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導語

素食兩字,在古代和今日可以說是有著明顯區別,古代的素食主要包含以下四層意思:其一,不勞而食; 其二,生食,就是與熟食相對; 其三,平常所食; 其四,蔬食。《資治通鑑》記載:“

每有水旱,莽則素食……太后遣使者詔莽曰:‘聞公菜食,憂民深矣’。”因此, 我們今天所講的素食,其實 就是指從不勞而食、生食、平常之食和蔬食演化而來的。而宋朝的素食你又瞭解嗎?其實它的意義則更接近於第四種含義“蔬食”,那就是無肉食的素食。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中國古代的素食文化在漢代、魏晉南北朝和唐代已有了萌芽且初步發展。到了宋代, 素食餐館的出現,素食專著也是相繼出版,仿葷類食品的風靡等因素的出現,使得宋代的素食文化空前盛行,同時也使得宋代的素食文化區別於其他朝代,而顯得獨樹一幟。

宋代素食店與素食專著的出現

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有這樣的記載:“及有素分茶, 如寺院齋食也。”所以宋代的素食店也叫素分茶。而且,這裡的素分茶取的是方便快捷之意,有點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快餐店。在北宋東京大相國寺每逢齋會,這裡製作齋食的速度是非常快捷的,“每遇齋會,凡飲食茶果,莫不咄嗟而辨。”此外,到了宋代,素菜成為一個獨立的菜系,流行於宋代的市肆上,而且還出現了專門的素食餐館。北宋東京的市場上已經形成了北食、南食、川味和素食的明顯區分。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與此同時, 隨著素食店的出現,這一時期也出版了許多的素食專著。宋代的素食專著頗負盛名的當屬林洪的《山家清供》,和陳達叟的《本心齋疏食譜》。

  • 宋代仿葷類食品的風靡

宋代的士人們有的喜歡偏愛吃河豚,但是由於河豚有劇毒,所以以士人階層為代表的美食家們,就發明了假河豚,這種假河豚, 其味與河豚的肉味大體是差不多的,已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以素為葷食品的出現,在另一種程度上也就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飲食結構上素食成分的增多。這種增多是相對而言的,素食成分增多更明顯是體現在式樣上。此外,宋代的人們在清明節時,還會用麵粉製成飛燕狀的樣子,然後用柳條串起來,插在門楣上,稱為“子推燕”。在七夕時,宋人們會用油、面、糖、蜜製成各種花樣奇巧的“果實”。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與前代相比,宋代的飲食文化在整體上減少了唐代飲食之風的粗獷色彩, 更增添了一絲絲的精緻細膩。但是究竟是哪些因素推動了這一時期素食文化的盛行,請大家往下看!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經濟因素

宋代, 不論是物質文明或是精神文明,可以說都達到了亙古未有的高度,,正如史學大師陳寅恪所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此外,經濟重心的南移、南北交流暢通、物產富饒等等,這些都為宋代的飲食文化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 經濟重心的南移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 安史之亂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轉折點,特別是到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已經完成了,南方的經濟逐漸領先於北方。接之而來的是南北交流更加便捷,物產日益富饒,以及市場商品流通更加活躍等等。經濟重心的南移,首先帶來的是人口的遷徙,人口在遷徙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地多樣的飲食文化,以致於北宋都城汴京出現了:

“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奇珍,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的盛景。——《東京夢華錄》

南北雙方飲食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宋代飲食文化的繁榮。南方的水稻、水產品得以運輸到北方,北方的麵食也得以進入到南方,南北互通有無, 實現了食物上的“大一統”。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除此之外,宋代飲食文化的高度繁榮自然離不開日益活躍的商品流通。當時糧食都是“用太平車或驢馬車駝之,從城外守門入城貨賣……至天明不覺”。可見人們日常所需的東西,在市場上的流通是非常廣泛的,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時期飲食文化的繁榮。

  • 物產的富饒

宋代市場上商品流通的活躍使得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多種物產都達到了富饒的地步。不過,這對於素食的發展而言, 首要的還是農業的大發展和專業化的蔬菜生產基地的出現。素食的原材料主要以各種蔬菜為主, 而在宋代,專業化的蔬菜生產基地以及專業的菜農都已經出現了。《東京夢華錄》裡記載:

