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地都福壽山的由來

地都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村莊坐落在太行山中麓,晉冀交匯處,與天下第九關娘子關山水相連,由西向東的綿河水將村分為南北兩岸,鑲嵌在村東口的“凌雲閣”上的石匾“襟山帶河”是對山村山水地貌的最美好的概括。

井陘地都福壽山的由來

在綿河的北岸,有一座山,名叫福壽山。據《地都段氏宗譜》記載:“段福安,號慮遠,字壽山,太學生。仗義、賑困窮施,合村贈‘樂善’”。人送綽號“傻財主”。就是這個地都的“傻財主”向村裡捐出的一座山,因其捐山,故取其名中之“福”字,加其號“壽山”,山名至此之後就曰:福壽山。山上有兩處摩崖石刻,其一崖刻為山名:福壽山,其二崖刻記載:此山系同治二年段福安所施,村中公議禁止山林,以為一村之鎮。合村人立。段福安舊居位於地都晉陽街西街北側的西三誠,是晉商成功的典範,素有“真誠、忠誠、實誠”的經商信譽,故商號取“三誠”,其處在西,即為“西三誠”。

井陘地都福壽山的由來

福壽山上植被多為落葉喬木,如,洋槐樹、白酸棗樹;亦有常綠喬木,如,柏樹;還有灌木,如,忽雷圪針、荊條等。石太鐵路從半山腰穿山而過,她見證了石太鐵路的百年滄桑;引綿河水上山,她見證了地都引水上山工程戰天鬥地的精神。福壽山坐北朝南千百年來護佑著地都百姓的幸福和安康,有人則戲稱地都人是“頭枕城牆梁,腳蹬福壽山”。(微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