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淡定来了


朱元璋有个不幸的童年,他家侍奉的地主叫刘德。

朱元璋童年的时候,并不是自由之身,他们家属于是佃农。说白了就是给人家地主家种地的。这种人在当时也是属于最为贫苦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尽管那时候朱元璋很小,但是,他也是要给地主家干活的。

当时,朱元璋家侍奉的地主叫刘德。

刘德这个人很势力,他是看不起底层人民的,所以,朱元璋一家人,对他也是格外的憎恨。

不过,迫于无奈还必须要为他服务,才能生活下去。

关于刘德这个人,朱元璋对他的印象,极其的不好,因为在朱元璋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正是刘德的无情,让朱元璋忌恨了他一辈子。对于朱元璋来说,当时若是杀人不犯法的话,相信朱元璋就会把刘德给杀了。

那么刘德做了什么事,让朱元璋如此的忌恨他?

原来呀元末的时候,中原发生了瘟疫,再加上又赶上了自然灾害。所以,很多人因为饥饿而去世了。

在这些去世的人当中,就有朱元璋的父母。

没办法,那时候朱元璋家真的是太穷了。有点吃的,他的父母也是让给了自己的孩子吃。正是因为长期的饥饿和劳累压垮了他们。

对于少年时期的朱元璋来说,他父母的死亡,就如同他的靠山轰然倒塌了。但是,人死不能复生。朱元璋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

当时,最为紧迫的事情,就是朱元璋必须要把自己死去的父母给安葬了。

可是,天下之大,朱元璋并找不到能够埋葬自己父母的土地。因为他们家里没有地。这时候朱元璋就想到了地主刘德。毕竟父母给刘德打了一辈子的工,到了父母去世了,给刘德要一块地安葬,刘德应该不至于不给吧。

但是,当朱元璋找到刘德之后,他发现刘德不但不给他土地,还把他给赶了出来。朱元璋陷入到了无限的悲痛当中。

当时的他不知道如何做了?

刘继祖的出现,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让朱元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新生。

朱元璋给刘德要土地埋葬自己的父母的事情,没有成功。这时候朱元璋觉得走投无路了,他陷入到了无限的悲痛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出现了。

刘继承告诉朱元璋,我们是邻居,你有什么事应该先来找我呀。你眼下是不是要埋葬自己的父母?我们家别的没有,但是,土地还是有一些的。

这样吧,我给你一块土地,让你先安葬了你的双亲。

朱元璋感到了来自邻居之间的温暖,他谢过刘继祖之后,就把自己的父母,埋葬在了刘继祖给他的半山腰的地盘上。

因为这件事,朱元璋恨死了刘德,但是,对于刘继祖对他的好,他也记下了。他发誓日后若是发达了,他一定要报答刘继祖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地主刘德死里逃生,刘继祖被封为了侯。

不得不感慨,人的命运是无常的,谁能想到昔日的佃户朱五四的儿子朱元璋竟然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当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要荣归故里了。

这时候朱元璋自然就想到了刘继祖,他必须要报当年刘继祖对他的恩情。但是,当他回到老家,他发现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了。

朱元璋悲痛了一会,他还是把刘继祖给封为了侯,他的侯爵让他的儿子来世袭。可见,朱元璋这个人,还是十分的讲情义的。

当刘德听说昔日的下人朱元璋回来了。而且此刻的朱元璋竟然成为了天下的主人。这下把刘德给吓坏了。

他主动的找到朱元璋,然后给朱元璋赔礼道歉磕头,让朱元璋饶他一条狗命。朱元璋尽管对刘德恨的要死,但是,他还是选择原谅了刘德。

毕竟现在的他是皇帝了,不能给小民斤斤计较。所以,他告诉刘德,当时的你做的也没有错,毕竟你预料不到日后我会发达。

对于你的恶性,我就不予计较了。因此,刘德也就死里逃生了。


历史中百科


别看朱元璋嗜杀成性,但是他其实是一个重恩情并且孝顺的人。

朱元璋有一天决定回乡祭祖,去祭拜父亲。在朱元璋来到濠州钟离西乡的时候,大排场吸引了无数当地人前来观看,这样的仪仗和阵势让他们很好奇,也都议论纷纷,有知情的人说,这皇帝就是朱重八,当初在咱们这里住过。

人群中的刘德一听到这个名字,仔细盘问之后,差点吓尿了,转身就要跑。这时正好被朱元璋看到,叫住了他,当着众人的面,朱元璋原谅了他,说他当初的决定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都有难处,刘德一听,感恩戴德的谢恩。

