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整脊——骶髂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9部分1

一、骶髂關節的特性與病源

(一)特性與病源

1、 髂關節是介於骶椎和髂骨之間的關節,故稱為“骶髂關節”。

2、當身體向前彎和向後仰,骶椎和髂骨之間的關節,故稱為“骶髂關節”。當身體向前彎和向後仰,為椎和髂骨之間會發生旋轉,但最大極限為 0.25mm。

3、此關節(SIJ)沒有椎間板和半月板那類東西,所以除了可能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灶外,甚少產生毛病。

4、此關節(SIJ)的移位會影響骨盆的功能。而骨盆功能的失調又能影響臀痛、腰痛,甚至於整個脊椎。所以有些專家認為 SIJ 是萬病之源。

5、能找出 SIJ 上的硬塊和觸痛,將髂骨向多方向矯正,是最佳治病的捷徑。

6、矯正 SIJ 和腰椎,對治療骨盆功能失調有很大的臨床成就。

7、移位或活動受限都是決定骨盆功能失調的主因。

8、在前屈試驗拇指向前移位較多的那一側即為患側,亦即首先要矯正的一側。

9、在腰痛的病人中,右腿短的人數是兩倍於左腿短的人數。

10、本人認為:不論醫治內科病或痛科病,矯正 C1 和 C2 以及 SIJ 是不可缺少的。

11、應該把骶椎兩側的髂骨視為一體,不管兩側髂骨發生內旋(IN)或外旋(EX),兩髂骨之間的距離是保持不變的。

正骨整脊——骶髂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9部分1

(二)骶髂關節(SIJ)的診斷方法:

1、立式:

(一)單抱膝壓轉式舒緩手法:

1、病人仰臥,將患側的膝部及股骨(臀部)彎曲。

2、醫師立於患側之旁,抱住病人的膝部。

3、用前臂 45 度方向下壓,並強力做臀部的外轉動作和內轉動作。

4、醫師的另一個手置於患側髂內之下,觸診痛處。

5、重複做 5~6 次即可。

(二)抬雙腿踏底式舒緩手法:

1、病人伏臥,雙腿分開。

2、醫師站在病人雙腿之間,雙手握緊病人的雙踝,並高抬雙腿。

3、醫師一雙腳置於骶椎的中下部,另一雙腳立於地上或床上。

4、醫師在抬高病人雙腿的同時,向前、向下踏骶椎,使骶髂關節產生移動。

5、重複做 5~6 次即可。

(三)雙膝拉臀式舒緩手法:

1、病人屈雙膝、屈臀、仰臥。雙腿放在醫師的腋下。

2、醫師採立式,胸部貼在病人的小腿部,左手抱緊病人的右側髂骨。

3、醫師的胸部固定住小腿後,向前推壓的同時,左手向上拉臀部。

4、重複做 5~6 次。

正骨整脊——骶髂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9部分1

二、骶髂關節的檢查方法:

(一)檢查骶髂關節的活動是否正常之一:

1、病人仰臥,受檢查的一側(以右側為例)靠近床邊。

2、醫師坐在受檢查的同側,將病人的患腿屈膝、屈臀;並將病人的膝部置於醫師的內(右)側腋窩下。醫師右側的手託在患腿的膝部。

3、醫師另一雙手的食指的指尖,置於骶髂關節之處。

4、醫師用腋窩下壓病人的患腿,再作向內外的壓動。若骶髂活動受阻,病人有不適的感覺。

(二)檢查骶髂關節的活動是否正常之二:

1、病人仰臥,醫師的雙手交叉,置於病人髂骨的前緣上。

2、醫師的雙臂保持伸直,用身體的重量,向下、向外推壓。

3、病人在骶髂關節處有疼痛的感覺時,即表示 髂關節已有問題。

(三)檢查骼骨運動是否正常:

1、病人站立,雙膝伸直,雙足分開約六時距離。

2、醫師坐於病人背後,雙手食指置於病人左右兩髂骨的外側上緣,雙拇指放在病人左右兩髂骨的內側上緣。

3、當病人向前彎曲時,醫師的雙手拇指逐漸有了差距,拇指距離較遠的一側即為病側。

三、骶椎和髂骨的 X 光判診

(一)正常的骶椎和髂骨:

(二)骶椎的兩種錯位,其 X 光判診:

