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禁食野味之外,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改了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识,最显著的变化是禁食野味已从民间倡议进入立法程序。


除了禁食野味之外,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改了


为防范“疫从口入”,除了呼吁禁食非法野味,最近不少专家也在疾呼,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国人一双筷子吃天下的“餐桌陋习”是时候改改了!

新冠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

婚宴、聚餐、应酬、家宴……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喜爱并推崇的饮食习惯,它能一下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除了禁食野味之外,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改了

然而,围坐在一起吃饭时,往往一双筷子刚进自己的嘴,又到菜盘中夹来夹去,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细菌、病毒大量传播的机会。

只不过“口水菜”的危害可能没那么立竿见影,很多人得病了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如何被传染的。

除了禁食野味之外,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改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多地均发生了家庭聚集感染的病例,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就呼吁,“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再次强调了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或实行分餐制。

除了禁食野味之外,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改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感染一半国人的幽门螺杆菌

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近几年,身边查出体内有幽门螺杆菌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容易引发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一类致癌物,能导致反酸、口臭和呕吐。


除了禁食野味之外,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改了


这种病菌的一种主要感染方式,就是用餐时的唾液,这也是中国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办公室常聚餐,6人有5人感染”的重要原因。

而早在1994年,幽门螺杆菌被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导致慢性胃炎,对胃粘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引发胃炎、胃癌等疾病。

可传播肝炎、手足口病等

聚餐引起的传染病事件在我国每年都有发生。调查显示,家庭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用餐的感染概率达42%,而分开用餐感染的概率只有17%。


除了禁食野味之外,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改了


由于饮食不当或共同餐具进食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多达几十种之多,常见的除了幽门螺杆菌,还有甲型和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手足口病、结核病等。

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果长期和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到健康人身上。

另外,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这也是很多幼儿园实行的“专人专碗专用”。

公筷或分餐进食,降低健康风险

实际上,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分餐制的国家。根据《周礼》、《礼记》等古代典籍的记载,早在周朝,我们就实行了分餐制。而在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餐具,就有分餐的餐盘,叫做案。“举案齐眉”,这个成语便是指夫妻间吃饭,一人一案。

除了禁食野味之外,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改了

使用公筷并不是违背传统,反而是对传统的恢复,更是个人卫生文明的体现。

2月23日

上海市健促委、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促中心向市民发出《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提出让每一张餐桌上的公筷、公勺。

2月24日

广州市文明办、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等联合发出“使用公筷公勺,推进广州文明餐桌建设”的倡议,提倡大家居家或外出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3月5日

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卫健委发出倡议,其中,关于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议又一次被提及。

......

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

最后,新冠肺炎疫情终究会过去,留给我们的不应只有惨痛的教训,我们也要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保卫我们的生命健康!

更多健康资讯,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北京护生堂大药房”关注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