“大抵都城附近, 皆是園圃, 百里之內, 並無闃地。”——《東京夢華錄》

從以上記載足以看出, 在有宋一朝,至少製作素食所需的基本原材料是不缺的。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飲食業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是離不開農業的,而宋代的農業發展在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史上,達到了一個高峰。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北方人民為南方人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各種鐵製農具和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都使農田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 市場上農副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都日益增加。

  • 製作素食的食材成本低

市場上農副產品的流通,專業化的蔬菜生產基地的出現,這些 都為素食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而且 也直接降低了素食消費的成本,使平民得以接觸更多的美食,宋代的素食文化日益平民化。但這種平民化色彩主要是與唐代相對而言的,唐代在飲食文化上深受各種遊牧民族,以及異域風情的影響,“胡化”色彩可以說是非常激烈, 而且飲食文化也顯得特別粗獷。

到了宋代,飲食文化中則蘊含著豐富的商品經濟因素,這就使得飲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增強。宋朝《山家清供》裡記載的“假煎肉”,它的“真實面目”,其實是用葫蘆和麵筋製成的。其做法是,將上述兩者分別切成薄片,再輔以各種佐料烹飪, 就可以使它的味道與肉味沒有太大的差別。將素食製成各種肉菜的味道, 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得以享受美味,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降低了平民消費的門檻,而且這也體現了宋代飲食文化的一種創新。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總而言之,有宋一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發展,都為飲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肥沃的土壤。而飲食文化的繁榮,又為素食文化的盛行提供了諸多可能性。但一種文化的盛行, 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上層人士的倡導。其中, 以宮廷階層和士大夫階層為代表,他們對素食文化的盛行,可以說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社會因素

我們的孟老夫子曾說:“士之仕也, 猶農夫之耕也。”的確,在中國古代社會,士大夫的人生追求永遠是與入仕掛鉤的。宋王朝自建立以來,就是一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宋王朝給予士大夫的官俸,即使在當今看來也相當豐厚。

“恩逮於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廿二史記》

充裕的經濟實力,使得宋代的士大夫們在追求官場的道路上,可以更加無後顧之憂,也使得他們可以充分地追求各種聲色享受。追求素食, 不僅可以達到養生、節儉的目的,也使得士大夫們的審美情趣發生了改變。

  • 宮廷階層的鼎力相助

宋太祖趙匡胤繼位以後, 一反後周世宗的滅佛政策, 轉而開始對佛教加以保護和利用。而宋太宗也是尊崇佛教, 他認為“浮屠寺之教有稗政治”。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事實上,宋朝的皇帝們除了真宗、徽宗極其尊崇道教外,其實基本上其他皇帝從國家層面思考,都是尊奉佛教的。所以,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和政治性的特點, 對素食的宣傳也不外乎於此。統治者們對素食的宣傳,

  1. 一是為了祈福和避禍。《宋會要輯稿》記載:

“朕宮中素食已累日, 尚未降澤, 令斷屠……至是就法慧寺祈雨, 斷屠宰三日。”——《宋會要輯稿》

在祈福和避禍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帶有非常明顯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只是作為帝王鞏固統治的手段存在。

2. 二是在盛大節日時食用素食。統治者借特殊的節日來推崇素食,顯然是從政治性的角度來考慮。

3. 三則是為了祭祀祖宗。在祭祀期間食素,主要是為了順應佛教的素食祭祀觀,從而更好地扶持佛教的發展, 藉此鞏固統治。

除了宮廷階層積極倡導素食外,宋代的士大夫階層,對素食的倡導也提供了不少的助力。

  • 士大夫階層的身體力行

宋代的士人之所以這麼重視養生,是因為宋代的統治者特別重視醫藥,還曾經主持了歷史上第一次官方的醫藥書籍整理工作。這些醫藥書籍在士人中間流傳頗廣,所以注重食療養生的士人是非常多的,如蘇軾、陸游、黃庭堅等等。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南宋詩人陸游的一生頗為坎坷, 儘管仕途不順, 但他卻享年八十有五, 這在古代是非常高壽了。

