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像一顆“大毒草”的電影

1995年,《廊橋遺夢》一上映就引起轟動,在美國引發了離婚狂潮。據說引進內地後,同年國人的離婚率也上升了好幾個點。所以,這幾乎是一部被社會學家認為是“大毒草”的電影。

通俗地看,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箇中年婦女婚內出軌的故事。但是影片的核心並不是要讚揚和推崇婚外戀情。恰恰相反,故事從一對兄妹整理母親的遺物開始,他們發現了母親在中年時期的一段被塵封的愛情。彼時兄妹倆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正是被母親的感情故事和對家庭的責任心所感動,他們才開始珍視目前的家庭,放棄了草率離婚的打算。

法國作家羅蘭•巴特提出:“作品誕生,作者已死”。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人在電影中讀懂了責任、家庭、堅守;有的人則理解了自由、愛情與追尋。影片究竟傳達了什麼信息,使得兄妹倆開始認真經營家庭,同時又導致了國民離婚率的提升?

讓我們來到美國愛荷州的廊橋邊,從存在主義視角,重溫這段動人的夢境。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1孤影照驚鴻

弗朗西斯卡是個家庭主婦,她在意大利出生,嫁到美國差不多20多年了。她的生活圈子小得可憐,一天到晚圍著丈夫和兩個已經成年的孩子轉。那天,丈夫帶著兩個孩子去外地看比賽,留下弗朗西斯卡單獨在家。

弗朗西斯卡已經45歲了,她不再擁有緊繃的肌膚,青春的活力,她將幾乎全部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家庭。白天,她有許多屬於主婦的瑣事要做,她把自己主婦的身份經營得近乎完美,但是在她的內心,卻沒有一刻停止過對少女時代夢想的追逐。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底的渴望愈加強烈。馮唐曾經在一檔夜談節目中一語道破中年危機的實質

什麼隨時被清退的不安全感、拖家帶口的疲憊不堪都不過是一種表象,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是三個字:確定感。

人到中年,你已經知道你多少斤兩,哪些事你能幹,哪些你一輩子不能幹,這種時候,你還有什麼興奮點?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平時忙於農場事務,從不關注妻子的內心世界。夫妻倆看似溫馨,其實缺乏深度交流。未來的生活對於弗朗西斯卡而言,充滿了確定性。她清楚的知道,不出意外,和理查德的婚姻將繼續一成不變死氣沉沉地走下去,不可能有任何激情與驚喜。他確定是個好人,確定是個好父親,但是他是個好丈夫嗎?

她在等待一個窗口,讓屬於夜晚寂寞的她,得以遇見白晝的豔陽。

彷彿是命中註定,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記者羅伯特為了拍一張廊橋的照片,來到了這個小鎮。他52歲,九年前,因為長期出差拍攝,結婚五年的妻子離開了他。羅伯特依然保持著一身健美的肌肉,但歲月不饒人,多年孤獨的旅拍生涯,讓他開始感到寂寞,他的內心,也在尋覓一個可以停靠的港灣。

如果這世界真的有完美適配的話,不再年輕的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好像就是為了彼此的存在而存在。羅伯特放蕩不羈的世界公民身份,讓圍城內的弗朗西斯卡又回到了少女時代。她偷偷地躲在廊橋的陰暗處,欣賞著認真拍攝的羅伯特。羅伯特既浪漫又細膩,偷偷摘好了野花。弗朗西斯卡做夢也沒有想到,此生竟然還能收到花。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原著小說中這樣寫道:

要知道,沒有人給她獻過花,即使是特殊的日子也沒有過。

他們的愛情故事就這樣俗氣又熱烈地開始了。

2廊橋夢一場

曾聽過一個出處不詳的段子:對付中年危機,普通中年的辦法是出軌;修養比較高的文藝中年高級一點,是深思熟慮、猶豫再三,然後再出軌。

出軌為什麼會變成解決中年危機的出路呢?中年是非常重要的轉折,它是一個分離和哀悼的過程,必須要有很好的發現和創造,才能順利完成轉折,讓生命變得光彩、飽滿並且有意義。而愛情,從古至今都是解決人生問題的一劑猛藥。它可以幫助人緩解心理和精神上的危機、空虛、擺脫人生無意義感、無價值感、無聊、衰老等等。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自然地走過了愛的禁區。他們享受了4天愛的滋潤,一起做飯,一起拍照,一起去鎮上逛街,充分感受著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弗朗西斯卡精心地打扮,一改之前農村主婦的土氣,把最美的一面獻給自己的愛人。曾經的情場浪子羅伯特堅定地說出那句感動萬千人的臺詞:

“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這是一場美如童話的廊橋之夢,可惜再美的夢也有醒來的一刻。沉浸在熱戀中的弗朗西斯卡必須要面對現實,丈夫和孩子馬上就要回家。她必須儘快做出選擇:和羅伯特離開這裡,雙宿雙飛;還是迴歸家庭,繼續經營毫無生機的婚姻?

3 責任VS自由?

