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逝世31周年

今天是诗人海子(1964.03.24—1989.03.26)逝世31周年了。

一直觉得他是个年轻人,其实他要是活到现在已经成为58岁的油腻大爷了。

大多数人其实不懂得海子的诗歌,更不了解海子为什么要放弃生命,了解一点的,可能只会念那几句:面对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留给人的可能是更多浪漫的美好,用自己的痛苦和不堪。不过,围观者并不关心,也不想去关心。我们向来有吸食逝者的传统,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死了更值钱,我们全然不关心他们的痛。

有意思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算不上海子的代表作,但是是流行文化里的代表作。流行文化语境下的海子,和诗人海子,好像是又不是一个人。这三十年来,海子的面孔日渐模糊。

海子的诗。

海子的诗最好的应该是《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日记》。

海子在八十年代初,好多诗歌都是自己油印出版的,后来陆续有媒体刊登,最早的正式媒体应该是内蒙古的《这一代》杂志。到了86年,他还在自费油印诗集。

虽然苦,但那是个诗歌很单纯的黄金时代。87年大型刊物《十月》已经开始登他的诗歌了。

我觉得海子虽然承接,朦胧诗,但是最像的诗人可能是美国的华莱士.史蒂文斯。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给生活带来神性。无论是海子的麦地、海子,还是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坛子等。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海子出来的时候,朦胧诗那批人,北岛舒婷等,创造的高峰正好刚过去一段,整个八十年代中后期,这种先锋的,带有理想主义的诗歌很少了。海子虽然也像北岛一样,准备阐述宏大的主题,但是更在意神性。

海子的诗歌后来在流行文化里散开,不好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关联性肯定有,比如海子的行为特别符合后来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模式,比如他去西藏神游 啊,畅想大海边与世无争的生活啊,西藏,孤身旅行。远方,这都是后来中产阶级青年的标配吧。许巍也是这样。中产这个标签我可能表达不准确。大概的那么一群人吧,庞大的一个群体。

海子自杀以后,实际上是有个“造神”现象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可是在诗歌史上,我觉得,他可能跟北岛还有距离。当然他如果活着可能也会进步甚至是超越前辈。可是他所有的诗歌,我在看了北岛后来的诗歌以及对诗歌的体会,我认为还是有差距的。北岛的《黑色地图》等,超越了《回答》等早期作品。

不管怎么说,海子之后,无论诗歌还是诗人,都大不一样了。

生活进入了商品社会,诗歌什么的,如果没有跟流行文化挂上钩,就很难在社会层面上引起注意了。


海子逝世31周年

海子随手写的三行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