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历史总探长


我们知道,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人而不在装备,再好的装备也要看用在谁人之手,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如冢中枯骨,风风火火的洋务运动一时,虽经过仁人志士多年努力,但终没有摆脱百年国耻,魂舞大漠以为就是最好的明证吧。1888年,我们就仿造出国际最新的重机枪马克沁,说明自古就有奇工巧匠之能的中国,在工业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说造能成,可以证明一样事,中国从来就不乏匠人。然我们的匠人,志士仁人,挽救不了大厦倾颓难挽的国运,有马克沁为证。

不一样的马克沁?

1884年,李鸿章在伦敦新枪发布会,看到了此枪威力,半分钟切断了一棵大树,于是决定购买了回国仿制,做为权重朝野的人物,他有此权力。四年后,在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起名就叫赛电枪。有人以此证明,我们的工业能力当时超过了日本。魂舞大漠觉得这样的结论,不符合历史实事。所谓工业能力,不是说能造一点枪炮,还能造出平远舰,就说明我们的工业水平有多高,整个社会还处于农业社会,对工业技术建立的理解和认知,还停留于农耕时代,而日本自1868年即开始了明治维新,是一场真正的社会变革,正式走向工业时代。观察我国工业,只有大大小小40多家兵工厂,如此而已。能仿造出马克沁,只能证明我们的匠人有多么棒,有被大量列装的可能了,如果得以大量列装,对陆军装备的当有极大促进,然而并没有成为实事,为什么?

并非不需要!

看历史上有人看见,与战甲午,数场战斗,枪支被遗弃无算,大部分靠真金白银买来的装备,就这样连带国运,一同耻辱地为晚清送葬。战不能战,有枪没枪一个样,何况大量的金钱都投给了北洋水师铁甲战船。铁甲战舰又如何,网友说得有道理,都是渣渣。不得不承认,钱倒投进去不少。李鸿章一面哀叹再发再弃,又一面抱怨此枪用不起,用不起嫌枪贵,不知陆军装备的重要,把赌注全都押在了海军身上,只是他想不到的是,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根本不顶事儿。他想不到,他的老师曾国藩早就想到了大清的日薄西山,留下了恨不早死的经典名句。


魂舞大漠


“太快!太快了!”1884年李鸿章在参加伦敦举办的新枪发布会上大声感叹。马克沁重机枪在半分钟内一梭子打出300发子弹,将一棵大树拦腰切断。李鸿章立刻买了一挺带回国研究。

李鸿章看到的马克沁

这一年,离中日甲午战争还有10年时间,如果大量制造马克沁重机枪,并大力发展陆军力量,或许会改变甲午战争的结果。但是没有如果,洋务大臣犯了下一个致命战略错误,让腐朽的大清失去了最后的复兴机会。

李鸿章拿回的那挺马克沁机枪,由金陵制造局于1888年仿制成功,命名为赛电枪,顾名思义就是像闪电一样快、一样猛,而英国陆军1891也才开始装备马克沁机枪,大清比大英帝国还早了三年。在19世纪末期,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在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全国已经有以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兵工厂为代表的30多家规模型军工厂,形成了基本完备的军工产业链。

金陵制造局的马克沁

他们不仅能够生产“汉阳造”步枪,还能够生产阿姆斯特朗式后膛快炮、半自动步枪“快利枪”、赛电重机枪等前卫新式武器。1880年天津机器局还试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福建船政局甚至建造了排水量2000吨第一艘国产铁甲舰——平远舰。直到将近100年以后,我们才再次拥用建造2000吨排水量以上军舰的能力。甲午之前的清朝军工产业水平远远在当时的日本之上。八路军的马克沁

由此可见,大清完全具有大规模量产马克沁机枪的技术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大清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洋务派手中有权有钱,完全有能力大规模发展以步枪、重机枪、后膛炮为主要武器的陆上武装力量,打造一支让列强胆寒的陆军。

