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民辦學校搖號錄取,如何凸顯教育公平“均衡化”?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繼發佈了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政策,決定實行“公辦民辦同招”,取消特色班招生,民辦超額搖號。此次細則的發佈,有哪些重要信息?教育公平“均衡化”如何凸顯?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就明確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這是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聚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綱領性文件。如今,各地教育部門的落地舉措是在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教育部署,嚴格規範教育秩序。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政策中重點關注的問題:

(1)今年首次實施民辦搖號政策:民辦學校首次採取“4個分類”的招生策略即“分類計劃、分類報名、分類搖號、分類錄取”;

(2)全面公民同招:幼升小公民同招繼續,小升初開始公民同招;

(3)公辦嚴禁重點班、實驗班、特色班,公民辦全面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均衡分班;

(4)民辦不提前組織學生報名或變相報名,不舉行任何形式的測試、測評、面試、面談或調查,招生錄取不與任何培訓機構掛鉤;

(5)民辦一貫制可設置小升初本校免試直升計劃和校外招生計劃,超額則搖號;

(6)民辦搖號可選兩個志願,第二志願為調劑志願,分校內調劑、區內調劑、區外集團內調劑三類可選;

(7)民辦學校招生範圍由審批地管理,沒有寄宿條件的民辦學校在本區招生,有寄宿條件的才可跨區招生。

義務教育民辦學校搖號錄取,如何凸顯教育公平“均衡化”?

具體分析來看:近幾年,教育資源均衡、教育公平一直是核心關鍵詞。此次細則提出“公民同招”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報名時,只能從公辦和民辦選擇一類報名。選了公辦就不能選民辦,反之同理。也就是說,選了民辦等於自動放棄對口公辦錄取的機會,學區房相當於“作廢”了;如果民辦沒有錄取,那就要重回公辦池子裡統籌入學,進入那些還沒招滿的本區公辦學校。這樣一來,“先去考民辦,拿公辦學區當保底”這條路就行不通了。另外,民辦學校提前招生的路子也被封住了,只能抓好教學質量。而公辦也可能有更好的生源,從而使民辦公辦都強,實現“協調均衡發展”。

該細則明確提到,民辦學校“如果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需要電腦搖號隨機錄取”,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民辦學校招300人,報了200人,那這200人都錄取,但如果一個民辦學校招300人,報了500人,需從這500人隨機搖出300人上該民辦學校。“搖號”即“電腦隨機錄取”,公開時間,公開搖號。“取消面試篩選環節”,“隨機錄取”兼顧了基礎教育的公平與質量。這與我國當前正大力推進的基礎教育公平優質發展相符,同步招生、搖號入學可以合理調節學校資源、生源去向,畢竟,搖號的最大特點就是隨機性,在程序公正公開的前提下,每個孩子無論家庭背景、成績如何,都有機會以相同的概率被抽中,避免了好學生集中在某一個學校,從長遠來看,將有利於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有利於教育公平。

細則裡面還明確了民辦九年一貫制內部可以直升,即一旦進入了某九年制民辦學校的小學,就可以有內部直升初中的綠色通道,雖不能保證100%都能直升,但卻擁有內部優先直升初中的絕對優勢。這個直升是這次政策新確認的,確保了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的穩定性,也強調了集團化辦學的地位。這就使得一些集團化辦學的民辦學校不用靠篩選生源,也還是可以憑藉教學能力與質量脫穎而出。

義務教育民辦學校搖號錄取,如何凸顯教育公平“均衡化”?

如若民辦搖號,沒搖上即有兩個步驟,一個叫調劑,一個叫統籌,調劑是指民辦學校之間的調劑。關於調劑主要填報兩個志願,主要志願與調劑志願。調劑志願分校內調劑、區內調劑、區外集團內調劑三類。統籌是如果你主要志願沒上,調劑志願也沒上,最後區裡會幫你安排一個沒有報滿的公辦學校。

擇校熱的背後,教育“均衡化”是進化還是倒退?

關於此次細則的發佈引發的討論層層迭起,有家長高呼政策公平,教育就該貫徹有教無類,平均優質的資源!反之也有家長焦慮,教育如此平均,無法因材施教,反而是另一種倒退。如果孩子的努力比不上運氣,那該如何是好?之所以家長焦慮、社會焦慮主要還是因為面臨的擇校熱。

擇校熱的背後,有家庭和社會教育觀念、成才標準的問題,而最為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在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些地方,這種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多年來採取的“效率優先”的教育資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義務教育民辦學校搖號錄取,如何凸顯教育公平“均衡化”?


從家長的角度: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對高質量教育需求增長,每位家長都希望子女通過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日後能在社會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境地。超前學、砸錢學、無死角學,是每個家長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能夠進一所好學校採取的手段。於是,這條起跑線越來越超前的跑道,讓整個社會變得空前焦慮。

從社會的角度:優質基礎教育與高中後教育的供給規模和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過大,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對一些學校還不滿意、不信任,致使家長把視點放在辦學條件好、辦學水平高的學校,另外,在辦學機制上,由於國家從師資到生源,都向重點學校傾斜,致使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中考、高考升學率和辦學條件差距明顯拉大。這種由師資和生源導致的不平衡,是“擇校”現象日趨嚴重的另一個因素。

從學校的角度:目前有的城區中學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過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學希望收取“擇校”費來補充辦學經費,這也是“擇校”現象的突出原因。

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此次細則的發佈,將有利於優化教育生態,有效緩解擇校問題。義務教育階段主要追求公平,然而,有些學校通過生源“掐尖”形成“名校”光環,然後又通過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舉辦學科競賽、考試排名等方式再進行生源選拔。家長孩子想進“名校”,就得準備五花八門的考試,費錢不說,更耗費精力。全面搖號政策之後,家長和學生也不必提前奔波民辦學校的各類考試,只需按照政策填報志願和參與搖號。短期看,新政雖然讓不少提前籌備各項考試的學生白費了功夫。但從長期看,它對教育生態將起到規範作用。

另外,成績將不再是學校招生的標準,大家都處於一個公平的起點。有沒有學區房,孩子的成績好不好,都不再是重要因素,家長可以不再以成績作為衡量自家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家庭也不必再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可以多著眼於孩子興趣,多發現孩子優點,更科學更長遠地為孩子設置發展目標。

一直來,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的競爭不在於生源競爭,而在於辦學特色與教育質量的競爭。真正卓越的教育,是“有教無類、人人成才”的教育,是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而不是選擇所謂優質生源,擇生而教。教育理應迴歸本質,重在“為人,為生和為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