1、骶椎的左側向後下方(PI-L)錯位

1)骶椎的下端是歪斜的,而且變開了(變成彎的)

2)如果骶椎的左側向後(含向下)旋轉,那麼骶椎的下端就歪向左側。

2、骶椎的右側向後下方(PI-R)錯位

1)骶椎的下端是歪斜的,而且變形了(變成彎的)

2)如果骶椎的右側向後(含向下)旋轉,那麼骶椎的下端就歪向右側。

(三)骼骨的四種錯位,其 X 光判診:

1、髂骨向前上方及向外(ASEX)錯位

1) 骶椎的下端只是歪斜,但仍保持原形,並沒有彎曲。

2) 骶椎的下端歪向 EX 側。

3) 有 A(向前)和 EX(向外)的原因,坐骨孔較扁。

4) 有 S(向上)的原因,坐骨比較高。

5) 有 EX(向外)的原因,髂骨的橫面較窄。

2、髂骨向前上方及向內(ASIN)錯位

1) 骶椎的下端只是歪斜,但仍然保持原形,沒有彎曲。

2) 骶椎的下端,離開 IN 側(歪向另一側)。

3) 有 A(向前)和 IN(向內)的原因,坐骨孔較小。

4) 有 S(向上)的原因,坐骨比較高。

5) 有 IN(向內)的原因,髂骨的橫面較寬。坐骨孔的研究PI 的錯位,使坐骨孔上下兩邊向上下發展AS 的錯位,使坐骨孔上下兩邊向中央發展IN 的錯位,使坐骨孔左右兩邊向中央發展EX 的錯位,使坐骨孔左右兩邊向外發展。

3、髂骨向後下方及向外(PIEX)錯位

1) 骶椎的下端只是歪斜,但仍然保持原形,沒有彎曲。

2) 骶椎的下端歪向 EX 側。

3) 有 P(向後)和 EX(向外)的原因,骨孔較大。

4) 有 I(向下)的原因,坐骨比較低。

5) 有 EX(向外)的原因,髂骨的橫面較窄。

4、髂骨向後下主及向內(PIIN)錯位

1)骶椎的下端,只是歪斜,但仍然保持原形,沒有彎曲。

2)骶椎的下端,離開 IN 側(歪向另一側)。

3)有 P(向後)和 IN(向內)的原因,坐骨孔較長。

4)有 I(向下)的原因,坐骨比較低。

5)有 IN(向內)的原因,髂骨的橫面較寬。坐骨孔的研究:PI 的錯位使坐骨孔向上向下發展IN 的錯位使坐骨孔左右兩邊向中央發展EX 的錯位使坐骨孔左右兩邊向外發展。

(四)骶椎和髂骨都有錯位,矯正時何者為先

整脊醫師們在臨床上須有一個相同的共識,那就是——

1、以髂骨為準,矯正骶椎。

1) 如果是 AS,IN 或者是 ASIN。

2) 如果是 ASEX 而 AS 較 EX 為強。

3) 如果是 PIIN 而 IN 較 PI 為強。

2、以骶椎為準,矯正髂骨。

1) 如果是 PI,EX 或者是 PIEX。

2) 如果是 PIIN 而 PI 較為強。

3) 如果是 ASEX 而 EX 較 AS 為強。

4)骶椎的錯位只有兩種:

a.骶椎上端(Base)向後錯位。

b.骶椎的單側(左側或右側)向後(含向下)的錯位。

5)髂骨的錯位卻有四種:

a.髂骨向前上(AS)錯位。

b.髂骨向後下(PI)錯位。

c.髂骨向外(EX)錯位。

d.髂骨向內(IN)錯位。

正骨整脊——骶髂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9部分1

四、骶髂關節的矯正手法:

(一)左側髂骨向前(AS)旋轉的矯正手法:

1、病人仰臥,雙手交叉置於頭後。

2、醫師立於健側,一手壓在患側的髂內上前緣,並固定住。

3、醫師的另一手緊緊壓著病人上面的肘的前端,然後該手向著醫生的主向,向內旋轉病人的身體,直到腰底關節(LSJ)為止,並形成鎖住(Lock)。

4、此時按壓患側髂骨前上緣的手,猛力向下一推,會聽到“卡”一聲,即完成矯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驟,矯正右側髂骨向前旋轉的病變。

(二)左側髂骨向後(PI)旋轉的矯正手法:

