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弹指间的历史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层出不穷的。别的我们不说,就说近现代史上发生过的一件事情吧,这件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刚刚从延安搬迁到了西柏坡,此刻毛泽东等党的主要领导人,也都是在西柏坡指挥解放军作战。

那时候东北战场上,依然是国共双方争夺的重点地盘。

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东北战场上的局势对我党越来越有利。国民党反动派倒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了。

蒋介石就像让驻守在京津地区的傅作义,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去东北战场上作战。

可是,傅作义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不想离开自己的地盘,毕竟京津才是属于他的地盘。

他怕离开了自己的地盘,就再也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傅作义想到了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一个事情。他找了一个理由,然后告诉蒋介石,你不要让我去东北战场了,我有更重要的任务去执行。

蒋介石一听,还有什么任务,去比争夺东北广大领域更加重要呢?

傅作义说,我知道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你们不是一直都不知道自从他们离开延安后,到底到了哪里吗?

现在我就知道,他们在西柏坡,而且现在的他们基本上属于是空城,我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蒋介石一听,这个还真的可以。

毕竟胡宗南进攻延安,毛泽东给他留了一个空城之后,他们就不知道党中央的下落了。此刻,傅作义提出再次攻打中共中央所在地,蒋介石当然是同意了。

得到蒋介石的同意,傅作义也是很得意。至少在他看来,自己不用去战场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西柏坡那里是他敢进去的地方。

傅作义集结了几十万大军, 就要向西柏坡进军了。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件事早就被毛泽东知道了。现在的西柏坡确实是一个空城,若是傅作义的人马到来,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毛泽东必须想出一个对策来,要怎么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让傅作义退兵呢?

这种事情,对于外人来说,肯定是做不到的,想要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人家几十万大军退兵谈何容易?

但是,毛泽东不一样,他想到了退敌之策。

他这个退敌之策确实用的很妙,说实话毛泽东就利用了他掌握了傅作义进军的消息这个特点来大做文章。

针对傅作义进攻西柏坡,他专门刊登了一份报纸,上面写上傅作义带了多少人马,已经行军到哪个弟点了,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总之,毛泽东详详细细的把所有知道的东西,都是写的一清二楚。

毛泽东刊登的这个报纸,被傅作义看了之后,他大吃一惊,自己还没有接近人家呢,人家就把自己的老底给摸了一个一清二楚,这个仗还能怎么打?

关键是令傅作义害怕的是这句话,若是傅作义胆敢进攻西柏坡,我军驻守在京津附近的部队,就趁机夺了傅作义的京津地区。

傅作义看到这里,赶紧吓的退兵了,京津地区那可是他的大本营,若是丢失这里自己就无家可归了。

就这样毛泽东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傅作义的大军给吓走了。

就这样傅作义在蒋介石面前不但没有邀功成功,而且还跌了一个大跟头,回去后他不得不接受蒋介石的惩罚了。

我们都知道西柏坡他们也没有进攻成功,东北战场上也失败了,真的是得不偿失呀。

不得不说傅作义提出进攻西柏坡,最后又灰溜溜的逃掉,就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件。


史学达人


林彪是著名的常胜将军,但在他刚展露头角时的时候,也曾闹出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巧成拙的笑话。

1930年五月,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还有白崇禧等新军阀在中原地区陷入混战,给当地百姓造成巨大伤害。却也给南方红军蓬勃发展带来难得的良机。

为了提高红军的影响力,上级决定使用红军主力4万人攻取长沙。

长沙易守难攻,有完备的防御体系,壕沟、路障应有尽有,尤其是高压电网,更是让人头痛的很。

红军缺乏攻城必备的重武器,只能用最原始的武器进行攻坚作战。长沙守军有45,000人,在兵力上红军也不占优势。

攻坚战进行了三天,红军没有取得预想的战果,反而伤亡很大。

时任红四军军长的林彪,指挥作战擅长伏击、奔袭,攻坚战是他的弱项。

攻打长沙的作战行动受阻,林彪苦思冥想,终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将田单身上找到灵感,田单使用火牛阵,连下敌军七十城,创造了一个传颂千年的传奇战例。