也许是在海上被列强打怕了,也许是对陆军能力的过分自信。洋务派把目光放在了海上,聚全国之力打造北洋、南洋海军,耗费巨资从欧洲引进的大量先进的铁甲舰,钱都让海军花完了,陆军成了后娘养的。上节提到了那些陆战武器都没有大规模列装,最简单的步枪产量也只达到每年1500支,根本经不起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解放军的马克沁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登陆后的日本军队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抵抗,人们不禁要问当年血战金陵的湘军、淮军哪里去了。仅仅从武器这项来看,甲午战争的清朝陆军已经落后了日军。如果清军大量装备马克沁机枪等重火力陆战武器,那日俄战争马克沁收割鬼子小命的场景将提前10年上演。

志愿军的马克沁

即使海军覆灭了,强大的陆军照样可以将登陆的日军赶下大海,清廷也不会因为担心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南北夹击威胁京师了,也就不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了。当伊藤博文正在马关与李鸿章讨价还价时,有情报显示大清可能号召全国军队赴京师勤王,他也吓得瑟瑟发抖,日本并没有与大清在陆上决战的实力与勇气。

民兵的马克沁

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在于广阔的陆上战略纵深。洋务大臣如果选择大力发展陆军,而不是发展昂贵的海军,或许还能有立足世界的可能。四五十年后的抗日战争、半岛战争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即使没有海空力量,我们也能打赢最强帝国。洋务大臣放弃“马克沁”,选择“铁甲舰”,说白了就是拔苗助长、好高骛远的战略短视。

军博馆的马克沁

甲午战争以后,清朝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着手筹建北洋新军。而然他们已经丧失了战略机遇期,袁世凯的新军最后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马克沁机枪的命运,就预示着大清的命运,历史往往就是小事件、小人物决定的,正所谓“蝴蝶效应”。


红龙军团长


马克沁机枪在1884年问世,而清政府在1888年就能够伪造出这种机枪了,足以显示中国人仿造能力之强。可是,当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印象里清军用的还是大刀长矛?如果马克沁机枪真的这么好,为什么清政府没有大量制造呢?

首先,我们仿造出来的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若说批量生产,那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当时中国是农业大国,且闭关锁国很久,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外来的都是蛮夷。所以,当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到我们这里时,我们并没重视。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才领悟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中国。而此时,中国没有正规的军工厂,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批量生产马克沁机枪。

西方生产马克沁机枪的流程都和我们不同。西方生产马克沁机枪,操作过程非常专业,而且是流水线生产。而且,西方制造武器,都有图纸,可以通过看图纸进行步骤性操作。而中国就不行了,瞎拆瞎凑,我们是没有正规的操作流程的。

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在军费开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收效甚微。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明显的原因是,清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像一只巨大的蛀虫,蛀空了国家的钱库!在洋务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就投入了一亿两白银,仍无法建设一个正规的军队,没有建造出一个正规的军工厂。除去科学技术的落后外,投入的资金最后究竟用在了哪里,这还是个问题。

虽然说,清政府在1888年仿造出了马克沁机枪,但能不能使用,能不能打出子弹,还很难说呢,所以怎么可能去批量生产呢?中国真正仿造出马克沁机枪其实在1935年。当时德国跟中国交好,并且把马克沁机枪的图纸,以及设计流程都告诉了我们,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才仿造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沁机枪。

回过头看,清代末年,国库空虚,如果继续研究马克沁机枪的话,那就是拿国家开玩笑。而且,马克沁机枪所需要的子弹甚多,就是买子弹的钱,清政府也是供不起啊。

清政府1888年仿造出的步枪,离1935年真正意义上仿造出的步枪,差了近50年,等到了1935年,工艺、设计流程弄清楚后,才有足够的条件制造出第一把24式重机枪。


谋士说


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但是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马克沁机枪于1884年正式制造生产,1888年我清政府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这一年,离中日甲午战争还有10年时间,如果大量制造马克沁重机枪,并大力发展陆军力量,或许会改变甲午战争的结果。但是没有如果,洋务大臣犯了下一个致命战略错误,让腐朽的大清失去了最后的复兴机会。

李鸿章从国外拿回的那挺马克沁机枪,由金陵制造局于1888年仿制成功,命名为赛电枪,顾名思义就是像闪电一样快、一样猛,而英国陆军1891也才开始装备马克沁机枪,大清比大英帝国还早了三年。在19世纪末期,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在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全国已经有以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兵工厂为代表的30多家规模型军工厂,形成了基本完备的军工产业链。




