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1948年8月,在金陵女大举行的纪念活动上,有这样一出诙谐又饱含敬意的话剧:吴家小姐才貌双全,登门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始终未得小姐青睐。最终,“教育之神”登门求爱,吴小姐欣然首肯。剧中的主人公,就是金陵女大的校长吴贻芳。

当时教育界有这样的说法:“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从这句话,大概可以得知吴贻芳的成就与地位。她生于旧式家庭,却向往新时代;一双小脚走遍世界,又绕回故土扎根;遭逢家国时代巨变,几经生死离乱之殇,始终坚韧不屈。一生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全身心热爱的教育事业;没有子嗣,却成为万千学子的母亲。德高望重的中共元老董必武听完她的演讲后感慨道:“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有女冬生,凌霜而放

1893年,寒冬时节,腊梅独放,暗香涌动,湖北武昌补知县吴守训的二女儿出生了。吴守训触景感怀,为女儿取名为“贻芳”,别号“冬生”。

吴家是个传统的家庭,吴守训是知县,夫人是端庄典雅的大家闺秀,可是偏偏生的女儿却不屑于做传统的闺阁女子,反而对于新式学堂十分憧憬。姐妹二人虽裹得一双三寸金莲,却有不让须眉的胆识。为了得到上学的机会,吴贻芳和姐姐吴贻芬两人不惜吞金,以表其志。吴守训夫妇十分惊骇,终于妥协,将二人送进了弘道女子学堂。

进入学堂后的吴贻芳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与同学谈诗论文,与老师讨论学术。在这个新世界里,她好似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无比快乐。二姨夫陈叔通是杭州名士,学识渊博,观念颇新。他十分关心姐妹俩的学业,得知二人就读的学堂没有开设英语课后,就建议俩人转入上海启明女子学堂,后又转到更为先进的苏州景海女子学堂。

陈叔通应该没想到,他此举直接改变了吴贻芳的人生轨迹。可当时的吴贻芳正在知识的密林里自由地呼吸着,对接踵而至的厄运无从防备。

1909年,父亲吴守训受上司诬陷,悲愤之下,跳江自杀。紧接着,哥哥又因此事出国无望,又不堪生活重压,也随父亲跳江而去。丧夫又失子,面对双重打击,母亲也倒下了,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这一连串的噩耗,将姐妹俩重重地击垮,姐姐伤心过度,在母亲的棺木旁自尽了。

此时的吴贻芳,已如海上浮萍,不知归处,她整天以泪洗面,神情恍惚。后来两鬓斑白的她回忆起这段往事,仍不住痛呼:“人生的不幸几乎全集中到我身上,我真是哀不欲生,也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幸好还有陈叔通劝慰她:“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你上有老祖母,下有小妹,你对她们有责任啊!”陈叔通的劝慰,终于将吴贻芳从沉痛的深渊拉了回来,对于没有希望的人,责任是最好的灵药。她走出来了,但也蜕变了。

此后,她不再是吴家天真浪漫的二小姐,而是白发祖母和七岁小妹的顶梁柱。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少女初长成

1915年,吴贻芳考入了一所由美国教会筹办的学校——金陵女子学院。在大学里,虽然吴贻芳在学习上十分勤奋,但在生活中却始终沉默寡言,极少与人交流。同学们不忍看到吴贻芳终日郁郁寡欢,便推举她为学生自治会的会长。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好的主意。当上会长的吴贻芳因为组织活动,不得不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人变得比较开朗,做事情也变得有魄力起来。

临近毕业之际,吴贻芳还组织同学,手持十字架,高举校旗,参与到学生游行中去,此举轰动了整个南京学界。彼时学界对于学生是否应该参与政治活动,常常争论不休。而吴贻芳所带领的金陵女大学生主动参与游行,刚好就代表了一众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学生,表达了大家的态度。

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就是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吗?如果坚持两耳不闻窗外事,无异于闭门造车,最终只能培养出来书呆子。吴贻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做法,现在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她对于政治的态度,后来也深深体现在她执校的风格上。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图 | 金陵女子大学1919级学生合影中年轻的吴贻芳(右二)