追其原因,與他經常食素是有很大的關聯。陸游本人非常喜愛蔬菜,為此還專門作了幾首詩,比如“松芥可裺芹可羹”;從這句詩句不難看出。他對於遍地生長的天然的蔬菜是非常喜歡的。而且陸游也認為人生病與經常吃太多的肉食有一定的關係,陸游熱愛素食除了養生以外,另一個原因就是節儉。這一點在他的詩句中也有體現:“香粳炊熟泰州紅,苣甲?絲放箸空,不為休官須惜費,從來簡儉作家風。”

北宋詩人蘇軾晚年還竭力倡導蔬食養生說。蘇軾在他的詩文中,對蔬食的美味極盡讚美, 如東坡羹:“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而且他也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飲食應當節儉,並輔以適量運動。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食素外,士人還倡導對於食素要求也不必過於精細, 這一時期的士大夫已經學會用飲食上的簡潔,來追求心境的寧靜和致遠。

綜上所見,宋代士大夫階層在飲食文化上的價值取向,更傾向於崇尚蔬食菜羹,追求的是節儉淡泊。正是因為這些文人對素食及素食文化身體力行的傳播,使宋代的各類階層尤其是平民階層,得以認識並接觸到這些新奇的食物,無形中提高了平民階層的飲食品味, 也使得各類美食家能夠創制出各種新奇的食品, 兩宋的飲食文化也更加繁榮。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文化因素

  • 佛教素食觀對齋食的推行

中國的佛教僧人,其實一開始並不是完全食素的,根據佛教的教義 “眼不見,耳不聞,心不疑”,並不專為自己宰殺的“三淨肉”,對於佛教僧人來說是可以食用的。真正使素食得到廣泛推行的,當屬南朝梁武帝,他是佛教的忠實信徒,他在位期間,頒佈了著名的《斷酒肉文》, 要求從此以後天下所有的佛教徒皆不得食肉。也就是從那時起,素食成為佛教徒最為明顯的特徵,以至於今天每每談及素食就聯想到了佛教。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而佛教對於齋食的推行除了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的支持外,首推佛教僧人, 佛教僧人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宣傳佛教的素食觀, 就如塑造地獄圖像以宣傳素食,通過講經說法來宣傳素食。

  • 道教養生觀對齋食的推行

宋朝時,真宗和徽宗竭力推崇道教, 使得道教的發展在宋代形成了一個高峰期, 道教的勢力迅速發展起來,各種道館和道宮的豪華程度不亞於寺院。《儒林公議》曾記載:

“志奉釋老,崇飾宮廟……創上清宮以尊道教。殿閣排空,金碧照耀。”——《儒林公議》

道教對於素食的推行,主要是通過宣揚其養生理念來達到宣傳素食的目的。道士們食,主要是因為戒律規定必須持戒和不得葷酒。基於以上兩點, 道教徒的食素就體現了其養生的理念,希望通過飲食來養形以延年益壽。

  • 儒家喪禮觀對素食的推行

儒家推行素食,主要是通過服喪和齋戒這兩種方式進行。在《儀禮》和《禮記》等典籍中都有明確記載, 在為已故父母服喪期間不得飲酒和吃葷食, 一般大體上認為服喪所需時間是三年。三年期間必須食素,而且不得違反, 否則就會被扣上“不孝”的罪名, 這種行為會為世人所不齒。

宋代“素食文化”盛行的原因

而且古時的孝子,為了彰顯自己的孝心與孝行,就無限延長自己的服喪期,甚至終生食素這也不足為奇。又因為孝子在服喪期間需要齋戒,所以,儒家的素食觀在服喪期間就不斷得到強化。

總的來說,宋代的宗教素食觀主要包含了儒釋道三教的因素: 佛教的絕不殺生; 道教的神仙術、養生術; 儒家的服喪與齋戒。

總結

有宋一代, 素食文化的盛行不僅使人們的飲食結構更加合理, 而且也促使人們不斷追求飲食文化的精神層面, 日益注重食品本身。這一點,不僅豐富了宋代的飲食文化, 也為宋代以降素食文化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 宋代士大夫階層積極倡導的素食文化, 追求飲食的節儉,在當下仍不失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