林彪决定移花接木,也使用一次火牛阵攻击长沙。

红四军从长沙周围征集了五六百头耕牛,在尾巴上绑上沾满火油的稻草,把稻草点燃,受惊的耕牛疯了一般,一齐向敌军阵地冲过去,有几头速度快的,甚至已经冲破了高压电网。

守城的敌军大惊失色,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对付受惊的耕牛,只能用密集的机枪子弹,阻挡火牛阵的进攻。

事实证明,史书上记载的妙计并不可靠,在机枪的强大威力下,受惊的耕牛临阵倒戈,转回头向红军的阵地冲来。

毫无防备的红军战士措不及防,出现了不小的损失。

在不远处观战的林彪,丢下望远镜,悻悻的骂道:X他奶奶的,送他们牛肉还不吃……

最后攻占长沙的战斗无功而返,红四军的战士们事后足足吃了一个月的牛肉。
大摆火牛阵不成功的战例,给林彪留下深刻的记忆,直到他担任抗大校长期间,还把这次战斗作为“教条主义,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经常在课堂上提及。


花近高楼1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还是有很多的,我们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来说吧。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的时候,毛泽东撤离了延安把党中央的所在地,就是搬到了今天的河北西柏坡。

三大战役的打响,也正是泽东在河北西柏坡指挥的。

恰恰正是毛泽东策划指挥的三大战役,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三大战役,而是毛泽东在西柏坡摆了一场空城计。这个计策,就是针对傅作义的,毛泽东正是利用这个空城计,打破傅作义的原来计划,让傅作义自认为的聪明,反倒被自己的聪明给误了事。

那时候在毛泽东把党中央搬到西柏坡之后,驻守京津地区的傅作义就开始窥伺西柏坡了。

在这期间辽沈战役正在开打,淮海战役也在酝酿着。

蒋介石本来是想调傅作义的兵力,投入到辽沈战场上去。但是,傅作义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他根本就不想让自己的士兵上战场,为蒋介石卖命。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动了一个小脑筋,他给蒋介石说,自己要攻打人民解放军的总指挥所在地,也就是河北西柏坡。

蒋介石看到傅作义对自己的出兵的请求是百般推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批准了傅作义的请求。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开始部署兵力了。这件聪明反倒被聪明误的事就开始发生了。傅作义集结大军要向西柏坡进攻了。

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十分的焦急,因为那时候河北这个地方确实没有重兵把守,大部分士兵都投入到了战场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若是带着几十万大军真的来了,那还真的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不过,毛泽东也不怕傅作义来。

因为他早就想好了应敌之策。

他也十分了解傅作义的心理是如何想的,正如兵法上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傅作义和蒋介石根本就不是一心,他一直都是在战场上寻求自保。

所以,对付这样的傅作义,毛泽东还是有办法的。当然了傅作义进攻西柏坡的时间,人数,等一些机密的东西,被毛泽东提前知晓了。

毛泽东正是想利用这些消息,给傅作义摆一个空城计,让他不战而逃。

那么,毛泽东的这个空城计是如何摆的呢?

其实,他就是利用的是报纸。

不是毛泽东已经获得了傅作义进攻西柏坡的消息了吗?

毛泽东就连夜写出来了,关于傅作义自认为的核心机密,比如说是如何部署兵力,有多少人,都是如何进攻西柏坡.....。

等毛泽东把所有关于傅作义的作战的计划,都写好之后,就印刷到报纸上,然后分发了很多份,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傅作义的军队知道,以扰乱他们的军心。

这份报纸最终就到了傅作义的手里,傅作义一看,自己的作战计划都被人家知道了,而且人家还想出了应对之策。

若是这时候进攻西柏坡,明摆着自己就是去送死。

毛泽东给了傅作义一个只要傅作义敢攻打西柏坡,那么他的京津地区,就会被解放军偷袭的这么一个假象。

所以,当傅作义看到毛泽东写的报纸之后,他就赶紧撤军了。

就这样西柏坡之危机,在没有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被毛泽东给解除了。后来我们都知道,傅作义没有攻入到西柏坡,蒋介石也没有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不得不说傅作义当初扬言进攻西柏坡,就是一件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不才讲史