朱元璋前去父亲当年尸体的地方,在那里盖了祠堂。朱元璋都做完了以后,想起了当年给他地下葬的刘继祖,于是问起他来,结果刘继祖早已离世了,朱元璋伤心不已,于是赐给了刘德田地30顷,免除徭役10年。同时下令,世代后世皇帝都要照顾刘继祖的家族,这一照顾就是二百多年,算是朱元璋对他当年的照顾做的报答吧。


我沙漠独行者


布衣天子朱元璋出身贫苦,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继在瘟疫中死去,朱元璋和二哥弄了两张席子来包裹父母和大哥的尸体,但是他是一无所有的贫民呀,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父母和大哥往哪埋葬身呢?

这时候朱元璋兄弟俩想到了给他打工的地主刘德家,因为纵观整个村子里边都是穷人,富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只有刘德能帮自己,哪怕是给自己一块地一块薄地,让他葬身父母也行,于是小哥俩战战兢兢地来到刘德的门前,没想到吃了一个闭门羹,刘德不但不同意,而且还把小哥俩给羞辱了一顿,没有办法他们只能离开,另想其他的办法。



这时候,有一个人听说了朱元璋兄弟俩的遭遇,送给他了一块地来埋葬父母顺便让他们吃了一顿饱饭,这个人不是别人,是地主刘德的堂兄刘继祖,这就等于雪中送炭啊,朱元璋兄弟俩感动的热泪盈眶,真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当时的心情,他用刘继祖给他的这一块地埋葬了父母,事情完毕之后拜别了他,朱元璋为了能吃上饭去了皇觉寺当和尚。


公元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是朱元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的老家安徽凤阳县,朱元璋就想把它弄成副都,让那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一顿饭能吃两个馍,三张大饼的日子,对于有恩于他的地主刘继祖朱元璋更是不敢忘记,因为当年要不是人家赠送了一块宝地,他的父母和大哥连葬身之处都没有啊。

但是,朱元璋当年十几岁,现在40岁,当年的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听说刘继祖已经不在人间了很是感伤,但是他转念一想,刘继祖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有后代呀,把他的恩情给的,转化到他的后代身上也不是挺好的吗?于是,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刘继祖的夫人为侯夫人,刘继祖一家也因此世受明朝皇恩,一直到明朝灭亡。



结束语:朱元璋不仅还了刘继祖的恩,为了彰显皇家气度,他也没有和曾经呵斥他的地主刘德计较,还看在刘继祖的份上,给了刘德丰厚的赏赐。 刘继祖到死也没想到,自己曾经的一个小恩小惠竟然换来了如此丰厚的回报,能够在别人落魄之时雪中送炭的人才是最让人难忘。


佳宁姐姐说历史


朱元璋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同时,他也是有恩必报的。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肯定是想报答昔日的恩人刘继祖的。

朱元璋荣归故里,来到了老家。

当他打听恩人刘继祖的时候,很遗憾的是,刘继祖已经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朱元璋放声大哭了一顿。他找到刘继祖的后人,把去世的刘继祖封为了义惠侯,爵位让他的儿子世袭了。一直到明朝灭亡,享受了两百多年的侯爵待遇!



老许说事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概括,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出身的贫民,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绝对是任何人也意想不到的。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最痛恨贪官,虽然有人说朱元璋好杀戮,但是他杀的都是贪官,不法之徒,只是后来的人为了摸黑老朱,故意把他写的那么残忍。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他是个好皇帝,这一切都源于自己少年时的贫苦生活,他知道农民最苦,贪官可恶。

朱元璋小时候的痛苦回忆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一个贫苦家的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朱元璋是朱五四的第四个孩子,连上叔伯家的孩子,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是不是觉得老朱家的人名字好奇怪,其实不用奇怪,都一样,因为元朝规定,对于没有功名的汉人农民,是不让随便起名字的,都是按出生顺序起名字,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地位低下。

朱重八的童年一直就有一个问题困扰自己,那就是为什么每天都吃不饱呢,为什么地主刘德家不用干活却有肉吃,而自己一家人都干活却吃不上饭。所以朱重八小时候的梦想就和电视剧上演的一样,那就是吃饱饭。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元璋的亲人去世无处安葬

朱元璋的童年虽然过的不好,可是有伙伴一起玩,有家人在一起,还说的过去。但是后来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怎么死的,肯定是吃不饱又没钱治病啊!这时候的朱元璋也没办法,家人死了只能找个地方安葬啊!