1921年冬,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讲演,吴贻芳担任翻译。因一口地道流利的口语,吴贻芳给这位校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经其推荐,吴贻芳去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深造。

恰逢澳大利亚总理来校演讲,吴贻芳也去听了。但她没想到的是,澳大利亚总理竟在演讲中对中国肆意侮辱:“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人民无知,政府无能,盗匪遍野……临近的亚洲国家,应该移民到中国去……以免上帝赐给我们的资财,都被那些不开化的野蛮人,白白地浪费掉……”

如此具有侮辱性的话语,如此失实的言论,让每一位在场的中国人都气愤至极,吴贻芳更是怒不可遏,她直接站了起来,高声抗议:“你这是对中国的严重污蔑!”随后愤然离场。

过后,吴贻芳并未就此作罢,她连夜执笔,一封措辞严谨,直击要害,笔锋犀利的,驳斥澳大利亚总理的文章,出现在第二天的《密执安日报》上。此举在华人留学生圈子里激起了不小的浪花,人人都为吴贻芳的义举叫好。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在国外,华人留学生们遇到的歧视中国,侮辱中国的事情并不算少,可很少有人敢直接反抗,大多数人都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得过且过,能忍则忍。而吴贻芳却做出了他们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怎么能让留学生们不为她叫好。

在美国的六年间,吴贻芳时常因为诸如此类的事情而痛苦,她深知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与国家的实力息息相关,唯有尽快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她下定决心博士一毕业就回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恰逢母校金陵女大来信,邀请她回国担任校长,她便只留下9个字:“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后毅然回国执教。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999朵玫瑰”的母亲

吴贻芳的执校风格融合了西方的制度和当时中国的教育现状。出身传统家庭的她深知中国女子在体力上的劣势,她特别强调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谈得上健全的精神。所以她尤其注重学生的体育课,除了平时的体育训练,还要求学生学习骑马,射箭,网球等科目。许多金女大毕业生到了垂暮之年仍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同时,她还特别注意学生的仪态,新入学的学生必须要接受仪态考察,考察不合格者则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矫正训练班”。而在仪态这方面,吴贻芳是最好的典范。48届化学系的梅若兰谈起老校长仍是满怀敬意:“她的风度非常好,走路笔挺,那么的年轻、文雅。她就像一个标杆,我们都不由得模仿。”

一个人的风骨和气度,于仪态中便可窥见一二。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吴贻芳坚信人格教育要远远比传播知识更重要。而人格的培养,于细节处便应见真章。金女大规定,所有考试均不设监考老师,老师发完试卷便可以离开。如此宽松的考试制度,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办学几十年,没有一个学生作弊。

人格是什么?是国破家亡的抗争,是世俗名利的漠视,是求真去伪的淡定。在这样严格而全面的教导之下,金女大的学生无一不举止从容,进退得宜。即使后来有一部分人在历史的洪流中遭遇暗涌,面对不公的待遇,他们仍是心境超然,不卑不亢,铁骨铮铮。

金陵女大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举措:不禁止学生谈恋爱。非但不阻止,甚至还设置空间供学生谈恋爱,将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些半封闭的空间,供恋人交流。同时还教导女学生们在恋爱中为自己的花费买单。

要知道那时的社会,民风虽有所开化,但青年男女间的恋爱交往,仍是大多数人不敢逾越的雷池。而金陵女大对于学生恋爱的开明的态度和举措,和对于女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就是现在看来仍是十分先进且值得称道的。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胡秀英便曾评价母校道:"以我个人经验,金陵在学生起居饮食、健康方面的设备照顾,比起在哈佛大学女校Radecliffe Colloge的四十年代的研究院设备更加完善……在金陵期间,在德智体群方面,我受到了丰富的训练。"

吴贻芳为金女大定下校训:“厚生”。她解释道:

“‘厚生’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

后来,金陵女大的学生确实是秉持着这样的信条,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厚生育英才,金陵女大办学36年来,培养了999名学生,被誉为“吴校长送给社会的999朵玫瑰”。尽管当时的社会不甚美好,但吴贻芳仍坚持在这昏暗的黎明中奋力拨开云雾,为这个缺少希望的社会洒下万顷金光。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安徽发生水灾。战火未平,天灾又起,吴贻芳在金女大食堂里动情地演讲:“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在无助中死去吗?我们不应该为这些灾民做些什么吗?”