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害死了自己

历史上的权谋妙计不计其数,有的妙计让一场战役胜利,甚至成就一个历史人物。但历史上也不缺乏馊主意,严重的馊主意还会招致灭国,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馊主意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馊主意,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害死了自己。

第一智伯瑶水淹晋阳城,曾经是一代霸主的晋国不断衰落过后,大权把持在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大家族手中。其中智家的实力最强大,其他三家都不敢得罪智家。智伯瑶不满足,想侵占其他三家土地,编借口说为了壮大晋国,让各家让出一部分土地来。其余几家迫于无奈只得交出,只有赵家拒不接受。智伯瑶便派兵攻打赵家,并且引河水去淹没晋阳城,晋阳城百姓死伤惨重。

赵家因为智伯瑶水淹之计的提醒,决定原地反击,挖开河堤用晋阳城的水反灌回去。智伯瑶军队一时间措手不及,淹死者众多,后智伯瑶被杀,其余三家联合刮分了智家土地,可以说智伯瑶这个主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二李斯支持胡亥称帝。李斯年轻时很受秦始皇重用,因为才干出众,一度升迁到了宰相之位。

但是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宦官赵高篡改了遗旨,逼迫皇长子扶苏自杀,拥立暴虐的胡亥登基。可能李斯觉得胡亥更好掌控,但是没有想到其后李斯被赵高所忌惮,赵高诬陷李斯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市,并灭三族。李斯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手捧上皇位的胡亥会推他走上绝路。历史上从来不缺乏聪明的人,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好主意优势也会成为馊主意。


聚氺轩


故事一

发生于公元1962年,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了打破美国核威慑,决定对美国采取反制行动。他想了一个天才般的招数,就是去美国的“后院”部署导弹,吓唬美国人。赫鲁晓夫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古巴和美国闹僵了,美国政府敌视古巴新政府,在此前搞了一次军事入侵,但被古巴新政府击败了。此时古巴需要寻求一个外援,赫鲁晓夫抓住机会,让古巴加入苏联阵营。

这样一来,苏联在美国“后院”插进了一个钉子,美国人很头疼,苏联人很欢喜。如果苏联能够在古巴部署导弹,就可以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届时美国的核威慑就成摆设了。赫鲁晓夫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赫鲁晓夫万万没想到,他这次玩大了,美国人的反应过于激烈,时任总统肯尼迪下令封锁古巴,美苏两国差点爆发战争,史称“古巴导弹危机”。

最后,赫鲁晓夫主动认了怂,但也逼着美国从土耳其撤走了导弹,算是扳回一局。问题在于,赫鲁晓夫本想创造一个功绩,然后借此树立威望。无奈弄巧成拙了,他的颜面扫地,位置也坐不稳了,最后被赶下了台。

故事二

发生于公元1990年,当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想要转移国内矛盾,捎带手解决债务问题,派兵占领了科威特,结果引发海湾危机。随后,美国人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出兵海湾,把萨达姆打的惨败。自此之后,萨达姆走向了下坡路,这为后来美国入侵伊拉克本土埋下祸根。

故事三

发生于公元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提高自己的支持率,贯彻所谓的“美国优先”政策,执意要在美墨边境修墙。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修墙预算国会不批准,这让特朗普恼羞成怒。后来,美国政府关了门,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经过这件事后,特朗普颜面扫地,很多人不再支持特朗普,对他的看法变得越来越糟糕。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老蒋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还是道行不行。

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后,白崇喜、阎锡山、冯玉祥......这些地方派系纷纷臣服于老蒋,老蒋把矛头对准了我党根据地。

说实话,当时我军力量连冯、阎势力都不如,老蒋根本就没放眼里。没想到前四次围剿不但没成效,还让我军不断壮大。更没想到,借着第五次围剿“消藩裁军、打击异己”,反而让自己身败名裂,让我军重整旗鼓。

