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教育

【家國天下·教育】

沒有開學的日子裡,學校和家長想方設法給孩子補課,生怕孩子在學習上掉隊。實際上,教育遠不止於專業知識。那些人生中缺掉的功課,是我們更大的漏洞。

01 懼怕失敗

美國心理學會公佈的《大學校園危機(Crisis on Campus)》調查報告曾指出,有將近一半的大學生感到生活沒有希望;將近1/3的學生承認,在過去的一年中,由於情緒過度低落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這種現象不是美國獨有。可以說,越是強調競爭激烈、看重精英教育的國家,越會有這樣的年輕人。人們從小就被告知“不許失敗”,所以拼命地發展自己的學業和事業,甚至以心理和情感的健康作為代價。所以,取得一點成績就會目空一切,遇見一次失敗就會一蹶不振。極端的情緒加劇了壓力,可礙於“優秀”的標籤,誰都不敢暴露自己的脆弱並尋求醫治,因為在成功教育下,暴露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

由於懼怕失敗,我們不敢嘗試,這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更大的損失。愛迪生髮明電燈經歷了8000多次失敗,換做今天的精英,在不到1000次的時候恐怕就要崩潰;居里夫人和丈夫從懷疑鐳的存在到成功提取用了14年,若是現在的學霸,兩三年內就會因為沒有成就而放棄。當成功的定義被轄制在名次之間,我們就失去了鑽研與創新的機會。

缺失的教育

02 追求功利

在功利氛圍的影響下,學習的目的也越來越功利。很少有人是為了瞭解自己、探索世界、尋找人生價值,更多的是為了一份高薪體面的工作。所以,越是優秀的人越會隨波逐流,擠進大家都想進的圈子裡,然後拼命成為佼佼者。他們並未察覺自己的人生其實是被外界支配,卻因為深刻地體會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愈發迷茫。

在交往中,功利也成為了主導因素。努力結交光鮮體面或者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的人,卻不願意花時間建立親密關係。有時候我們忽略了家人朋友,不是因為真的“太忙”,而是因為把時間都奉獻給了自己“崇拜”的人。這樣的關係既不真實也不緊密,得意的時候隨時面臨著算計與利用;一旦失勢,就會在眾人離棄中嚐盡孤獨與淒涼。

將功利作為目標的人無法面對外來的打擊。一旦遇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容易崩潰絕望:輕者可能會導致心理與精神的失常,重者甚至會危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缺失的教育

03 不願承擔

現代教育給孩子樹立起一個觀念:“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事情不用操心。”在這樣的觀念中,孩子追求出色的成績,然後接受表揚與獎勵,不會體諒家人的不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沒有洗衣做飯等基本的生活能力,更不要提照顧父母。體會不到生活疾苦的人少有同情心與同理心:外賣人員有延遲就會暴怒,心情不好就會對著服務生大喊大叫。

帶著極端的自我走入婚姻中的人,自然會造成大量的衝突與傷害。雙方都延續了原生家庭中的生活模式,認為自己只需要事業有成,對方有義務把自己“寵上天”。兩個人不僅不願意為對方付出,還會互相推卸照顧孩子、打理家務的責任。

越來越多的人成了投機者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管是工作還是參與社會事務,都成了一種“交換”:我付出精力,你給我金錢與榮譽。人一旦覺得周圍的世界有義務因為我的“優秀”而使我得到滿足,就不會感恩,不會思考自己要為別人做些什麼。

缺失的教育

04 教育的改變,從教育者開始

30年前,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出人頭地”“有好生活”;30年後,它被華麗地包裝成了“培養精英”,而“精英”的概念,依然是“高收入”“高階層”。這讓我們看到,若教育的目標不改變,教育者自己不改變,那一切的措施都是換湯不換藥,因為教育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而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只把“教育者”限制成老師與學校,家長、領導者、有經驗的人等都應該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在教育方面,沒有“專家”,每個人都應該謙卑下來,認真學習。

教育要重視的,是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提到過導師卡爾·克洛勃的一段話:“教授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對根深蒂固的觀念進行反思,學會質疑那些看上去已成定論的東西,並不斷提出自己新的觀點,即便這些觀點很多都是錯誤的也沒關係,因為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持續的思考與追求,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真理;不斷的質疑和失敗讓人在自我否定中獲得智慧與面對人生的能力。

缺失的教育

05 接受教育是一生的過程

現在的“教育”只和孩子掛鉤,忽略了成年人的學習與改變。這是非常錯誤的。青壯年是時代的脊樑,如果這群人一直懼怕失敗、追求功利、不願承擔,那麼各行各業就會鮮有創新,家庭的矛盾越來越多,社會道德更會急速下滑。父母對子女有著極大的影響。如果老一輩的人依然願意學習,這種活力與謙卑本身就會對青年人產生衝擊。在轉變中,老人的經歷讓他們對真理有更深刻的體會,這也可以對子女形成引導。

我們應該重視思考、閱讀與思想交流。真理與智慧永遠都不會過時,而且會超越領域的限制,幫助人在不同的情況下看到事情的本質,做出正確的、長遠的選擇。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心靈與思想時,時代才會有不一樣的特徵。春秋戰國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寶貴經典,不是由於某一個人的能力,而是因為“百家”爭鳴。

或許你會認為,這樣的軟實力對職業發展沒什麼用。事實絕非如此。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僱主認為:大學專業是次要考慮》的調查報告,有318家公司參與了此次調查,其中,93%的僱主認為:“批判性思維、思想交流、問題解決能力比專業背景更重要。” 一家澳大利亞諮詢公司創始人託尼·格斯比·史密斯曾經說:“學習莎士比亞詩歌或塞尚繪畫的學生有更強大的思維,往往更容易以新穎的角度解決一些傳統方法無法處理的問題。”《世界是平的》一書也曾提到:“未來的主流是能夠建立新行業、創造新工作的人群,而不是服務於現有行業的人。”這不僅可以證實軟實力對個人的作用,也說明了心靈與思想對時代的價值。

不管你仍在休假還是已經復工,補習這些缺掉的功課永遠都不會太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