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一部關於主婦出軌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當女人做出抉擇去結婚生子,在某方面,她的人生開始了;在另一方面,她的人生停止了。

《廊橋遺夢》:一部關於主婦出軌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寂寞主婦,心陷枯井

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少女時代從意大利嫁到美國。婚姻日久年深,丈夫性格寬厚但呆板無趣。孩子們漸漸長大,用弗朗西斯卡的話說:“他們已經不再是孩子”。

她的生活被日復一日的繁重家務湮沒,淪為保姆,內心深處猶如墜入枯井般孤獨。

她抽菸,讀葉芝的詩,聽優雅舒緩的藍調音樂。

丈夫帶著孩子們去參加市集的三天,是她難得的休息時光。不用再深陷洗衣做飯的魔咒,不用時時刻刻照顧家裡每個人的需求,她終於可以坐在空蕩蕩的屋子裡,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就在這時,他來了。


《廊橋遺夢》:一部關於主婦出軌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浪跡天涯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

他風趣幽默,採野花送給她答謝她帶路。他對她講自己旅行中的見聞,不加掩飾地坦蕩承認自己超凡的生活方式,不避諱跟旅途上偶遇的人妻談心。

他去過她的家鄉,意大利的一個小城市,他們知道那座小城有一個特別的咖啡館。“君自故鄉來”,只是談起故鄉,便讓背井離鄉遠嫁美國的弗朗西斯卡淚流不止。

他大概是她少女時代一直幻想的那種男子,風度翩翩,才華橫溢,靈魂如同不羈的鳥兒,過著詩歌和小說描述的不流俗的生活。

這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感受讓她沉迷。

她製造機會與攝影師見面,暢聊,約會,最終出軌,她彷彿刻意要用一場出軌來彌補自己半生困於灶間爐臺的苦悶,短短四天裡發展出難分難捨如火如荼的熱烈情感。

他們約定離世後把骨灰撒在廊橋,他們第一次見面的地方。攝影師對弗朗西斯卡的深情告白“一生中這樣確定的愛只有一次”,也成為這部電影的經典臺詞。

《廊橋遺夢》:一部關於主婦出軌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對這部小說和電影,起初有很多不解之處

首先,照理說,弗朗西斯卡這樣的寂寞主婦攝影師在旅途中能遇見很多,無非是家庭生活苦悶,對著風趣幽默浪跡天涯的傳奇人物心野了一下。當成偶然的露水情緣,時過境遷後拋諸腦後,不是這類電影的統一套路嗎?

就像鄭愁予的詩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告別後各自忘記,迴歸正常生活。

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家庭。在跟丈夫去購物的車上,看到攝影師在大雨中等著自己,她哭得肝腸寸斷。遲鈍的丈夫只是問了一句“你怎麼了?”便再無後話。回到家裡是死一般的沉寂,大家一如既往地坐在餐桌前,等著心如死灰的弗朗西斯卡做好飯,擺好飯桌。再留下狼藉的杯盤,各自離去。

弗朗西斯卡說過,她跟丈夫是一見鍾情,義無反顧跟著丈夫從意大利來到美國,守著丈夫家祖傳的農場,生兒育女。年少時一見鍾情的愛情應該比短短四天的情感濃烈許多,卻仍然在日復一日中歸於平淡。

選擇安穩的歸宿,卻因為浪蕩的誘惑紅杏出牆;選擇兩人一起浪蕩天涯,最後可能厭倦無休止的漂泊。人性是躁動的,永遠不能知足。

《廊橋遺夢》:一部關於主婦出軌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其次,解決問題要歸因。用一個新的問題解決當前的問題,是不可取的。如果感到家庭生活枯燥無味,可以想辦法做出改變。思念家鄉便克服困難回鄉去看一看;覺得自己淪為保姆,便請家人分擔。

任何一種方法都比出軌理性。

這個故事裡最大的受害者是無趣但寬厚的丈夫,他一直被矇在鼓裡。離世之前對妻子說:“我知道你少年時期有過夢想,很抱歉我沒能滿足你。”不知主婦當時有沒有羞愧,家庭經營不善不是一個人的錯,由此度過被矇蔽的後半生實在冤大了。誰的一生不是一生啊!