第五次围剿,老蒋御驾亲征,动员了百万大军,直接进攻兵力50余万,规模空前。

老蒋这次在战术方面看似挺聪明,一方面堡垒攻势,对我军进行经济、物资、交通封锁。另一方面持久消耗战争,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挤在我军生存空间。

不得不说,老蒋让我军接连受挫,生死存亡就在一念之间。

但是老蒋的围剿大军故意留了一个漏洞。老蒋围剿大军中,北路顾祝同33个师;南路陈济棠11个师;西路何键14个师;东路蔡廷锴6个师。

其中,北路军作为主主攻,做东北方向往南推进;西路军从西北方向,往南推进——老蒋很阴啊,兵力部署北强南弱,分明是要把我军撵到广东粤军地盘,让我军抢粤军地方,双方火拼个你死我活。

南路陈济棠粤军不是老蒋嫡系,老蒋造就看不顺眼。老蒋肚子里憋着“搂草打兔子”,“借刀杀人计”。我军与粤军死磕,不管谁吃掉谁,他都是大赢家。

哪知陈济棠识破了老蒋“一箭双雕”消灭异己的心思,跟我军达成秘密协议。我军不去抢粤军地盘,粤军为我军让开西进道路。于是我军绕路粤北,先南后西。于是陈济棠防守南线,让开向西的道路。于是我军取岛粤北,一路突破三道封锁线,开启了长征之旅。

老蒋一看我军轻松西去,严厉谴责陈济棠,粤军就装模作样尾追了一下。有人笑称,这是“欢送我军”。

老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于是嫡系中央军出工不出力,让西南各省军阀跟我军死磕。于是在长征路上,出现了这么神奇的一幕——我军跟沿途地方军阀开战,老蒋嫡系中央军跟随我军足迹,忙着收编整顿西南军阀......

我军长征中,老蒋一方面让我军损失惨重,一方面终于插手西南各省。为自己“一石二鸟”策略洋洋得意。老蒋借围剿我军,达成了他“消藩裁军、打击异己”的目标。

却不知,他的小手段小聪明,不顾国家大义,对日军“不抵抗政策”,为私心发起内战,最终适得其反——他成功在民国政府派系斗争中激起众怒。

而我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完成了血与火中的凤凰涅槃,借长征完成了漂亮的战略大转移(毕竟历史上,北方政权更容易逐鹿中原)。

双十二事变,老蒋被扣押,就是老蒋激起众怒的结果,此后,他再也没有机会消灭我军。


尔朱少帅


此类人物、事件非常多、下面列举三国 曹魏的的三个人物事件

一、三国曹魏的蒋干、自持才高、过江去劝周瑜归顺,以为他看了周瑜的信件周瑜不知,谁知这是周瑜给他设的局,群英会蒋干中计

二、三国曹魏杨修也自持才高,又是前太尉杨彪之子,屡次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聪明无比,谁知后因为自己对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

三、三国曹魏中期的大司马曹休自持自己智谋超群、精通军事后被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剪发诈降、军队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cassie0309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瑕疵。

试想,都被“误”了,何谈“聪明”?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过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罢了,而历史上自作聪明的人倒是一抓一大把,只让人感觉忍俊不禁。

而在静夜史看来,历史上的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典型的案例当属袁世凯称帝了。

话说清朝在鸦片战争后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连撮尔小国日本都敢骑在清朝头上撒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腐朽的清军被一路吊打,痛定思痛的清朝开始着手组建新军,于是有了小站练兵,当时称“定武军”。

1895年袁世凯接替胡燏棻掌管“定武军”,新军开始逐渐扩大,袁世凯也逐渐成为清末呼风唤雨的人物。

清朝组建新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旧统治,为了提升其战斗力甚至允许其接受新事物。但接受了新事物的新军发现,世界辣么大,为啥要吊死在清朝这棵老树上?于是这帮新青年越来越反感给自己发工资的清王朝,逐渐成为反清先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些新军是推翻清朝的重要力量。

