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龙涎:天上梅魂乍返,温黁似垂纤尾


真品龙涎:天上梅魂乍返,温黁似垂纤尾

龙涎香以它的名贵和稀见,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总带着几分神秘的话题。宋人对它算是最不陌生,两宋香事中因此常常见到“龙涎”之名,不过这时候的“龙涎”二字实在还包含着虚与实的分别,亦即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的重要区别,而这也正是宋代香事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

分外贵重

龙涎香最早见于中土文献是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前集卷四云“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拨拔力,即今索马里的柏培拉。不过当时阿末香还只是外国来的一种传闻。此后过了很久,除偶见于“朝贡”记录外,似乎再不见有人谈起它,直到元祐年间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七曰“檀心已作龙涎吐,玉颊何劳獭髓医”,乃以龙涎拟喻梅花的幽香。东坡远谪海南之后,作诗咏山芋羹,又把龙涎拈来做喻,句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龙涎用作焚香,此际也见于吟咏,如秦观《浣溪沙》“霜缟同心翠黛连。红绡四角缀金钱。恼人香爇是龙涎”。宣和初年徽宗在睿谟殿张灯结彩预赏元宵,曲宴近臣,亲历者如王安中、冯熙载均有长诗纪此一时之盛,所谓“层床藉玑组,方鼎炷龙涎”,便是其中的纪实之句。

真品龙涎:天上梅魂乍返,温黁似垂纤尾

龙涎又不仅用作焚香,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宣政宫烛”条曰“宣、政盛时,宫中以河阳花蜡烛无香为恨,遂用龙涎、沉脑屑灌蜡烛,列两行,数百枝,焰明而香滃,钧天之所无也”。

不过龙涎真品价格昂贵非同般。张时甫《可书》:“仆见一海贾鬻真龙涎香,二钱,云三十万缗可售鬻,时明节皇后阁酬以二十万缗,不售。遂命开封府验其真赝,吏问:‘何以为别?’贾曰:‘浮于水则鱼集,熏于衣则香不竭。’果如其言。”明节皇后即徽宗之妃刘氏,以别于明达皇后刘氏,又称作小刘,宣和三年追册为皇后。宋佚名《百宝总珍集》卷八“龙涎”条曰龙涎“每两直百千已上”,当然此中还应有质量、等级之类的差别,虽海贾在皇室面前有故昂其值的成分,但“熏于衣则香不竭”,并非虚语,龙涎香的分外贵重,且非寻常可见,也是实情。

真品龙涎:天上梅魂乍返,温黁似垂纤尾

清灵温雅

龙涎香是抹香鲸肠内的病理分泌物,主要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暖的海洋中。其成因,说法不很一致。一般认为因抹香鲸贪食,由消化不良而刺激胃肠黏膜,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结块亦即结石。以其质轻——相对密度为0.8-0.9,故从鲸鱼体内排出之后,便往往会漂浮在海面或被冲上海岸。

龙涎香的干燥品看去是灰色或褐色的蜡样团块,60度左右会软化,70至75度间则熔融。新从鲸鱼体内排出的龙涎香香气很弱,经海上长期漂流自然熟化,或经过长期贮存自然氧化,它的香气方逐渐增强。

龙涎香具有生动的动物香,清灵而温雅,同时又有很特别的微含木香、苔香。一种特殊的甜气和尤其持久的留香底蕴使它很有温暖朦胧的意蕴,清厉鄂《天香·龙涎香》“天上梅魂乍返,温黁似垂纤尾”,为传闻中的香气写真而竟得其神。香气的微妙柔润,可提扬而又凝聚不散,且特别能够圆和其他气息,都是龙涎香令人珍爱的品质,麝香、灵猫香等几种名贵的定香剂中,龙涎香的留香最为持久,优质者,竟可达数月。以上种种古人多已认识到,其实有关龙涎香的故事,虽常常不免带了某种传说的成分,但究竟还是有着不少确实的依据。

真品龙涎:天上梅魂乍返,温黁似垂纤尾

最早详细记述龙涎香之性状与用途的,当推成书于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年)的《岭外代答》,卷七《宝货门》“龙涎”条曰:“大食西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鮫人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稍久则紫,甚久则黑,因至番禺尝见之,不薰不莸,似浮石而轻也。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所谓“不熏不莸,似浮石而轻”,以其至番禺而亲见,所述当然比较近实,聚烟的认识自然更为重要,至于“蜃气楼台”之类的想象,原是难免,惟“能发众香”本来是实,“有异香”亦然,不必非之。

此说流传极广,稍后于此的赵汝适《诸番志》、张世南《游宦纪闻》,都有大致相同的复述。后世笔记也大多沿用这样的说法,直到屈大均作《广东新语》,说龙涎,大意仍不外此。

关于龙涎香的产地、品质、采获以及调制的过程与方法,日人山田宪太郎所著《香料博物事典》,叙述最为详明。不过大量见于宋人诗文的龙涎香,却多半不是真品龙涎,而是龙涎香饼,有的甚至配料中龙涎也无,却只是用素馨或茉莉的精油调配出花的香韵。成书于《陈氏香谱》卷三收“龙涎香”“古龙涎”“小龙涎”等香方24种,方中配料入龙涎者只有3种,可知龙涎香饼乃别有故事。

真品龙涎:天上梅魂乍返,温黁似垂纤尾


真品龙涎:天上梅魂乍返,温黁似垂纤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