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怎樣理解“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這句話的?

幸福一家人wjy


為什麼說打江山容易而守江山難呢?這首先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因為打江山的創業者具有一種很強危機感,他們在原有基礎從不滿足,而是在不斷挑戰自我,所以在東征西討的軍旅生涯不斷創造輝煌的業績。而守江山的守業者為什麼更難呢?因為此時此刻,心態與早期已經不同,守江山的人已經失去原來打江山的勇氣,只想守住自己手中的一切,懼怕任何變革和改變,所以發展的腳步就會放慢,這樣一頭雄師遲早就會變做了一頭肥豬,從壯志雄心創造歷史到貪婪享受抱殘守缺,這樣最終的結局就是自己把自己送到了屠宰場。


浦又京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見字如意:打下江山容易,治理江山,守護江山苦難。

簡單剖析下:打江山的背景往往農民起義,至於農民爆發起義的原因則是朝政腐敗,民不聊生。這時有人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有了後面的打江山的局面。而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何嘗不是當朝的統治者的疏遠朝政活著暴虐無道呢,這就是說他沒能夠守好江山。

從佛學角度講,打江山和守江山是密不可分,無打江山的易,則無守江山的難,無守江山的難,亦無打江山的易,二者互為因果。

從概率學角度講,打江山大多是一兩代人的事,而守江山則是後面歷代皇帝的事,故而守江山的難度遠大於打江山的難度。也是我們俗稱的富不過三代。

從兵家角度講,打江山的時候,常伴瘟疫、饑荒、旱澇此為天時,朝政腐敗,疏於國事此為地利,民不聊生,起義軍民心所向此為人和。打江山佔了天時地利人和,而守江山正好反之,故而打江山易於守江山。

從成功學角度講,打江山者需要民心所向,必須嚴於律己,不成功變成仁,所以其能力、心性都得以錘鍊。而守江山者,生於富貴,不知居安思危,更要面對權力的諸多誘惑,迷了方向,失了本心,何談能力?故而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難。

總之,既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邁,亦有秦傳二世,便可亡國的悲哀。天下大勢,分分合合,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未有暮色


俗話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個人理解如下。

打江山並不易,所謂易只是相對守江山難而言。打江山時,天時已有,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往無前,齊心協力,在成功路上不瞻前顧後,思想高度統一與一致,成功概率相對高。

守江山難,難在:1.以打江山思維去守江山不一定是對的,比如大秦,打江山時用法家思想,守江山再用法家思想則太過暴政。所以守江山人轉變思維難上加難。2.守江山非一人千秋萬代,需一代一代傳承。所以在選擇繼任者問題就非常難,中國有句古代,富不過三代就充分說明守江山在代代傳承上難度非常大。3.守江山時競爭更大,對手無時無刻想取而代之。內部本身更是挑戰多多,大多數江山皆是從內部被攻破就是明證。

以上為本人認知,歡迎吐槽分享討論[玫瑰][玫瑰][祈禱][祈禱]





瘋傳子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我是這樣理解的:一、打江山易:可以說是大家志同道合的去做一件事情,大家可以同心協力,大家各司其職的朝著目標去,處於上升期,創造期。這樣有共同的目標,反而在一起很容易成功。

二、守江山難:到了守江山這個階段,說明目前是已經取得了事業的初步成就和成功,但是有一點成績很多人就急於想要享受,各種利益交織,慾望多,很容易內部就分崩離析。

階段不同,心態不同,造就這種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局面!


貴可春秋


打江山時容易統一思想和步調,糾結少一些矛盾亦少!而守江山會各懷鬼胎不能形成合力,典型的李自成都成功了,但自己人的放縱,把大好局面葬送!


陽光明貞


打不容易,守更難。人的私慾根深蒂固,貪圖亨受是每個人的慾望,誰能無私?無權利的慾望?


用戶6033793906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原話應該是“創業易,守成難”出自《資治通鑑·唐紀》,唐太宗和房玄齡,魏徵的一段對話。

打江山易,需要的環境,條件容易滿足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就歷朝歷代的經驗來看,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打江山易,是因為需要滿足的條件少,就比如秦末的農民起義,外部環境是秦朝暴政,大興土木,全國徵調了兩百萬人服勞役。丁男被甲,丁女轉輸,全國總共就兩千萬人口,生產幾乎就全面癱瘓了,百姓沒飯吃,生存成問題能不起來造反嗎?

秦始皇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就能阻止百姓起兵嗎?百姓們砍斷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一樣可以造反,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他們並不需要去思考起義成功後怎麼辦,只要能推翻暴政的朝廷就可以了,所以古代農民起義早期,很容易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成本是非常低的。

而民間爆發農民起義,也可以看到朝廷本身是出現了一些問題的,或者是秦朝這樣的暴政,或是像明朝時期政治腐敗,秦朝的主力軍隊都在邊關守著,明朝軍隊荒於訓練,只要起義最初取得成功,起義就容易愈演愈烈,最後推翻腐朽王朝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秦末農民起義

所以打江山易主要是因為容易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在起義中有一個合適的口號也會吸引更多人追隨,比如推翻暴政,推翻腐朽政府,驅逐韃虜,反清復明等等,這些很容易讓人引起共鳴,感同身受,進而紛紛響應起義,群體運動容易讓人失去理智,即便本身利益沒有被損害也有可能去參與,進而導致一個政權的崩潰。