辛亥革命敲响了清朝覆灭的丧钟,走投无路的清朝只好低三下四请袁世凯出山,并许以高官厚禄,使袁世凯有了左右清朝命运的能力。然后袁世凯带头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持续了276年的清朝正式寿终正寝。

作为清朝的实际终结者,袁世凯自然是居功至伟的。通过逼清帝退位,避免了南北大规模战争的局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权力的和平交接,特别是关于蒙古、新疆、西藏这些非汉族区域的统一,袁世凯的功绩绝对比领导中华民国的国父要大。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从国父手中接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杖后,袁世凯迁都北京,威望如日中天。

如果此时的袁世凯能够坚决拥护共和,继续维持领土完整,那么今日的袁世凯,评价绝对比国父不遑多让。

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称帝”,断送了袁世凯的千古流芳。

话说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后,失去权力的革命党自然心有不甘,大权旁落的他们又开始在政体上做文章。

这个文章的主旨思想就是:那会儿我是大总统,所以大总统要大权独揽;现在你袁世凯当大总统了,所以你凡事要听内阁的。

当然,内阁是革命党主导的国民党说了算。

袁世凯:“瞧瞧,这特么是人干的事?”

不过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即便很生气,后果也极其不严重,因为宋教仁已经完成组阁,如无意外,这个年仅31岁的年轻人将可能完成组阁,出任总理,对袁世凯进行“惨无人道”的夺权,将袁世凯视为溥仪这样的少不经事的傀儡,虽然袁世凯已经年近花甲了。

然后,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

关于宋教仁遇刺案,一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革命党和教科书都言之凿凿地将袁世凯定为凶手。但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油条,袁世凯即便想要除掉宋教仁,也绝不会傻到在宋教仁北上的节骨眼儿上下手,公然与所谓的民主共和为敌。

所以静夜史一直对宋教仁遇刺案保留意见,在静夜史看来,国父的铁杆拥趸陈其美更有作案的条件和动机:一方面,上海是陈其美的大本营;另一方面,宋教仁作为国民党党魁,首先威胁的是国父而不是袁世凯,所以宋教仁极有可能死于自己人之手。

而无论结果如何,锅从天上来的袁世凯都不得不接受革命党的再度发难,这就是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而由于革命党人内部内讧不断,二次革命失败,国父流亡日本,袁世凯地位得到巩固,并于10月6日,经国会选举为第一任大总统,随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作为民国的最高掌权者,袁世凯无疑是非常郁闷的,因为从清朝灭亡以来,帝国主义的威胁始终如影随形,沙俄煽动漠北蒙古独立后,还大举进攻内蒙新疆;英国在西藏节外生枝,炮制“麦克马洪线”分裂我国疆土;日本则在东北地区虎视眈眈,抛出《二十一条》,企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的美梦。

而在外患不止的情况下,国内的革命党此起彼伏的反抗使得袁世凯力不从心,于是袁世凯开始了一系列“集权”行动:

解散国民党后,1914年1月,袁世凯解散国会,颁布了《平政院编制令》;

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具备了大权独揽的条件;

1914年12月29日,袁世凯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

袁世凯距离最后一步,只差一步。

而身居高位的袁世凯不仅开始飘了,而且还听不到底层的声音了。为了实现大权独揽,袁世凯一再修改选举法,终于获得终身连任甚至可以指定总统候选人,这和古代皇位传承已经没什么两样了。不过此时的中国社会在清朝灭亡不久的情况下,对袁世凯的“僭越”保持了相当的克制,这使得袁世凯可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欲望。

但袁世凯感觉还不满足,从清末官僚中走出的他,虽然坐拥民国大总统之位,骨子里却还是封建正统的一套思想,加上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杨度等君主立宪人士的推波助澜,袁世凯的野心一步步膨胀。

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袁世凯终于下定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决心,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建国中华帝国。

这可捅了马蜂窝了,要知道,辛亥革命虽然不温不火,但出于对清朝的失望,即便是底层的无知民众,也是极其反对重回帝制的。而我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皇权环境,你要说能实行英国这样的君主立宪制鬼都不信。

