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年化7.2%,這些理財實際上都“保本”!

經常有投資者討論“保本保息”的問題,不管利息多少,不想虧本金,是不是隻能存銀行了?


其實如果把問題擴展為:“從來有過本金虧損”的傳統投資品類(新興的往往沒經過實踐考驗),就會一下子開闊不少。本篇分三部分:


1、“絕對保本保息”

2、“準保本”:未出現過本金虧損

3、“不保本,但本金損失風險低”


絕對保本保息


1、50萬以內任何商業銀行的存款


在我國存款實行保障制度,在銀行出現危機時,存款保險實行限額50萬元的賠償。


強調“任何”,是現在很多地方小銀行為了拉存款,到很多互聯網平臺上提供電子開戶服務。利息高的甚至能到5年期4.9%,有的還能隨用隨取。這種產品只要性質是存款,50萬以內保本保息。


有消息稱,貴州某些村鎮銀行五年期利率能到7.2%。如下圖:


最高年化7.2%,這些理財實際上都“保本”!


不過,前段時間除了規定,之前有“利息前置”的創新型存款業務被叫停了,提前支取本金不影響之前利息等操作不再允許。


2、銀行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


結構性存款由原來的“保本理財”脫胎而來,由基礎存款和金融衍生品兩部分組成,基礎存款部分以保本為目標,衍生品投資部分則以博取高收益為目標,收益浮動,門檻較低,封閉運作,期間不能提前取本金。


此外,還有大額存單,大額存單,其實就是銀行發行的一種大額存款憑證。跟普通存款相比,門檻高,多20萬起。跟結構性存款相比,大額存單屬於固定收益,根據最新報道,多家銀行較央行基準利率上浮超過55%,五年期利率能達到年化5.037%。


3、國債


國債嚴格意義上沒有規定保本,但是大家都懂得,國債不保本,別的也指望不上了。國債收益多少?根據天風證券預測,預計10年期國債利率在2.6%-2.9%之間運行。


4、國債逆回購


所謂國債逆回購,可以理解為一種短期貸款。個人通過國債回購市場把自己的資金借給金融機構,獲得固定的利息收益。這個“短期”真的很短,最短1天,最長半年。收益也是隨行就市,以7天逆回購GC007為例,已經由年初的2.5-3%到最近一週已經降至1%上下。


準保本


所謂的“準保本”,不是真的保本,是指合同中不承諾保本,但實際上還未出現過本金虧損的情況。


1、貨幣基金(包括各大互聯網平臺的XX寶)


如果你只買1天,那實際上這個是有虧損案例的。第一隻虧損的貨幣基金出現在2005年4月27日,當日鵬華貨幣A的每萬份收益為-0.2804元;但是目前還沒有連續兩天出現虧損的貨幣基金。考慮體量,這個其實可以忽略不計。收益如下圖(年化2.5%左右):


最高年化7.2%,這些理財實際上都“保本”!


2、券商固定收益憑證


券商的收益憑證有點像券商版的“結構性理財”,是由證券公司發行,以私募方式向合格投資者發售的投資工具,約定本金和收益的償付與特定標的相關聯的有價證券。


收益憑證分固定類和浮動類,固定類基本可以宣稱“券商不破產,我們就剛兌”;浮動類與特定資產表現掛鉤,有虧損本金可能。


目前,券商固定收益憑證年化收益4.5-6.5%區間。


3、針對個人的的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雖然在這兩年也在喊“破剛兌”,但實際上針對個人的銀行自己做的理財產品還沒有本金損失案例。即使是之前的包商銀行,5000萬以上的機構投資者據說有折損,但針對個人還是保本保息承兌了。


目前非結構性銀行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


不保本,但風險低


能接受一定程度的虧損和浮動收益的話,“低風險理財”的選項也還是有的。這裡不講配置,只講投資品類。


1、債券基金


純債基金在債券上做了配置,一般來說很少發生本金虧損。但既然是基金,就還是跟入場時點有關。最近受疫情影響,多支債券基金收益為負。


2、申購可轉債


可轉債首先是個債券,但同時發行時又規定持有人約定價格將債券轉換成公司的普通股票,是這兩年大熱的投資品種。

由於有債權屬性,申購可轉債本金損失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一旦對應股票強勢,上漲的空間極大,30%是常態。注意這裡是“申購”,缺陷是現在個人能中的額度很小,如果是股東可以優先配售。


3、分級基金A(優先級)


分級基金要說清楚比較複雜,可以把它理解成有安全墊的基金。母基金拆成A類和B類,A類以約定利率把錢借給B類投資股票,相當於B類加了槓桿。


分級基金有很多種玩法,這裡僅討論A類,由於即使母基金虧損,也要用B類支付A類收益,所以A類安全性較高。據證券時報報道,至2019年12月底,分級A類平均約定收益為5%。


4、股票打新


這個不解釋,誰中誰知道。但是也是個體力活,多開幾個賬戶,日復一日堅持,只要中籤基本不會虧損,收益也很可觀,從過往數據看,40%打底,翻倍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