在吴校长的动员下,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出钱出力,捐钱捐物。在所有的女子大学中,金女大的爱国活动永远都是组织得最有生气的。无论是义卖义演,歌咏比赛,还是出版小报,吴贻芳总是尽最大努力支持学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凡大学者,必不能缺精神之指引。吴贻芳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是在为学生树立人生的最高旗杆。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图 |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職員合影

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吴贻芳安排师生紧急撤离,自己和36个教职工却留下来。日军围困南京,大肆屠城时,吴贻芳发动留下的教职工,收容妇女儿童。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她也还是坚持办学,决心把这薪薪之火传下去。只要有土壤,她便兢兢业业地播撒爱和希望的种子。

1943年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 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朝野的支持。这位来自神秘东方的女性,以其优雅的姿态和不凡的气度,赢得了美方对于中国的好感,总统罗斯福盛赞她为“智慧女神”

1945年4月,吴贻芳赶赴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名的女性。她身着旗袍,面色沉着地走上台,以中国代表的身份,讲述近代中国遭受的种种苦难,同时也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世界的看法。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这是来自中国的声音,这是来自一个被欺压多年的主权国家的声音。

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金女大的学生们,听着广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们高呼:“吴校长是中国代表团中的唯一女性。”

有人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金女大的灵魂,是所有学生一生的高地。

吴贻芳在美国的精彩表现引起了宋美龄的注意,1946年,宋美龄提出让她担任教育部长,吴贻芳坚定地拒绝了。1949年,宋美龄赴台之前,又派人给她送来机票,吴贻芳再一次拒绝:“我离不开金女大,离不开金女大的学生,实在不能走。”

虽然当时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走了,但吴贻芳确却非常坚定地留下来。她知道一旦她走了,金女大也许就不复存在了。她一个人守在金女大的校长小楼里,等待这座她追随半生的校园焕发新的生机。

然而未待新春,寒冬先临。

1951年,中美关系恶化,美国政府冻结了一切在华资金,金女大失去了经济来源,面临停办。次年秋天,教育部决定在金女大旧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吴贻芳担任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即使如此,对于吴贻芳来说,金女大终究还是不复存在了,她心存满腔遗憾,满腔落寞。

半年后,吴贻芳被任命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1979年,吴贻芳又获得了母校密执安大学颁发的“智慧女神”奖。此时荣耀加身,她却仍是惦念着她的金女大,她的999朵玫瑰,一日为师,终身为母。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此后30年,在工作之余,她仍旧是到处打听她的学生们的消息,谁需要帮忙,谁不能回国,她总是尽全力相助。恩师慈母之情,众生感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85年11月,92岁的吴贻芳一病不起。一天下午,她终于清醒过来,看样子是想说话,却说不出口,激动得满脸通红,守在身边的学生们都焦急不已,学生曹婉说:“校长,您是想复办金陵女子学院吗?您放心,我们一定办到。”

闻言,她浑浊的眼神突然迸发出一丝欣慰的光亮,而后渐渐黯淡,直至消失。

两年后,在原金女大校友们的强烈呼声下,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南京师范大学内恢复成立了金陵女子学院,吴校长终于遗愿得偿。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图 | 吴贻芳先生晚年

作为一名女性,吴贻芳校长是中国所有女性的楷模和典范,她创造了多项第一:中国第一代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中国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而作为一名校长,她更是成就巨大,一生只专注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还留下了气贯长虹、厚生于世的“金陵精神”,影响了无数赍志而行的学子。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国之栋梁。

她一生致力教育,未曾婚配,却有999个孩子,唯一遗愿是重建学校

文 | 云归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