金陵制造局的马克沁他们不仅能够生产“汉阳造”步枪,还能够生产阿姆斯特朗式后膛快炮、半自动步枪“快利枪”、赛电重机枪等前卫新式武器。1880年天津机器局还试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福建船政局甚至建造了排水量2000吨第一艘国产铁甲舰——平远舰。直到将近100年以后,我们才再次拥用建造2000吨排水量以上军舰的能力。甲午之前的清朝军工产业水平远远在当时的日本之上。

由此可见,大清完全具有大规模量产马克沁机枪的技术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大清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洋务派手中有权有钱,完全有能力大规模发展以步枪、重机枪、后膛炮为主要武器的陆上武装力量,打造一支让列强胆寒的陆军。

也许是在海上被列强打怕了,也许是对陆军能力的过分自信。洋务派把目光放在了海上,聚全国之力打造北洋、南洋海军,耗费巨资从欧洲引进的大量先进的铁甲舰,钱都让海军花完了,陆军成了后娘养的。上节提到了那些陆战武器都没有大规模列装,最简单的步枪产量也只达到每年1500支,根本经不起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并且马克沁机枪在晚清政府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时代超前的武器,因为思想短浅使得李鸿章没有看清楚马克沁在作战中的潜力,毕竟是在1884年问世之后,马克沁真正在战场上运用达到巅峰的则是一战时期,对于李鸿章而言,这已经是三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也正是因为这一众原因的促使之下,使得晚清政府虽然能在1888年的时候,仿制出马克沁机枪,却是并没有大量的制造运用。马克沁重机枪从1883问世,到清朝政府在1888年仿制出来,可以说是非常的快。但是马克辛重机枪设计理念非常超前,并不符合当时战争的思维。再加上马克沁重机枪当时还处在雏形阶段,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技术不算成熟。综上所有原因故使得清政府没有大量装备。


大老二爷


清政府是没能力大批量制造的。关键原因:没钱。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确实打造了一批近代工业,但普遍都是烧钱赔本的,即缺乏成熟的企业管理,也缺乏国家持久的财政支持。



以造船为例,1870-1880年代由于经费充足,江南和福州两大船厂非常兴旺,生产了大量近代舰船。但进入1890年代就开始衰败了,一方面新式舰船造价成倍提高,一方面清政府财政却不是成倍提高,而且还要花在修园子等其他用场。这一时期,清朝用于军工的投入明显增速放慢甚至还有减少。到了1895年后,甚至连几百吨驱逐舰也造不起了,因为每艘造价都超过了从前2000吨的巡洋舰。

马克沁机枪也是如此。引进外国零件组装,甚至仿造,对于清朝军工完全没问题。但是这种复杂机械的造价,却几十倍于普通步枪,战时耗费子弹更是百倍。



更关键的是,当时由于引进零件和制造机械的成本原因,国产货造价还要高于进口货。如果不能很坚定贯彻国产化政策,大批国产是做不到的。


陶式防务评论


对,你没有看错,晚清政府在马克沁机枪1884年问世后仅仅四年就仿制成功,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清政府为了摆脱外国对中国军械生产的操控,打破技术壁垒,一直在仿制西方武器, 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出了马克沁机枪。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段文字都会大为惊奇,天呐,清政府竟然能够仿制出马克沁机枪,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国军队还拿着大砍刀,怎么可能在1888年就生产出这样一大杀器。

其实,我们的仿造(山寨)能力自古就很优秀,这一点不用谦虚,我们很骄傲,但是要说能够仿制出完全一样的,纵横是绝对不相信的,中国和西方生产思维不一样,西方制造武器都是直接引进流水线,有专门的流水化操作,并且还有校正的检验样板,就是先有图纸再进行制造;

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仿制,其实是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每一款仿制,都是一次创新,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清政府仿制的时候没有图纸,根据武器样品拆分后,按照逆向思维制作出图纸,然后进行仿制,制造出来能打出子弹,就是仿制成功,如果不行,那就换一样武器继续仿。

