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大家談】張連生教授:逆行天使 懸壺濟世

【治學大家談】張連生教授:逆行天使  懸壺濟世

(作者簡介:張連生,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黨委副書記、第二臨床醫學院執行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導,甘肅省血液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臨床實踐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甘肅省血液科醫師學分會主任委員,蘭州大學 “隆基教學名師”。)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迎春的節奏,舉國歡慶的熱鬧喜氣變成了滿城空寂,全國上下投入到一場抗疫之戰中。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在大多數人宅家不出的情形下,在民族面臨危難之時,卻有一群人逆流而上,奔赴抗疫一線,在疫情面前用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讓世界為之動容。這些無私奉獻、使命擔當的中國的醫務工作者,當屬新時代最可愛最可敬的人。

在歷史的長河中此情此景既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從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這次的新冠肺炎,每一次危難之時,頂在前線的都有無數醫務工作者。他們夜以繼日,與時間賽跑;他們捨生忘死,與病毒抗爭。他們用自己的堅守和執著,書寫著充滿溫情與責任的感人故事。85歲的鐘南山院士再次掛帥出征;身患絕症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卻要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和希望;一封封請戰書;一批批援鄂醫療隊馳援。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場面抒發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邁。

我自己作為一名醫療隊伍中的老兵,早已習慣了與疾病打交道的日子,很多次的堅守中我一直在思考,醫生應該具備怎樣的“超能力”才能打敗各種“妖魔鬼怪”,才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一名合格的醫者一定是愛與智慧的化身,有著靈性的融合和精神的共振,是愛讓我們不懼艱險、逆行而上,是智慧讓我們不斷探索醫學的未知世界。身為教師,我很想對醫學生們說,“精益求精,鑽研醫術”是一名醫者的高度責任感和不斷進取的精神。紮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是你們必須掌握的,這樣才能有追求精湛技術的可能。然而,醫學又不同於其他學科,其發展迅速,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湧現,你們必須保有求知的熱情和刻苦鑽研的精神,及時瞭解醫學發展的動態,持續學習新理論、新技術,儘可能多掌握與醫學有關的新學科知識,做到博學多才,創造性地應用於醫療衛生實踐,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一位外國學者把知識分子定義為“一個抱有極大求知慾的人,知識分子必須具備一定的包容性,去接受不同的觀點,自我審視,自我批判。”我希望你們也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知識分子,對新知識新想法保持著開放的態度,也有勇氣批判自己的想法,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概念和定位,不斷尋找更好的概念空間。我更想對你們說,做一名好醫生,更重要的是要有職業操守和使命擔當,這次你們親眼目睹的那些前赴後繼奔向抗疫最前線的師長和前輩們,為你們樹立了一個個良醫的榜樣,希望在你們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也能傳承,發揚大愛無疆,勇於擔當的優良傳統,成為真正的良醫。

愛因斯坦曾說:“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正是這些有愛有智慧的醫者,讓更多人獲得生命的曙光,讓更多家庭歸屬幸福的祈望。不管是一名醫者還是一名醫學生,都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不斷地記憶和實踐,而疾病的變化莫測,又需要更多的經驗與良好的悟性才能成為良醫。面對疾病的變化莫測。期望同學們能在學習中尋找興趣,體會愛的感悟與智慧的靈性,並堅定自己醫路無悔的選擇。

疫情雖然暫時把師生阻隔在了校園內外,但我們之間的愛並未隔離,我們的教育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我想如果能把正置身其中的這場戰疫當成課堂,把災難當成教材,停課不停學,鼓勵同學們尤其是醫學生們,在親身經歷中接受最直接的教育,是否能獲得最真實的體悟,從而更全面地成長成才。作為大多數醫學生,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這場戰疫中,但我們要努力通過它明白生命的可貴,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珍愛、尊重;要看到信念的力量,那一個個堅忍不拔、披荊斬棘、不懼病魔的眼神裡是滿滿的信念;要知道國家危難之時,只有拿起科學的武器才能解救人民於水火,贏得最終的勝利;要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醫者仁心、胸懷天下的大愛情懷。“在災難和不幸面前,讓災難見證我們堅定成長的足跡,讓不幸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與大家共同面對承擔。風雨同舟、攜手共進,這是特殊課堂裡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動力。

這場疫情阻擊戰還在繼續,再暗的黑夜也會度過,黎明終將如約而至。相信我們一定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因為除了戰勝,我們別無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