守江山難,不是單靠一腔熱血就能完成

守江山難更好理解,打江山的時候只要考慮怎麼擊敗統治者就行了,但是打下了江山,就得考慮怎麼讓政權穩定,怎麼讓統治長久持續下去。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掃蕩了其他的軍閥,這之後就要開始考慮讓國家穩定,統治穩固了,這就需要先穩住自己的位置,功高震主的大臣該清理就得清理了,這還掌握好度,元朝殘餘勢力並沒有被徹底清除,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還得保證邊疆穩定,國家基本穩定了,就得考慮培養接班人。

朱元璋

經歷了戰亂,國家百廢待興,還得開科取士,要恢復生產,不然百姓在新王朝無法生存,早晚又有人要起義了。國庫沒錢了,打仗要錢,建設要錢,又得推行經濟政策,推行過程中,還不能讓大多數百姓的利益受到損害,要適當的給予社會福利,最關鍵的是這是一個持續不斷,沒有盡頭的過程,遇到賢明的君王還好,如果遇到昏君,暴君國家又懸了,守江山非常考驗統治者的綜合能力。

再比如清朝,至今都還不停的被黑,按當時的眼光來看,滿清是入侵者,所以入關之後,為了讓統治長久持續下去,統治者一邊鎮壓叛亂,一邊強調安撫漢人,順治皇帝親自去祭祀孔子,試圖將滿清塑造成為大明平定李自成叛亂的形象,表彰為大明殉國的大臣,為崇禎皇帝樹碑,加封,稱讚崇禎皇帝勵精圖治,開始嘗試使用漢官,而在民生政策,鞏固邊疆統治上,清朝統治者和其他朝代要操心的問題是一樣的。

順治皇帝

所以“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是很有道理的,打江山只要環境合適,自身也具備一定的實力,實行過程中運氣好一些,要成功並不困難,但是要守江山,這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推行政策就會涉及到軍事,經濟,外交等眾多的領域,而即便一些很小的細節不注意,可能都會引發一場危機,因此,守江山不是靠一腔熱血就足夠的,更多考驗的還是領導者的綜合能力。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俗話說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是打江山的時候,互相之間好比兄弟,九死一生患難與共。等到可以坐江山同富貴了,卻各懷鬼胎,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其實很多人會認為,打江山多難啊!何來打江山易?其實,這句話裡把打江山說成易,是用來強調守江山的重要性。意在提醒人們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貧苦的放牛娃到皇帝,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打天下的時候,一大批文臣武將圍在他身邊,大家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最後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可是,明朝建立後,這批人覺得自己都是躺在功勞薄上的開國功臣,個個居功自傲。

朱元璋也在勝利後,大肆屠殺那些曾跟他出生入死的大臣,排除異己,他要讓他老朱家的皇位永遠流傳,他要把這些知道他底細的,同甘共苦的將士和文臣統統殺掉。



到了他子孫子朱允炆繼位後,偏信讒言,急於削藩,逼得燕王朱棣造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卻輸在孫子手上。

在今天,“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我感覺更像是一句勸諫之言。

北京老字號“樂仁堂”,山西晉商的曹家大院,都是後代出現敗家子,百年基業毀於敗家子之手,令人唏噓。



還有近代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繼承了袁大頭的鉅額財產,但他喜歡風花雪月,妻妾成群,整日裡揮霍無度,花錢如流水。最後落得個飢寒交迫,據說他的葬禮都是妓女們為他湊的錢。

“創業容易守業難”是無數人實踐之後得出來的結論。特別是年輕人應該好好遵守。


那些舊時光


這句話意味著奪權容易執權難的意思。為什麼要奪權?因為原來的權力不是為老百性服務,反而剝削老百姓,這就得罪了老百姓,於是在社會上形就成了一股革命造反勢力,併產生了代表人物,代表著老百姓根本利益推翻了舊政權。因為這個新政權產生於舊的社會制度,所以身上還留下舊制度中的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的痕跡,要想消除這些經濟思想方靣的障礙,必須用新的經濟制度和新的政治制度,以及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構才行。這是一個歷史鬥爭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弄不巧,會蹈至全面復辟。歷代封建王朝,都是這個光景。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僅僅換了不同的剝削階級而已,其實佔有資本的剝削更公開、更醜漏、更卑鄙和更殘酷了。所謂守江山難,關鍵是守著老百姓的江山難!


魯卡爾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 · 唐紀》,打天下,和建設天下一樣,甚至更難,充分說明守業比較當初的創業更不容易。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可謂是從貧民到皇帝,完成了偉大的逆轉。開國之前,一大批文臣武將圍在他身邊,那時都是有個共同的目標的,就是推翻元朝的統治。

明朝建立,這批人都是躺在功勞薄上的開國功臣,他們以為自己是對國家有功勞的人,所以身上肯定有傲氣,霸氣。

他們當中,有些人比朱元璋的能力一點也不次,到了分勝利果實的時候了,人性的弱點中的自私自利會越來越嚴重,都覺得自己應該多佔些,不吃虧才最好,人們之間的關係更不好協調。

朱元璋也在勝利後,大肆屠殺大臣,是排除異己的自私在作怪,他要讓他老朱家的皇位永遠流傳,他要把這些知道他底細的,同甘共苦的將士和文臣統統殺掉。

可他的子孫,除了幾個稍微有點作為的,其餘的都不值得一提,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卻輸在子孫手上。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這句道出了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