这种自主仿造给清政府带来巨大的投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建立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达40多个,每年投入研发武器的经费就在几百万两白银以上,前前后后砸里面也有一亿白银,结果清政府仿制出来最NB的武器就是抬枪,用两个人进行操作的那个武器,西方人看了后差点惊掉了下巴。

武器仿造之路,实际上特别艰难,以国民政府打造的中正式步枪来说,1928年决定按照德国1924毛瑟步枪进行仿制,在有了图纸的情况下,一直到1935年才成型,前后用了七年时间,真正到量产的时候,已经是1942年,这还只是一款步枪。

相比于普通的步枪来说,马克沁重机枪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更加复杂,要知道这可是一把改变了时代的机枪,是世界上最早的依靠子弹自身的动力完成发射的机枪。

在没有图纸,没有配套工艺,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金陵机器局制造出来就已经是奇迹了,但是我相信,制造出来的这款步枪很符合一句哲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条河,金陵机器局制造出来的马克沁机枪也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挺(纵横都怀疑,子弹能不能通用也是一回事)。

中国真正仿制马克沁重机枪是在1935年,中德在军事领域合作后,德国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交付中国后,中国才开始进行仿制,也就是后来的民24式重机枪。

两者相差将近40年,所以,你认为洋务运动时期仿制的马克沁机枪能靠谱吗?

洋务运动时期的仿制,主要是依靠当时的工匠,随着一批工匠的更换,仿制的工艺更加不行,因此,即使能够仿制出来也不会批量的去生产。

在马克沁机枪1884年刚刚面世的时候,李鸿章正在欧洲采购军火,也亲眼看到了展示的马克沁机枪,当时的李中堂惊奇的连忙说,太快了太快了,要知道马克沁机枪一分钟能够打出六百转,火力方面绝对是压制的。李鸿章随后表示,太贵了,用不起。并不是说机枪买不起,而是子弹买不起,以当时清政府的财力,想要驾驭射速这么快的机枪,简直是拿国力在开玩笑。

李鸿章当时比较青睐的机枪是早已经成熟且定型的加特林机枪,加特林一分钟可以打四百发,火力上够用,价钱还能相对便宜一点,实际上,金陵机器制造局在1884年就已经能够生产加特林机枪了,按照先入为主的的概念,并且已经生产了大量配套的加特林枪弹后,清政府不可能改弦易辙。

清政府没有大量制造或者采购马克沁机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马克沁的射击火力太过超前,远远超过了时代的需求,不是说李鸿章看不到马克沁的作战潜力,而是在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之前,重机枪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

1884年马克沁机枪面世,到二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中才大显身手,到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算达到巅峰,以李鸿章的眼界来说,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不会看到马克沁一展雄风。

当时西方各国普遍不看好马克沁机枪,包括俄国、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让马克沁的推销碰到了钉子,就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沁机枪火力太强,已经超出了时代的需求,而且刚刚问世的马克沁机枪性能也不稳定,日俄战争中和一战中的马克沁都是改良后的机枪,并非原始版的。

总结起来,清政府没有大量生产就是因为,清政府大量生产不出来,或者生产出来质量不行;射速太快,子弹消耗不起;清政府已经有了加特林,对重机枪的需求不是特别大;马克沁火力已经超越时代,造成了火力浪费,不适合当时的战争形态。


史论纵横


清朝生产的真正机枪,是1884年生产成功的德国克鲁森式37毫米2磅子后膛炮和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成功马克沁重机枪。1908年,广东制造军械总厂生产出了麦德森轻机枪。

懦弱的军队都只喜欢远距离交火,惧怕近战和刺刀见红,最喜欢将弹雨泼过去,将子弹远远的射过去,让敌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前进。所以,清军很喜欢各种机枪和速射武器,

司马辽太郎在《坂上风云》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步兵进攻时,遭到敌人机关枪交叉射击的密集火网,我军像小虫子一样被杀死。

1888年,金陵制造局成功仿制了马克沁机枪,被称为“赛电枪”, 1881年,英军试装了第一挺马克沁重机枪,而正式批量装备要到1893年。那么清军是什么时候装备马克沁重机枪的呢?1895年,清军批量列装了马克沁重机枪,世界上第2个装备马克沁机枪的军队。

只不过,清军主要装备的是进口重机枪,甲午战争的时候,荣禄手下守卫京城的武卫军,守卫天津的聂士成的武毅军,的甘军董福祥部,都是装备着毛瑟1871和1884单发和弹仓步枪,马蒂尼亨利步枪,马克沁机枪,诺顿菲尔特速射机枪….

