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保險行業要轉變“人海戰術”?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保險業在發揮社會“穩定器”和經濟“減震器”功能的同時,自身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如何化危機為生機、變挑戰為奮戰成為業內當前思考最多的問題。


為探尋保險業未來發展路徑,“金臺圓桌”人民戰“疫”·企業對策共商會邀請行業企業代表及專家,共議時下困境,交流突破之道,為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本期“金臺圓桌”由人民網主辦,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協辦。


危中有機

疫情激發大眾保障需求 融合服務成產品發力方向


不可否認,疫情給保險業帶來的短期衝擊是顯而易見的。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月份保費規模同比增長6.84%,較去年同期的24%大幅下降。2月份的情況要更加困難,這對保險業的現金流和流動性管理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驗。


危中有機的是,疫情的突襲也使大眾的風險保障意識再度提升,對健康險的需求也有望進一步釋放,特別是涉及到公眾生活質量的保障產品,將更加受市場歡迎和重視,從而獲得快速發展。


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挺軍認為,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娛樂、教育、醫療、養老成為人們的核心需求。為把握這一機遇,保險公司也將從傳統的提供保險服務,進一步延伸到醫養、大健康產業生態體系,在社會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徐敬惠預計,受疫情影響,國民風險保障意識激發,出於對生命和健康進行風險管理的需要,壽險、健康險、意外險等保障型產品將逐漸成為必選項。


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認為,疫情將催生對保險新的需求和新的認知。一是在政策和國民健康保障意識提升背景下,保險市場規模會增大。二是產品的供給將更豐富。尤其在健康險市場,包括醫療險、護理險、失能險等各類產品,將對客戶的健康有更全面的保障。三是產品和服務的結合將更深入,通過傳統保險產品與健康醫療服務更加緊密的匹配,為客戶各類生活場景提供保險產品與服務的一整套解決方案。


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傅天明分析指出,疫情對保險需求的抑制會出現快速釋放或反彈。從企業角度看,從增強自身經營穩定性和持續性出發,更願意投保僱主、營業中斷、活動取消等險種。


水滴保險商城副總裁李佳亦認為,疫情喚醒了三、四線城市及老年人、藍領等特定人群的保障需求,行業亟待針對這一需求提供細化的保險產品。


化危為機

疫情倒逼險企數字化轉型 科技賦能成制勝關鍵


劉挺軍指出,應對疫情挑戰的同時,也是保險行業深化改革、促進轉型的重大機會。科技的運用使得保險作業流程由線下轉為線上,效率提升十分顯著。


徐敬惠預計,“後疫情”時代,人們對線下網點服務的依賴程度,已難以恢復到之前的水平,線上化作業將逐漸成為常態。


在丁當看來,科技賦能將成為保險企業致勝關鍵。未來保險企業需要不斷提高數字化能力,通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為客戶提供全流程的保障服務。


人保壽險黨委委員兼副總裁王文認為,保險機構要想扭轉局面,需快速實現客戶信息自線下向線上的“遷徙”,並提高營銷員對線上信息的業務轉化能力。


“此次疫情使我們深刻感受到,在渠道佈局策略、銷售隊伍下一步發展思路等方面,都有調整的必要。要讓營銷人員的結構素質與線上化經營相配套。”


太平人壽運營總監兼副總精算師嚴智康表示,未來科技應用將會成為保險行業下一個競爭賽道。科技讓管理的觸角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讓服務的場景極大延伸,推動行業在更高維度更有效率的經營。科技手段的運用,將現有的產品設計、運營服務、營銷模式和管理流程中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最適化統一,從而拓展保險行業的邊界,推動行業進入更高能高效的時代。


崑崙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楊建學表示,疫情也在倒逼保險公司變革,從過去“人海戰術+產品”向注重於隊伍建設和真正落實以客戶為中心轉變。與此同時,線上投保、數字化建設等也在加快推進,使得智能客服逐步覆蓋承保、理賠、回訪全流程。


宜信博誠保險總經理孟繁錦坦言,在疫情“隔離”的大背景下,保險代理人無法與客戶見面,失去了熟悉的“工作場景”,展業受阻。因此,“高效的線上運營模式已經成為保險機構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各家保險機構都在積極摸索並建立自己的線上運營體系。”


立足長遠

精準把握險資投資機遇 進一步提升行業社會擔當


戰“疫”期間,商業保險機構不僅捐款捐物,立足專業為戰“疫”一線提供資金和服務支持,更在思考未來如何充分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保險保障功能,更大程度發揮商業保險在公共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表示,面對疫情,保險資產管理業要主動作為、化危為機、從長計議,平穩有序地跨越特殊時期。繼續充分發揮保險資金特性,堅持中長期佈局。從中長期視角做好保險資產配置和行業長遠發展規劃,追求符合資金特性的長期、持續、穩定的收益,切實維護好保險資產的安全運行。


他認為,應精準把握“後疫情時期”保險資金的投資機遇。“後疫情時期,新基建與新技術、新消費、新服務和醫養健等將成為保險資金投資的關注重點。保險資金要充分發揮長資金、大資金、穩資金優勢,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參與,持續加大對國家重點領域支持力度,有效延伸保險投資上下游產業服務鏈條,進一步強化自身發展韌性。”


王文建議,有關部門可對保險基礎設施建設和平臺搭建提供更多支持。同時,針對壽險“長期負債”的特點,有關部門可提供一些期限較長的項目或專用債券品種,從而在改善保險業投資的同時,引導保險長期資金用於國家長期建設和資本市場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指出,疫情對壽險業和財險業衝擊明顯,當前應發揮政府、行業、企業多方合力,避免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保險行業要加大對新經濟的支持,為企業和相關服務人員提供保險保障服務;疫情之下,應該探索創新保險方式,發展一些具有融資增信功能的信用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建議,疫情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帶來重大考驗和挑戰。未來,應加大對公共衛生和防疫的投入,建立融合健康管理、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公共衛生應急醫療保障於一體的醫療保障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