莎士比亞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此刻,選擇和羅伯特私奔就要犧牲家庭,而留在家裡,就不得不喪失愛情,這是個兩難的困境。

也許,有人會站在道德制高點,抨擊婚外戀的可恥,但與其說這是個道德問題,它更是一個女人的問題,一個最典型的存在主義的問題。

關於存在主義的問題,是人類的一直以來的問題。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角查理斯遇到的也是類似的選擇: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於奔命?還是為了仰望心中那輪明月而有所放棄?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而存在主義哲學正好回到了這個問題。作為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薩特的基本觀點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如果你還心存疑惑,請先讀完下面這個故事。

很多年前,一個困惑不解的年輕人,找到老師薩特,請他指點迷津:1940年,這個年輕人的哥哥在戰鬥中遇難了;之後,他父親叛國投敵,還拋棄了妻子。於是,這個年輕人成了他母親唯一的陪伴與支撐。不過,他真正想做的,是偷偷越過邊境線,經西班牙去往英格蘭,加入流亡中的自由法國軍隊,反抗納粹——他想去浴血奮戰一場,有機會為兄弟復仇,來反抗父親,以及幫助解放他的祖國。可問題是,在獲取食物都甚為艱難之時,這樣做會把他母親置於無依無靠的危險境地,也可能會讓德國人找她的麻煩。那麼,他應該做對他母親來說正確的事,讓她獨享明顯的益處,還是應該冒險去參加戰鬥,做對大多數人有益的事?

這樣的難題與著名的“電車難題”有共通之處:你看見一輛行駛中的火車或電車,正沿著鐵軌衝向不遠處被綁住的五個人——如果你什麼都不做,這五個人就會死。你注意到,如果扳動一根操作杆,就可以讓火車變道至側軌,但是如果你這麼做了,就會殺死一個被綁在側軌上的人。因此,你是願意犧牲一人,還是什麼都不做,聽憑五個人死去?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弗朗西斯卡面臨的家庭與愛情,自由與責任的兩難問題就類似於“電車難題”。

對於上述問題,薩特的回答是:“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選擇吧——也就是說,去創造。”薩特的觀點是,

沒有哪個古老的權威能夠接觸你身負的自由重擔。你儘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權衡各種道德與實際的考慮。從你現在所處的地方開始,你進行選擇。而在選擇中,你便選擇了你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劃定的道路來引導人去救贖自己;他必須不斷創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創造道路,他便擁有了自由與責任,失去了推脫的藉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於他本身之中。

命運給了弗朗西斯卡一次選擇的機會,這個選擇決定了後半生她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家人和愛人,只能選擇一方,同時帶給沒有被選中的一方巨大的傷害。她陷入了掙扎中。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一想到家人,她的第一反應是:

“我的家人會受不了閒話,會永遠無法接受這個情況。而我的丈夫,會很傷他的心,他一生沒有害過人,不該被如此對待。”

還有她處在青春期的女兒:

“我的女兒才16歲,正是要開始戀愛的年紀,如果我走了,會給她樹立什麼樣的榜樣?”

更重要的是,她想到:

“不管我們離這個房子多遠,我還是會想起它。我會時刻感受到它的存在,然後因為內心痛苦而怪罪於你。”

而關於這突如其來的愛情,哪怕此刻轟轟烈烈,它是否能保持長久?弗蘭西斯卡沒有信心,她說:

“我很想永遠如此刻這樣愛你,可是如果我們走了,是不可能持續的。”

這時候,弗朗西斯卡的思考顯然遠超一個普通農婦的思想。沒有外面的流言蜚語,也沒有丈夫的竭力聲討,更沒有道德綁架,她自由地做出了自己的決定,選擇了該以何種方式存在於此:

她將把自己的一生留給家庭。


4 沒有哪一種人生不後悔

羅伯特要離開小鎮了,弗朗西斯卡和他一生中最後一次見面在一場大雨中。影片中,羅伯特看到了弗朗西斯卡和她的丈夫,他呆站在雨中,做最後的挽留。這個鏡頭被評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之一。


《廊橋遺夢》:從存在主義視角剖析中年危機下的婚姻兩難


成千上萬的觀眾被這個場景打動,人生難得遇到一段真摯的愛情,如果就這樣放棄,是不是會遺憾終生?

經過對婚姻非常複雜的哲理思辨,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結論是:“結婚,你會後悔;不結婚,你也會後悔。要麼你結婚,要麼你不結婚,兩者你都會後悔。”

對於人生來說,虛無和憂鬱是必然的,並沒有無悔的選擇。存在主義總被看成是一種虛無主義,其實它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存在主義告訴我們:當我們陷入迷茫和危機中時,不要等待生活的意義出現,要行動起來,賦予它意義。人類精神的高貴,就是在知道一切無意義的情況下,仍然積極地生活下去。

弗朗西斯卡去世後,子女按照她的要求,把遺體火化,骨灰撒在了廊橋上。人們不明白為什麼她不依照慣例和丈夫葬在一起。這恰恰就是弗朗西斯卡選擇的存在方式:

給丈夫以溫柔,給兒女以陪伴,給遠方以思念。

此生,她真實地存在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