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刀、真枪、真练家,演戏的祁县武秧歌

祁县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戏剧化发展中派生出来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小花。它既不属于梆子戏。也不像秧歌剧,而是祁太秧歌、晋剧和武功拳术有机结合的一个艺术品种。它的主要表演手段是武打。其剧目大都是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武戏,由艺人自编自演,着力歌颂我围古代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一、源流、沿革和分布概况

藏书拾萃|用真刀、真枪、真练家,演戏的祁县武秧歌

清乾隆年间祁县温曲村,有一名叫贺大壮的财主,他在本村占有土地,又在全国几大城市开设商号。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取功名,应考武状元,在河南经商时从少林寺中学会一套舞剑、盘刀等武术,回来后特地购买武器,在他家开设弓剑房,开辟练武场,让他的子孙后代,每日晨练武,晚习文,整日研究武术。为了锻炼武术的临阵应用,他们常常以梁山英雄为楷模,虚拟各种阵势,使用各种兵器练习对打。因而,在练武场上就出现了《水浒传》中某些描写武打的情节、场面,甚至在武打中出现了不同性格的角色。为了渲染激烈紧张的厮杀气氛,便加进了晋剧武打的锣鼓经。后来,还觉得气势不足,就按照古代武士的形象,进行了化装,还雇佣民间艺人,自制武士服装,穿戴起来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戏剧情节。起初,他们并不登台演出,只是在逢年过节时邀请良师益友,到家里观看武功表演,求得指点。以后,为了显示他一家的文成武就,便在逢年过节用闹社火的形式,化装上街串巷进行表演。这个阶段的代表性剧目是《吃瓜》。它的特点是,全剧没有一句唱腔,都是武打加叙述情节性的道白。这是武秧歌的初级阶段。

到了清嘉庆年间由于他们练武套数的进一步发展,情节进一步向戏剧深入,需要大量的演员。光贺家一户人手不足了,从此将本对郭、吕二姓的子孙后代逐渐扩充了进

来,人员壮大,人才增多,这种武打表演便向表达人物性格、感情方面发展,他们采用祁太秧歌的民间曲调,安排了少许唱词,有了故事情节,有了角色行当,又有说,有唱,

于是就搬上了简陋的舞台进行表演。这就脱离了贺家原来练武求功名的宗旨,走上了健身、娱乐的道路。这时由贺大壮的后裔贺庆年担任班主,在村上自行组织了“同乐班”,

开始了有组织的演出活动。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剧目是《翠云楼》。其中有一场叫《大观灯》,能单独上演,一直流传到现在。

武秧歌原来只是贺家谋取功名的一种练武形式,他们规定武术不许外传。这种练武形式发展为别具风格的剧中后,也是温曲村独有,仍沿袭旧规,根本不让去外地演出。因而,这种剧种发展的十分缓慢。

藏书拾萃|用真刀、真枪、真练家,演戏的祁县武秧歌

二、代表性剧目和演员

武秧歌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翠屏山》《武松打店》《吃瓜》《卖艺》《翠云楼》《神州会》《昊天关》《术兰从军》等。

民国初期的代表演员有:昌保川(二黑)、二圪奴(武旦),韩老五(武生),吕俊良(全把式)等。

解放初期至今的名演贝有:范海珍(生、旦、黑),郭王明(丑),郭二福(武生)、段双柱(黑)等。

藏书拾萃|用真刀、真枪、真练家,演戏的祁县武秧歌

三、艺术特点:

武秧歌除了以武打为主外,还有以下儿个特点:

1、表演武打时,实打实,不采用戏曲武打中虚拟的程式套子。只有经过严格武术训练的人,才能登台表演。

2、有的剧目全剧没有一句唱腔,全部是念白。有的剧目有时出现少量的唱腔,也是采用祁太秧歌的曲调稍加改革进行演唱的。

3、武打场面的音乐伴奏,是采用中路梆子的锣鼓经。如:“四股头”,“五锤子”,“七锤子”,“乱家具”等。

4、脸谱近似中路梆子,服装全部“小打扮”,不顶盔披甲。如:《翠云楼》点将一场,跑龙套的头戴娃娃们的虎头帽,身穿武士坎肩,手执旗牌就上了场。其它武将则身着紧身衣,手执各自的兵器上场。

5、武打道具,全部是真刀真枪,不使用戏曲中专制的道具。

(温曲大队老艺人范海珍口述,祁县文化馆高翔、王跃棠搜集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