《廊橋遺夢》:一部關於主婦出軌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第三,弗朗西斯卡在給兒女的信裡寫道,若沒有那四天的回憶,她無法繼續呆在家裡為家人奉獻。這句話隱含的意義,就像日劇《晝顏》裡利佳子的名言:“白天和別的男人約會,晚上回家才能心甘情願為丈夫洗內衣襪子”。

弗朗西斯卡的子女看到母親的信之後,輕易原諒了母親的出軌行為,似乎也於情理不合。

我逐漸看明白了導演的意圖,也看明白了導演對婚姻的貶損。

電影裡的角色都是中年人,在導演看來,年久日深的婚姻都是無趣的,就像油煙薰染過的白牆,有灰有黃,透著汙漬的油膩讓人作嘔。比如弗朗西斯卡的閨蜜拜訪她,絮絮叨叨傾訴自己沉悶的生活,當她告訴丈夫自己想走出家庭融入社會,丈夫脫口而出:“那誰給我做飯?”

導演想拍出情感與理智的糾葛,倫理道德與人性慾望的矛盾,於是那四天被細細描畫,用細膩的鏡頭捕捉他們帶給彼此的驚喜和震動,不得已分離的痛苦與眷戀。

這一切以平淡的婚姻生活為底色,顯露出別樣的美和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讀完信後弗朗西斯卡的兒女輕易地原諒了母親。他們甚至以母親的這封信為契機重新審視和思考自己的婚姻生活。似乎人到中年體會到婚姻中的無奈與瑣碎,平淡與不甘,才能對母親當年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繼而理解她的出軌。

然而,對我個人而言,我無法原諒一個心事太多,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就出軌的母親。因為她自己也知道:“當女人選擇結婚生子後,在某方面,她的生命開始了,另一方面卻停止了。她建立了現實的人生,而把個人需求放在一邊,好讓她的子女長大成人。”

因為這就是人生啊!

《廊橋遺夢》:一部關於主婦出軌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年少時看過這部電影,沒留下什麼印象;有十幾年家庭生活的經歷之後再看這部電影,衝擊很強烈,“三觀要炸裂了!”

很多名著,大多都存在“三觀不正”的問題

《簡愛》裡羅切斯特先生有太太卻仍然愛上了簡愛;《月亮與六便士》裡,思特里克蘭德拋妻棄子去追求繪畫藝術,後來還在島上跟當地土著人結婚生子,是個徹頭徹尾的渣男。我看完《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深深地體會到人追求夢想可以這樣永無止境,斯特里克蘭德為了夢想,完全拋棄了外界的一切,甚至拋棄了自己。

這樣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震撼。

王小波說:“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裡,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小孩子會簡單判斷對和錯,區分好和壞:搶我玩具的是壞人,跟我分享玩具的是好人;動物更簡單,兔子覺得大灰狼壞;水牛覺得獅子壞。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對別人做出價值判斷,真是太簡單了。

然而,世界包羅萬象,真相複雜深邃,人性絕不是非黑即白,豈是一句“三觀不正”就能概括的?小說的目的是為了揭露生活的真實,人性的真相,以激烈的衝突碰撞出觸及心靈的反思,並不負責提供答案,更不是低級教條的說教。村上春樹甚至在書裡直言不諱地說:“三下五除二就得出結論的人,並不適合當小說家,倒更適合當評論家或媒體人,再不就是某種學者”、“就我的經驗而言,迫切需要得出結論的事情,好像遠比我們想像的少,不管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我們實際上並不需要結論這玩意兒”。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判斷《廊橋遺夢》是否三觀不正。

《廊橋遺夢》:一部關於主婦出軌的電影,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與我而言,通過弗朗西斯卡迴歸家庭後擦乾眼淚為家人做飯時的落寞,知道有些婚姻對人是徹徹底底的消耗,這些人在婚姻裡只有義務沒有權利,沒人在意她的喜怒哀樂,她的人生是在孤獨中勞作至死;通過四天時間弗朗西斯卡的歡欣,和餘生長久的期待瞥見一絲身處不幸婚姻中的人對美好感情的嚮往,在自我感受和家庭責任之間艱難的權衡和抉擇。

那些看似三觀不正的藝術作品,正因為更深層次地披露真實而流芳百世。

如果看完一部小說只能簡單得出一個結論,說明小說家和讀者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好的小說,往往給人一言難盡五味雜陳的複雜感受,卻難以宣之於口。小說家是故事的講述者,衝突的製造者,越是偏離正常人認知的領域,越能發生震撼心靈的衝突,從而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這就是小說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