最要命的是,“民主共和”在当时是可以团结一切力量的大旗,只要你说反共和,就和吸毒的明星艺人一样,直接一棒子打死都不带动弹。袁世凯英明一世,却听信了所谓的民意,那些靠打手威胁恐吓得来的民意,自然就成了手下实现个人野心的冤大头。

等到云南军阀唐继尧、蔡锷发动“护国运动”,那可真是望风披靡,深感被手下蛊惑的袁世凯最终不治身亡。

在这里,袁世凯想要对帮助自己称帝而前后奔走的杨度等人深情地说一声:“我去年买个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说起历史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件,一定少不了“冯玉祥”这个大憨批,把天上的飞机当作乌鸦,飞机投放的炮弹当作乌鸦拉的粑粑。

中原大战爆发,军阀混战

在1930年,也就是民国19年时期,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以及李宗仁等人,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发生混战,这场战役当然最后还是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

中原大战也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称耗时最久,规模最大的混战,这场战役让蒋介石消灭了对自己最有威胁的军事力量。

蒋冯之战,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1930年3月10日,冯玉祥由山西回到了潼关,自此,冯玉祥决心利用26万兵力全线开拔前线,要跟蒋介石誓死决战。

这一场大型的战役,蒋介石知道地面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就调用了中央的空军前来协助作战。

冯玉祥的部下有一个叫做樊钟秀的将领,第一次见到这个飞机在天上驰骋,就很怕,特别看到飞机俯冲投弹,那么大个飞机“扔几个石头样的玩意”就死一片人,完全懵逼了,还跟自己的部下抱怨,导致军心涣散。

冯玉祥知道这个事情后,那是非常的着急啊,就想办法,怎么样才可以挽回军心,让自己的部下不要害怕这个“铁壳子”。

冯玉祥想了许久,突然想到,“你们这些憨批,真的是没见过世面,是没吃过猪肉,还是没见过猪跑,想到这里的冯玉祥,一条妙计诞生了。”

飞机就是乌鸦,扔的炸弹就是一坨粑粑

冯玉祥想到计谋之后,立刻召集自己手下的士兵,并且让他们排好队,自己站在台上开始了自己“精彩绝伦”的演讲。


冯:鄙人清楚,你们这些小兔崽子都被老蒋的飞机给吓破胆了,甚至觉都睡不好,我也知道你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见到这个飞机。

飞机,你们是没有见过,但是乌鸦呢?乌鸦你们总是见过的吧?

士兵:见过,当然是见过的。

冯:那你们说,到底是天上的乌鸦多,还是你们见的飞机多?

士兵:当然是乌鸦多,乌鸦到处都是。

冯:你们知道还怕什么?乌鸦拉屎都没有拉到你们的头上;飞机比乌鸦少这么多的情况下,他们投放的炸弹就能够炸到你们了?按理说炸弹炸到你们的机会就更少了,你们还怕什么(拍着胸脯雄心壮志的冯玉祥)?听到这里的士兵,纷纷鼓掌,并且连声称是,觉得自己的总司令说的非常的对,乌鸦那么多都没事,怕什么飞机,就觉得飞机不过如此。

忽视飞机的惨烈下场,冯玉祥黯然退场

第二天,部队在赶往许昌司令部时,又遇到了飞机的轰炸,这一次众人想起了司令的话,不以为意,并且继续前行,结果飞机投下大量的炸弹,因为没有躲避和构建防御工事,冯玉祥部下死伤惨重。

樊钟秀在看到蒋介石飞机对自己部下轰炸,并且死伤惨重的时候,突然立于桥头大声呵斥,然后遭到空军的重点关照,直接被炸身亡,樊钟秀也就成为了机下之鬼。

事后冯玉祥因为樊钟秀的死亡郁郁寡欢,自己对飞机也有了很深的阴影;后在中原战役失败之后,冯玉祥隐退山东泰山。

后记:

