輝映,既有平鋪的畫面美感,又有歷史的厚重。

另外,對“魯城”城垣遺址與城門,城內外的孔廟、杏壇、孔府、闕里、孔林以及泗河、沂水等突出表示,繪畫醒目。有魯國故都宮殿遺址、文憲王廟(即周公廟)、勝果寺和城外東部的縣衙、太極觀、景靈宮,以及東南部的顏母廟、宣聖廟和聖侯廟等。比較重要的墓地頒佈在魯城北部和東部地區。有孔子墓、伯魚墓、子思墓、陳景韶墓、齊國公墓、魯文公墓、魯恭公墓和孟子墓等。同時圖上標出居民地多達幾十處。另有五座古城鎮坐落在古魯城數里之外。對當時大型的建築群給予細膩的刻畫,院落結構、房屋間數都清晰可辨。圖中內容偏重於北宋年間該地區古宮殿建築、古墓葬、古文化遺址的分佈狀況。山脈用寫景法表示,主要山峰的名稱排列有序而形成一個個山系,並有不同種類樹木的點綴,表現了大自然的豐富性和生機活力。整幅畫面大氣磅礴、簡冗有度,固有很強的俯瞰效果,對魯國整體的方位以及重要的內部構造都有很強的重點突出效果,可以使人一覽無餘,讓觀者可容萬千山河胸中,風光地貌盡覽無餘。

圖的下部的跋文為行書所提,筆墨幹練,遒勁有力;詞句儒雅,情感真切,留露出題者的謙卑的性情和對儒學的虔誠,說明了此圖作碑的緣由,傳達著俞舜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

《魯國之圖》折射出了北宋曲阜地區歷史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地名等諸多方面的變遷,它是一份忠實的歷史檔案,是歷史中前人的智慧濃縮的畫卷。地圖像一個時空存儲器,把曲阜城域北宋歷史史貌刻在歷史記憶的硬盤。當我們現代人打開凝視它時,雖有些許陌生及隔閡,但是呈現的影像是那樣的熟悉和親切。當我們靜下心來觀摩欣賞時,彷彿神遊其中,胸有群山萬壑,自然吞吐萬里。

為了能讓大家看到此圖,領略魯都曲阜歷史上深厚的文化底蘊,曲阜文物部門已將此碑複製,立在了周公廟門前《世界文化遺產-魯國故城標誌碑》之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