清朝禁卫军的装备时当时最好的毛瑟,还配有18门150毫米的野战炮,30挺马克沁重机枪。其他新军,特别是北洋新军也开始大量进口武器,重机关枪开始大量输入,最初为德国的马克沁和法国的哈乞开斯两种。

实际我国真正可以大批量生产马克沁重机枪,还是从民24式重机枪开始的,也就是1934年,从德国得到了完整模板和图纸以后的事情。之前的仿造的马克沁重机枪质量都有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也是清朝不批量生产,而是进口重机枪的一个原因。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先说个笑话。

大家知道三十节重机枪吗?

这是美制M1917式重机枪的中国山寨。

最初,有个美国跑单帮的军火贩子,带着M1917式重机枪找到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推销这种重机枪。

时间是1921年,民国已经建立10年了。

吴佩孚看到M1917式重机枪以后,设法拖住了那个美国佬,随后找来汉阳兵工厂厂长。

当时汉阳兵工厂,是全中国最优秀的枪械制造工厂。

吴佩孚问,你们看看这挺机枪, 能不能仿制出来。

厂长仔细研究了一番,说可以仿制。

于是吴佩孚就以走私军火的罪名,将这个倒霉的美国军火商软禁起来。

这边,汉阳兵工厂把M1917式重机枪全部拆散,一个零件一个零件仿制,前后花费了半年时间,终于仿制成功。

吴佩孚就释放了那个美国佬,将重机枪还给他,还给了一些路费。

当时民国军阀混战,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美国军火商走私军火是违法的。

他只得吃了哑巴亏,认怂走人。

本来吴佩孚是很高兴的,认为仿造美制重机枪成功,以后就不用花巨资购买了。

谁知道,这挺命名为三十节的重机枪,仿造是成功了,但性能极不稳定。

只要持续射击,就很容易出故障,很少有能够一次打光一个弹带的。

那么,三十节实际等于不可用。

吴佩孚极为恼怒,将汉阳兵工厂厂长喊来臭骂了一顿。

厂长表示,重机枪结构过于复杂,并不是拆卸仿造零件再组装就能搞定的。

无奈之下,吴佩孚只得拿钱去向美国勃朗宁公司购买技术转让权。

得到全部资料以后,才解决了三十节的严重质量问题,还进行了一些改进。

即便如此,工厂初造时月产量只有几挺,后来才增加到每月25挺。

大家看看,到了20年代尚且很难仿造重机枪,何谈30多年前的清末。

其实,赛电枪这些玩意,清末根本就不可能大量装备。

抛去仿造的质量问题,满清也没有大量制造重机枪的能力。满清产量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年产步枪也只有1500支。

至于枪弹的生产,连北洋大臣李鸿展本人,都是心知肚明,1878年他在奏折里就叫苦:仅后膛枪弹的生产,就是“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平时看着生产红红火火,一打仗就不够用。

看看,连最基本的步枪和子弹都生产严重不足,何谈重机枪。就是三十多年后,每月才能生产多少!