1、醫師的右膝置於病人的右腋窩下,使病人的臉朝向外側,其臀部伏於床上。

2、醫師的左手固定在病人左髂骨的後上緣。

3、醫師的右手經過患者的左肩及左胸前,並抓緊患者的腋下。

4、在醫師的左手固定病人左髂骨的後下緣的同時,右手向內、向上拉,病人的上身即產生向內、向後的旋轉,直到腰底關節(LSJ)為止,形成鎖住(Lock)。

5、此時左手突然向前、向下施力,即可聽到“卡”的一聲,完成矯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驟矯正右側髂骨向後旋轉的病變。

(三)右側髂骨向後(PI)移位的矯正手法:

1、病人的患腿在上、側臥,屈膝將患腿的腳置於健腿的膝膕處,並將患腿置於床緣外。

2、醫師的左大腿頂住患腿的大腿前外側。

3、醫師的右手置於病人的右肩前方,並向後推,使病人的上身向後、向外旋轉,直到腰關節(LSJ)處鎖住。

4、醫師的左手豆狀骨頂住病人的右髂骨的後下部位,而其前臂與身體的縱軸形成 30 度到 35 度的角度方向,朝著頭部及前方,突然用力(順時針方向旋轉),

即會產生“卡”的一聲,完成矯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驟,矯正左側髂骨向後移位的病變。

(四)左側髂骨向前(AS)移位的矯正手法:

1、病人側臥健腿在下,伸直,置在床上。

2、病人的患腿在上,彎曲懸在床外。

3、醫師的右肘抬起患者的上(左)腿,使其自同(FREE)。

4、醫師的右手抓緊病人左側坐骨的底部,向前(內)拉。同時醫師的左手按緊病人的左側髂骨的前上緣,向後(外)推,並固定住。

5、右手向前(內)拉到極限時,左手再向後(外)突然施力,即可聽到“卡”的一聲,完成矯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驟,矯正右側髂骨向前移位的病變。

(五)右側髂骨向後(PI)移位的矯正手法:

1、病人側臥,患(右)側在上,臉部向外。

2、醫師站在病人的背後,右手從患側大腿內側穿出並與左手手腕形成“4”字形,稱為“4 字手”。

3、醫師左手手掌緊壓在患者右側髂骨的外上緣。

4、先做幾次向前推壓活動的動作後,在左手前推到極限,再繼向前、向順時針突然發力,即完成矯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驟,矯正左側髂骨向後移位的病變。

(六)長短腿的矯正

1、長短腿的原因:

1)大轉子的內收及外張移位。

2)患側的髂骨錯位、移位。

3)患側的頸椎錯位。

4)先天性的缺陷。

所以矯正長短腿,不但要矯正患側的大轉子及髂骨的錯位、移位,還要矯正患側頸椎的錯位。 若屬先天性的缺陷,則不必治療,僅在短腿的鞋子底部加

墊子即可。

2、短腿的矯正(使腿變長):

1)大轉子‘內收’可形成短腿,所以矯正短腿第一步是先矯正大轉子的‘內收’,病人仰臥時,患側的腳尖向內傾斜。矯正法:以股骨為槓桿,使臀部由內向外旋轉: 醫生在膝之手為矯正手;在踝之手為固定手。以矯正手將膝部上抬,然後外推,使大轉子‘外張’。再以固定手同時配合,外轉髖部,以大轉子為中心,做反時針旋轉。

2)患側短腿,是該側髂骨前上(AS)移位矯正髂骨 AS 移位

3)矯正患側頸椎的錯位。

3、長腿的矯正(使腿變短):

1)大轉子‘外張’可形成長腿,所以矯正長腿的第一步是先矯正大轉子的‘外張’,病人仰臥時,患側的腳尖向外傾斜。 矯正法:以股骨為槓桿使臀部做由外向內旋轉。 醫師在膝部之手為矯正手;在踝之手為固定手。以矯正手將膝部上抬,然後內推,使大轉轉子‘內收’,再以固定手同時配合,內轉髖部,又將足向外方下拉(足擦床面),將腿由彎曲拉直。

2)患側長腿是該側髂骨後下(PI)移位。矯正髂骨 PI 移位。

3)矯正患側頸椎的錯位。

五、骶椎的矯正手法:

骶椎錯位在基本上是分成甲、乙兩大類的。 甲類是骶椎向後旋轉型,又分左側L 向後旋轉型,和右側 R 向後旋轉型兩種。 乙類是骶椎的上端向後移(Posterior Sacral Base),用 P 字代表這兩大類的痛症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是來自同樣的關節和同樣的神經。因此,我們絕對不能以痛症來判定是哪能一類的錯位?我們只好有 X 光的研判了。

(一)腰底關節的伸展手法:

1、病人伏臥。

2、醫師左手手掌根按壓在病人骶椎的上端,右肘放在左手的食指與中指之間,用醫師上半身體重向下壓,然後向尾部椎,造成向下、向尾的合力,可將腰底關

節(LSJ)伸展。

(二)骶椎左側向後旋轉(P-L)矯正手法:

1、病人面向醫師側趴。左(患)側在上;左腿彎曲。把左腳放在右腿的膝膕部。

2、醫師站在床旁、面向病人。右手為矯正手,左手穩定病人的左肩。

3、醫師右手的豆狀骨放在患者骶椎的上(患)側骶髂關節(SIJ)的中間位置,但必須在骶椎上。儘量靠近在左髂骨而不碰到左髂骨,手指垂直,向下放置。

4、左手按在病人左肩上,逐漸向上和向後施力,產生一種相當的牽引力。

5、右手的前肘、臂,與床幾乎平行,透過豆狀骨向前、向側,突然發力,使患者骶椎左側,向前產生移動。聽到“卡”的一聲,完成矯正,把向後突出的部

分歸位。

注意:右手先向下、向前壓幾下,活動幾下 SIJ 關節。然後再向前推壓到極限。記住,在極限在上快速發力!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驟,可矯正骶椎右側向後旋轉(P-R)的病變。

(三)骶椎左側向後向下旋轉(PI-L)的矯正手法:

1、病人面向醫師側臥,左(患)側在上;左腿彎曲,把左腿放在右腿的膝膕部。

2、醫師站在床旁面向病人,右手為矯正手,左手穩定病人的左肩。

3、醫師右手的豆狀骨放在患者骶椎的上(患)側)骶髂關節(SIJ)的中間位置,但必須在骶椎上。儘量靠近左髂骨而不碰到左髂骨,手指垂直、向下放置。

4、醫師左手按在病人的左肩上,逐漸向上和向後施力,產生一種相當的牽引力。

5、醫師右手的前肘、臂,與床幾乎平行,透過豆狀骨及掌、先作順時針方向的扭轉到極限,使下移錯位向上歸位。然後再向前突然發力,即可聽到“卡”的

一聲,完成矯正。

注意:順時針方向的發力,可使骶椎左側向下的錯位歸位。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驟,可以矯正骶椎向後、向下旋轉(PI-R)的病變。醫師的矯正手為左手,須透過豆狀骨及掌,作反時針的扭轉到極限。

(四)骶椎上端後突 側臥式矯正手法:

1、說明:如果在骶椎的上端向後移位,也就是腰底關節發生移位。矯正時不能只向前矯正向後移位的骶椎,應說整個骨盆為一個單位向前矯正。 骶椎的上

端向後移位,是一個純粹的向後,不必考慮旋轉或歪斜,所以不必分患側或健側。推骶椎上端的力要快,要有力。

2、矯正手法:

1)病人側臥,右側在下。彎曲病人的左(上)腿,把左腿放在下(右)腿的膝膕部。

2)醫師的右手為矯正手;左手為固定手,接觸點(儘量靠近腰底關節的椎間板,也就是 L5 的椎間板。

3)右手的手掌根頂在骶椎的上端,順著 L5 椎間板的方向,向前推到極限。在極限上向前推壓幾下,活動活動腰底關節。然後在極限上用又快又有力的推力,

順著 L5 椎間板的方向,突然發力,即可聞聲,完成矯正。

(五)骶椎上端後突跪式矯正手法:

1、病人臥跪如圖 10-23 所示,將頭部用帶子固定在墊上。

2、醫師站於病人之旁,面向病人。右手的豆狀骨放在骶椎的第一個棘突的上方;左手握著右手的手腕,以加強右手的推力。

3、醫師逐漸用力向下壓到極限,在極限上再向下壓幾次,活動活動腰底關節。

4、順著腰底關節(即 L5)的椎間板的方向,在控制深度的同時,突然向前(下)施壓,即可聞聲,完成矯正。

正骨整脊——骶髂關節的矯正手法介紹-第9部分1

後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