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蒋介石又请冯玉祥做主帅,去指挥淞沪战场,但是冯玉祥之前对于飞机已经有了很深的阴影了,所以在面对日军飞机轰炸的时候显得畏手畏脚。

在淞沪会战期间看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就换一个地方,又看到就又避着,搞得所有人连指挥部都不知道在哪里,最后蒋介石只能将冯玉祥换下来,自此之后,冯玉祥再没有指挥过战事。

结语:

其实原理是没错的,但是错就错在,人家乌鸦拉屎也不会一拉就“腹泻”,去大面积拉吧,把飞机比作乌鸦那可真的就是误人子弟了。

可惜了樊钟秀,一生几乎战无不胜,最后却死的如此的窝囊,有点唏嘘。


笔下点史


《红楼梦》有句话叫“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是说王熙凤耍尽权谋使贾府一败涂地,最终落了个凄惨下场。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当然了,王熙凤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也是多到举不胜举,也就是人们所谓的耍小聪明。以下举几个历史上耍小聪明事例。

一、孔融因“聪明”被杀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聪明人。十岁时,孔融就展现了耍小聪明的天赋,他通过拍马屁、戴高帽,与父亲成功进入李元礼家。

在场的太中大夫陈韪对孔融父亲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才华。孔融听后说,那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竟一时语塞,对孔融的狂傲很无奈且担忧。

孔融确实聪明,他的博学连曹操都很佩服。孔融投奔曹操后,向曹操推荐祢衡,将其说成无所不能的治世良臣。但祢衡一生无所建树,最终还因讥讽黄祖被杀。

孔融的小聪明早已被曹操洞穿,只是因为其名声很响而暂时收养起来。但孔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耍小聪明,反而为自己不被重用,就假装痴颠多次冲撞曹操。

曹操打败袁绍后,曹丕纳甄宓为妻。孔融对曹操说,周武王曾将妲己赐给周公。曹操在请教此典故出处时,孔融竟说,是从你儿子娶甄宓的事件中推测出来的。

孔融虽博学多才,但却以小聪明屡次来挑衅曹操的底线。曹操虽然爱惜人才,但孔融的才能却没有用在治国上。孔融喜欢逞口舌之利,最终被曹操处死并诛族。

二、杨修因“狂傲”被杀

杨修是个地道的聪明才子,但最终却被曹操所杀,这也是一起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演义中杨修是因猜出“鸡肋”之义而宣扬,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历史上的杨修,人才思敏捷,属舌辨之士,但却恃才放旷。他的才能被曹操所欣赏,被委以主薄之职,成为曹操身边的一位谋士,也算得上曹操的一位重臣。

在发生了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产生杀心,暗中经常对其监视,后来杨修秘密插手废立太子之事,这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找个借口将杨修诛杀,然后厚葬,并赏赐物品以慰籍其亲属。在曹操看来,与江山社稷的安稳相比,杨修不足挂齿。

杨修在做主簿期间,是对曹魏立有功劳的。他的聪慧连曹操都自叹不如,但他的致命缺点就是太自负,太过于炫耀自己的小聪明,最终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蒋干因“盗书”被杀

蒋干在历史上的是三国末期的名士和辩论家,也是属于有聪明才智的一类人。但史料中对他的记载很少,蒋干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后,被人们所熟知。

罗贯中在演义中将蒋干刻画成被周瑜愚弄的小丑形象,他也上演了一起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件。历史上蒋干虽没有盗书,但他以小聪明向曹操隐瞒劝降实情。

在演义中的蒋干盗书典故,是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江北,欲渡长江直取东吴。周瑜则率兵与曹操隔江相望,一时剑拔弩张。

当时蒋干为曹操手下谋士,因与周瑜曾有同窗之谊,便向曹操请求过江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圈套,使蒋干偷到假冒曹军都督蔡瑁和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

蒋干将降书献给曹操,使得蔡瑁和张允被斩。后人以此来评价蒋干是个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的腐儒。自认为胜券在握、聪明绝顶,但最终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综上,历史上像这样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还有很多,都在告诫人们即使有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智,也要脚踏实地、低调做人,切莫处处给他人耍小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