装模作样的生产几挺装门面,又有什么用。


萨沙


“生不逢时“可以形容马克沁重机枪在清朝的诞生。很多人,对于清朝仿制出马克沁机枪表示“震精”。事实上,清朝后期很多大佬对引进洋鬼子的东西,对付洋鬼子,都很积极。甲午战争前夕,我大清该有大杀器的都有:什么巡洋舰、什么加特林机枪、什么克虏伯小钢炮、什么马克沁机枪......应有尽有。

马克沁机枪,1984发明的时候,以高射速、全自动、威力大,而声名在外。大清一点没没落后于人,李鸿章很快就引进、仿制。马克沁机枪发明4年后,我大清就能生产出山寨货。而且在1891年,马克沁机枪在实战中展示了大杀器的威力——英国人50个人的小分队,依靠4挺马克沁,成功抵挡住了非洲祖鲁人5000人的进攻,3000多人命丧马克沁。马克沁机枪,绞肉机的本色初显峥嵘。

然而,大清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话说“好马配好鞍”,人不行,有好东西也糟蹋了。甲午战争中,大清的军队装备不比小鬼子落后,不但列装了马克沁机枪、还有哈齐开斯机枪、雷明顿步枪。可是,没有听说,马克沁打出什么战绩来,反而是日军摧枯拉朽占领了大连湾、屠城了旅顺。

我曾经参观过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老战场,在晋西北,两个山头上各架一挺重机枪,基本上可以封死一个山谷,没个三五千人别想攻进来。

人家马克沁机枪在一战的时候,在德军手里那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绞肉机”,索姆河战役,铁丝网、壕沟、马克沁一天绞杀6万英军。这样的大杀器,在清军手里还不如烧火棍。

好东西在清军手上也是烧火棍,当然大量制造也就是浪费。当然这只是气话,真实情况是,在一战前,很多国家都没有给予重机枪足够重视,都没有大量装备马克沁。马克沁重机枪,当时还有好多缺陷。

其一,马克沁本身造价昂贵,每分钟600发的射速,射出去的子弹也都是钱啊。在没有大规模实战证明它的价值之前,理所当然被人们认为“性价比极低”。

其二,当时的子弹,还是采用黑火药加铅弹的模式,持续射击时间短,故障率相当高,威力也比不上后来改进后的。

其三,马克沁采用水冷,制造工序复杂,个头大,重量大,携带移动都不方便。关键是,它的水冷不能循环。作战时,不但要携带弹药,还得携带制冷用的水。

直到德军改进版的马克沁,在索姆河战役大发雄威之后,世界各国才真正重视起重机枪的作用。此后几十年,战壕、铁丝网、机枪,成为防守阵地的标配。


尔朱少帅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题主这个问题实在是有技术含量,所以必须小心谨慎的回答。

在这里需要辟两个谣,

第一,看到超半数回答者都滥用一张图说是1884年李鸿章去国外考察观看马克沁机关枪。历史不能如此粗糙。

李鸿章1884年在国内主持中法战争以及朝鲜事件,没有时间,第一次出国是李鸿章已经赋闲1896才出使全球,一生也才一次。

第二、马克沁机枪第一次实战应用。是在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还需要明确的事实,1888年,是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不是仿制成功。

而且当时的机关枪性能也不稳定,马克沁没有有水冷方式及许多的工艺在后期逐步完善之后才能达到战时性能。

所以仿制成功是做出了个模样一样,还是能够演示,还是能够实战,没有明确的说法。

显示的资料是1893年仅造了4挺机关枪,即停止生产了。


二、机关枪这种军事工业量产标准是如何理解。

1、马克沁机关枪属于一种相对复杂的工艺原理与制造标准。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制造、测试、实战、反馈、再改进。这是任何重要武器都需要经过的一个过程。

马克沁机枪原型枪(注意早期的机枪是没有冷却套管的,其他的装置就更差了,如调节俯仰刻度系统、缺乏移动轮)


而且马克沁机关枪经常在射击时枪管要持续承受近3000℃的高温,否则很容易使枪弹变形而出事故。所以对于整个枪械系统的指标是很高的,比之于步枪而言又高出太多。

最典型的英军的阿姆斯特朗炮,在1860年已装备部队,并参与鸦片战争八里桥战役,取得了效果,但在1862年萨英战争中,发射28发炮弹之后,就出现了因为过热控制不足造炸膛事故,死亡20多人,之后问题不断,英国只能停止装备军队,直到十年之后才重新装备英军。


武器量产的流程:以英国相应的武器制造到量产到实战的流程为参考。

制造样品——军队测式——实战测式——技术反馈——军代表驻厂——技术改进——测式与实战再测式——技术反馈——量产——实战测式——技术再反馈——全面装备或否决,大批量产与否。