可是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和二哥只能去求地主刘德,不管怎么说,父亲也是给他打了一辈子的工,可能刘德会发发善心帮助自己。但是刘德断然拒绝了他,还对其冷言冷语。


正当朱元璋一筹莫展的时候,最后同村的另一位富户刘继祖得知了这件事,很爽快的就答应了朱元璋的要求,将家里的一块地让给朱元璋,让他安葬自己的亲人,并且刘继祖还安慰朱元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刘继祖的态度让朱元璋十分感动,之后不管朱元璋身处何处,他都从未忘记刘继祖的恩情。

知恩图报——朱元璋

后来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时,刘继祖夫妇就因病去世。刘继祖的儿子刘秀生活也处于困难之中,于是就投奔了朱元璋的大军。朱元璋为了报答刘继祖当年的恩情,不让刘秀参加打仗,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卫。因为刘继祖字大秀,朱元璋给刘秀改名刘英。朱元璋对待刘英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朱元璋称帝后,更是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当初刘继祖赠与的地方也成了后来朱明王朝皇陵的一部分,且朱元璋下旨以后每一代的皇帝都要善待刘氏家族。而刘氏家族也成为了凤阳的名门望族,和大明王朝一样荣辱与共。


另外,虽然地主刘德对朱元璋不好,但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却没有和他一般见识,而是赐给刘德了很多土地,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肯定也是显示自己的大度仁义,毕竟当时谁也不知道一个放牛娃能成为皇帝,再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再怎么爱民,也是代表的地主阶级,笼络地主阶级也是有利于自己的江山稳定的,所以朱元璋才会这样不计前嫌,赏赐刘德。

总评:刘继祖当年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却给自己家族带来了三百年的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做人还是多多行善的好,有可能你无意间帮助的少年,说不定多年以后也会帮助你。而朱重八也是好样的,知恩图报,传为佳话。


楚风说历史


以善良为出发点的投资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地主刘继祖就是如此。他因对朱元璋最为落魄之时的善举,而从一个小地主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王朝的侯爷,尽管自己无法享受侯爷的生活,但子孙世袭,使他的家族成为有明一朝延续最久的侯爵世家之一。

朱元璋是一位布衣天子,他出身贫寒,这种贫寒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的穷困,乃至于父母去世都无钱下葬。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后朱元璋改为朱世珍),他与陈氏生下四子两女,朱元璋是排行最小,他的三哥朱重七皆早夭,父亲与二哥体弱多病,靠着零工养家糊口,家里的重担也就落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打小为地主刘德家放牛,换取一些粮食。元至正四年(1344年),元廷的苛捐杂税本就使得人民苦不堪言,加之淮北地区虫旱灾害严重,致使朱元璋家乡濠州饥民饿死的现象普遍发生,随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爆发。

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朱重五便是死于这场天灾人祸。朱元璋与二哥没钱下葬父母,只得求助于雇主刘德,但换来的只是刘德的破口大骂。同村的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出于同情,将自己的耕地播出一块予之安葬,朱元璋虽任买不起棺材,但好歹是给父母一个长眠之所,他与二哥用破衣裹住父母尸体,草草下葬后便各谋生路去了。

“媪为具少仪物,得礼寺僧高彬为师”——《明太祖实录》

就在此时,朱元璋人生中另一个救急于危难的同乡出现了,这就是同村的汪家。汪家婆婆看到朱元璋骨瘦嶙峋的样子,暗生怜悯,于是为他指明了出路,让他出家当和尚,混口饭吃尚能保住性命。与此同时,汪婆婆为朱元璋置办下一身行头,装上干粮,让儿子汪文护送到了皇觉寺,朱元璋至此开启了和尚生涯。

有恩必报

1366年,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势不可挡,当濠州守将李济投降之后,朱元璋算是将自己的家乡夺了回来。此时的朱元璋离家久已,怀着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他决定亲往濠州祭奠。



