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老奶奶、泰山神以及蒿里山,構成泰安三維空間 ​


泰安,因泰山而聞名於世,這可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自古以來這裡就國泰民安,沒有什麼大的自然災害和戰爭。可能真是泰山上的神仙保佑吧。

泰山老奶奶、泰山神以及蒿里山,構成泰安三維空間  ​

(本文所有圖片除個人手機拍攝外,據來源於網絡)

“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秦漢之前,古人認為泰山為“峻極之地”,是人與天與地相通的神地所在。

泰安山雄跨天、人、鬼三界,玉皇頂,碧霞祠,天街,南天門,中天門,一天門,大藏嶺,紅門,奈河,黑龍潭,傲來山,岱廟,蒿里山……是不是從天上到人間到地府的“三維空間”呢?

天界指泰山——中天門、南天門直達玉皇頂;人界指泰安城;鬼界是蒿里山,除了“魂歸蒿里”的傳說,以前這裡還有鬼城,蒿里山下還有一條中國最最最著名的河——奈河!

據說,在古代“蒿里”是送葬的歌曲,“奈何”是古人哭喪時喊叫的詞語

。泰山主要的神仙有兩個,一個是泰山神,一個是泰山奶奶。

先說泰山神,也就是東嶽大帝,是中國的重要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因為泰山位在東方,是太陽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並由此延伸出幾項具體職能:新舊相代,固國安民;延年益壽,長命成仙;福祿官職,貴賤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統。

泰山老奶奶、泰山神以及蒿里山,構成泰安三維空間  ​


晉代張華《博物志》說:“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之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長短。”道教認為,泰山神“主管人間貴賤尊卑之數,生死修短之權”,“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生主死,百鬼之主帥也”。

岱廟,是泰山神的廟,是全國各地東嶽廟的祖廟。是供奉泰山神.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全國各地基本都有東嶽廟,可見影響之廣。現在岱廟天貺殿內供奉泰山神。古代的皇帝來泰山封禪,也都是先在岱廟燒香禮拜泰山神的。所以來泰山可以先去岱廟,燒香要注意,“心誠則靈”,不要聽人忽悠買高香大香,以免有上當的感覺。道教也好佛教也罷,三柱清香就是最大的誠意就好。

再說泰山奶奶,也就是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教裡面有一段經文,其中志心皈命禮專門說碧霞元君,寶誥雲:“至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嶽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相。應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恩周億劫。位正天仙之號,冊顯碧霞之封。掌嶽府之神兵,管人間之善惡。尋聲赴感,擁國安民。大聖大慈,願至仁至孝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普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

泰山老奶奶、泰山神以及蒿里山,構成泰安三維空間  ​


泰山老奶奶、泰山神以及蒿里山,構成泰安三維空間  ​


人們對泰山老奶奶的信仰非常虔誠,老奶奶也是有求必應,禱之即應,求子的尤其靈驗。所以信的人從泰山擴展到全國各地,香火非常旺盛。

再說蒿里山,古代就說“泰山治鬼”,泰山神掌管天下生殺大權,“魂歸蒿里”,蒿里山就是閻羅殿所在。蒿里山“聚斂魂魄無賢愚”,不管平頭百姓還是達官貴人,死後魂魄全都到這裡報到。蒿里山,又名高裡山,海拔僅僅198米,就在泰山站(不是泰安站)東南不遠。

蒿里山作陰間冥府,曾鼎盛一時,廟壇建築很多——森羅殿、趙相公廟、唐景雲臺(唐禪壇)、宋社首壇、文峰塔、對岱亭、歸仙洞等等。後來蒿里山山林祠廟盡毀於戰火。可以說,如果蒿里山的老建築還在,絕對沒有現在的酆都鬼城啥事。

在蒿里山的東邊,有一條小河,就叫奈河,把泰安城一分為二。在這條河的一個支流上有一座橋,就叫奈河橋。古代人認為。一旦經過此處的奈何橋,進到那個區,就屬於陰間了。過去皇帝祭地的時候,要在蒿里山祭的,祭地在下面祭。祭天是上山祭。

陰曹地府——蒿里山,地獄界河——奈河,再加上泰山入口處的豐都廟,構成山的冥府地獄系統。作為判定鬼魂歸宿機構,在蒿里山建有閻王殿、森羅殿、豐都廟、鬼門關,陰陽界,天子殿,地獄,元常殿等殿宇,設有三曹六案七十五司,這種冥府編制始創於元代。今人仔細分類歸納發現,冥府裡的機構設置比當朝官府機構設置還要齊全。人間官府有的機構裡面都有,人間官府沒有的機構裡面也有。比如冥府系十王殿分別設具有減福、增壽、還魂、勸孝、惡報等功能的部門。十王各殿接收的鬼魂,按其生前不同表現,或加量處罰,或施以酷刑,或儘快投生,增享壽命。

清代文學家西周生曾描述:

蒿里離泰安州有六七里遠,山不甚高,也是個大廟,兩廓塑的是十殿閻君,那十八層地獄的苦楚無所不有,傳說普天下人,凡是死的人,沒有不到那裡……看廟的道士又巧於起發人財,置於籤簡,簽上寫了某司某閻王位下的字樣。燒香的人預先討了籤號到那裡,看得那司是個好所在,沒有什麼受罪苦惱,那兒孫便就歡喜,若是什麼上刀山、下苦海、礁鑄、磨研,當真就像亡過的人在那裡受苦一般。

先秦春秋、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宋明清、直到民國前期,蒿里山依然香火甚盛,遊人如雲,每年春祠前搭臺演戲,百貨雜陳,勝似鬧市。

可惜啊,後來張宗昌佔據蒿里山挖戰壕,設炮兵陣地,毀山林、文峰塔。1938年,日本軍侵佔泰安,在蒿里山設瞭望所、碉堡,山林盡毀。至1947年,華野戰地記者描述:“蒿里山原為泰安城外的名勝之一,現在山上的蒼松翠柏已被蔣軍砍伐一空,山頂的廟宇建築,亦成一片焦土。蒿里山成為主戰場,山林全毀於戰火。”上世紀五十年代,社首山毀,連神祠基址亦蕩然無存。

傳統文化的滅失,真是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