“乡里亲戚爱厚者,惟足下二人”。——《明太祖实录》

这次回乡,朱元璋除了祭奠父母,最想拜见的就是在危难之际帮助自己的刘继祖和汪婆婆,但此二人早已亡故,这使朱元璋稍显失落,好在是刘继祖之子刘秀、汪婆婆之子汪文尚在,故而此二人受到了朱元璋的报恩,朱元璋赏赐二人田地、金银丰厚,并永久性免除两家赋税徭役,同村乡里长亲也几乎全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朱元璋的恩赐。两年之后朱元璋称帝,他令人回凤阳设立皇陵祀祭署,并“以汪文为署令,刘英(刘秀更名)为署丞,专典祀事”,以此任命使二人“不去其乡而身享安荣之贵”。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万历野获编》

时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再对曾经的救急恩人刘继祖进行追封,封其为义惠侯,其夫人娄氏追封侯夫人,从侯爵封号来看,朱元璋也是为了赞扬刘继祖的大义之举,也说明朱元璋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

综上,朱元璋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刘继祖的善举如及时雨一般,而其中包含更多的是邻里间的恩情,这也是饱经战乱的年代里,最能打动朱元璋内心的地方,故而刘家获得了朱元璋报恩,子孙后代世袭侯爵,成为明朝历时最久的侯爷之一。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万历野获编》


棍哥观史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10年后,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这是作为对此人的回报。公元1378年朱元璋颁布诏书,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他妻子封为“夫人”,而此封赏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至正年间,蒙古人在中原大地的统治已经矛盾百出,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的暴露出来,然而面对这些问题元朝统治者没有办法解决,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哀鸿遍野,生无庇护之所,死与葬身之地,而朱元璋也遭遇了如此!

公元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而在古代,每逢旱灾就会有蝗灾,蝗灾过后往往还伴随着瘟疫,这些灾难加在一起给朱家最为致命的打击,15天左右的时间,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以及他的老婆、大哥相继过世。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明史·太祖本纪》


朱世珍是朱元璋父亲,按理说父亲过世做儿子的朱元璋应该及早把父亲入土为安,但是,他不能,他家没有钱,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更别说有自己家的土地,亲人死了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朱元璋去找了地主刘德,刘德是个抠门的地主,别看他有钱有地,可一点善心都没有,朱元璋不仅没有讨到土地,还被臭骂了一顿!刘德自私自利,剥削农民,真是古代地主的缩影!

最后,同乡刘继组看不下去,给了他一块土地,于是,他和二哥找了几件破衣服,用草席裹了父母草草的安葬。

刘继祖仅仅只是朱元璋的同乡,一点的亲戚关系都没有,他也不知道日后朱元璋会当皇帝,刘继祖的举动是出于同情与善心!


随后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1356年攻占南京,12后攻占元大都,结束蒙古族在中原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帝国。

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论功行赏,而这些封赏的人中就有刘继祖!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一

公元1378年,朱元璋下诏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他的妻子也被封为夫人,在古代礼仪制度严格,在明代并不是所有人的老婆都可以称为“夫人”,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刘继祖被封后,他的后人因此也富贵万世,蒙荫子孙,直到明朝灭亡。而我们也能从从这些封赏中看出见朱元璋对他们家的恩情。

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又是从农民当中走出来的皇帝,无论他对刘继祖的封赏,还是对地主刘德的宽宏大量,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根本,没有忘记家家乡的人,这一点难得可贵!


南山居史


你种下的恩结的果可能不是你,但必定是你的亲人,刘继祖是朱元璋一生中最为贵重的贵人,他在朱元璋身上种下的恩,惠及到了自己子孙身上。

朱元璋小时候,家中无地无产,一家都是给地主刘德打工的,而朱文章就是一个放牛小孩。这种人在当时也是属于最为贫困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即使他们一家穿不暖吃不饱,但也过得自在。但灾难却还降临了在他们身上,有一年天灾本就收粒无颗的时候,又封蒙古人加税,家中聚会的粮食被抢走。生活本就困苦的他们,现在更是雪上加霜,天灾人祸汇集到了朱元璋一家,将朱元璋的父母逼到了绝境,最后吊死在房梁之上。

刘德无德



刘德就是个有权无德的人,他看不起最底层的人们,对于像朱元璋一家这样的人来说,刘德更是看不起,但也是为自家打工,所以对他们一家没理会过。

父母的死,对于少年时期的朱元璋来说,就如同天塌了一样。但人死不能复生,朱元璋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我眼前的眉头之急就是安葬自己的父母。可是朱元璋根本没有这个钱给父母安葬,所以他就去找地主刘德想让其为自己的父母安葬,因为只有地主家才有地给这个自己的父母安葬。但谁知道,自己的父母给刘德打了一辈子的工,而到临终的时候,却连安葬了一块土地都没有,刘德拒绝为朱元璋父母安葬并把他赶了出去。

恩人刘继祖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这时如果哥哥刘继祖就出现了在朱元璋眼前眼前。刘继祖跟朱元璋说,我们家可能缺东缺西,但绝不缺土地。你父母给我们打了一辈子的工,安葬他们也是应该的。

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块土地,让他安葬他的双亲,朱元璋在刘继祖身上感觉到了一丝温暖。安葬双亲之后,他发誓日后若是发达定要报答刘继祖的恩德。他离开了地主家,迫于生活的无奈他出家当了和尚。

朱元璋成帝回归



命运无常,谁知当时的一个童工将成为了万人之上的开国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想起来要好好报答刘继祖这个人,他荣归故里准备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但命运是反复无常的。他回到故乡之后,却听闻刘继祖已去世多年,朱元璋悲痛的一个会儿,后追封刘继祖为候,让其子孙来世袭他的侯爵。

刘德听闻朱元璋归来后,连滚带爬的爬到了朱元璋面前赔礼磕头道歉,朱元璋本对他恨之入骨,但他也是刘继祖的亲人。朱元璋并没有惩罚刘德,并且还免了他10年的税。


客者


在我们中国历史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从平民百姓到权力无上的帝位,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改变了中国世袭的皇位的制度,这个皇帝就是朱元璋。在朱元璋的身上有着许多的传奇的故事。朱元璋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之中,他靠着为地主家放牛而谋生,朱元璋成人之后正逢上闹饥荒,所以迫于无奈的他又只能去乞讨,最后朱元璋还甚至是当过和尚。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无比的坎坷,在朱元璋家乡闹饥荒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大哥便不幸离世,朱元璋虽然非常的贫穷,但是他也不会让自己的至亲暴露在荒郊野外之中,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最现实的问题便是买不起棺材和墓地来安葬自己的亲人。

就在朱元璋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恩人出现了,他的地主邻居给了朱元璋一块地用来埋葬自己的父母。于是朱元璋感恩戴德的和自己的二哥用几件简单的衣服将自己的亲人包裹起来,安葬。后来为了躲避瘟疫,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二嫂便分开逃难。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能跟随军队,成为一代皇帝。如果朱元璋只是就在老家,那注定这辈子是碌碌无为的。



有一句古语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在你困难的时候竭尽全力的帮助你,你成功了也不能忘记别人,所以朱元璋也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刘继祖被封为义惠侯,刘家世世代代自明朝的开始到明朝的结束都享尽荣华富贵,可以说朱元璋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当然朱元璋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坐上皇帝的宝座,这一路上得到了太多的人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别人的帮助,就没有朱元璋后来的成功,所以他理应感谢和回报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当然不仅仅是朱元璋应当如此,我们也应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人皆可为舜禹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饮一啄自有天数,恐怕刘继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当初出于好心的一点点付出,给自己的子孙带来了数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朱元璋小时候是个命苦的孩子,家无恒产,一家人父母给地主刘德种地,小的就给地主放牛。

元朝无道,在民间横征暴敛,像老朱家这样的几乎都是活不下去了。有一年天灾,本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蒙古人又来加税,家中仅有的口粮就被抢走了。

天灾加上人祸,将朱元璋的父母逼到了绝境。当朱元璋放牛回家的时候,发现父母竟然已经吊死在房梁之上,他成了孤儿!

朱元璋父母留给他的只有十三颗粮食和一件算不上房子的茅草屋。在埋葬父母的时候,朱元璋烦了难。

棺材就不要想了,有一床烂席子就不错了。关键是乡间的土地都是大地主刘德家的,像朱家这样的根本就是无立锥之地,他想不到能把父母埋在哪里。

于是朱元璋去求刘德赏一块地来安葬他的父母,但地主刘德哪里愿意,毫不留情的拒绝了他。

就在朱元璋绝望的时候,刘德的族兄刘继祖从这经过。在听了朱元璋的遭遇后,动了恻隐之心,给了朱元璋一块地让他安葬了父母。

朱元璋在安葬父母后为了生存便出去当了和尚,再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是皇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向残暴的朱元璋居然没有找刘德的麻烦,反而以德报怨,赏赐给了刘德30顷地,还免税10年。

至于给了朱元璋一块地的刘继祖,运气就更好了。虽然这时候他已经死了,但朱元璋还是直接送给他一个义惠候,惠及子孙,与大明同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