1862年阿姆斯特朗炮是走到了量产,未全面装备,被英军方否决了。


三、为何不量产?需要了解军事工业在清朝的水平

1、清朝的军事工业是官办企业,效率与机制之僵化可想而知。在张之洞到汉阳铁厂时还坐八抬大轿,见面下跪,工人迟到罚打板子,一不如人意就是衙门上刑的做法。技术人员在能否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官员个人的素质。如现在的国有企业的效率你懂的。


举个例子,连李鸿章自已亲自创办委托英人马格里管理的金陵制造局,在1875年试制林明敦击针式步枪时,也问题频频,不仅造价要高出进口步枪的一倍,而且故障频频,所以,李鸿章也无可奈何,淮军最后只有装备进口的林明敦步枪。

上图为1885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观看马克沁操作马克沁机枪。


1876年马格里金陵制造局试制前膛炮出现事故,死三人,马格里本人受重伤,后来在天津再次测试仍然失败,而且这种还是常规测试,并没有进行高强度测度。可见当时的企业管理的水平与能力。


2、没有轻工业的体系是很难提升军工企业的量产速度与能力——洋务运动的问题就在这里,一下子直接模仿对方的高端产业,没有任何基础轻工产业是很难做到的。

汉阳铁厂1895年开始投产,到真正生产出合格铁已经到了1908年,直到李维格先生全面从欧洲考察回来才能量产,而汉阳铁厂一直就没有真正赢利过。

上图为英国1895年仿制首批《1895式》7.92毫米马克沁重机枪

如马克沁机关枪比起林明敦枪更是困难,涉及的各部件如弹簧钢、合金枪管、齿轮钢、冷凝管、进弹机械、刀具、精密轴承、机体铸造等都需要配套的治金工业及加工厂,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完成的,而且需要这些企业配套水平接近,如同今天的汽车企业是一个道理。

拨送弹链的主要零件是一个棘轮带动的转轮在当时都是一个难以做到硬度高又耐磨及战时的强度标准。

如果平常有一些做民用的有经验的专业轻工企业进行配套,相对的技术难度与量产水平会简单许多。但当时清朝还没有轻工制造业。


简单又典型的制造问题——如果连质量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技术问题就更难解决。


《M1905式》马克沁机枪结构图

当时洋务军工产一个制造精度的问题都很难解决,如传动销与销孔加工精度都难以做到,间隙过大,正常情况下就容易快速磨损、噪声大,故障率高。间隙过小会导致转动困难,事故率高。且不说特殊情况。

这个问题很简单吗?简单,你说不简单吗,他又简单。

且不说,马克沁的金属套管、密闭系统加工、抛壳系统,还不说加工的高精密度。需要更新的测量仪器、设施、热处理工艺等设施,当时都没有能力做到。



其内部各装置的复杂系统在当时步枪生产都困难清朝来说的是有很高的难度

当时的大部分制造枪械配件都需要进口,实质上进行组装也需要有相关的技术能力。

3、很典型的一个问题,清朝军工企业没有引入军代表制,通常在外国,军队对于产品性能的要求会通过不断的试用生产,并不断调整。不至于等到企业觉得可以了,到了军队一试用如果不行,又要推倒重来。

何况许多问题,在军队正常训练中还难以预计得到。


如前述所说的阿姆斯特朗炮就是在部队试用时没有发现问题,在具体气候及环境、战况激烈程序发生大变化时,问题就往往容易发生。

实际上洋务军工企业反映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我在这里不是否认洋务运动,只是如同张鸣教授所说的洋务运动的方向存在,毕竟他为中国培养了开放的意思与人才,认清了与国外的差距。


所以,在清朝虽然仿制造出了马克沁机枪,可以说只是样品,在当时实测中就已经问题多多,譬如说重机枪的搬运、必须有水的阵地,子弹及弹带的制造,更难以用于实战测试,更达不到量产及相应的技术反馈。

如在当时水平最高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在1894年甲午年间,连开花弹都做得不合格,战时只能用实心弹。北洋舰队的官兵还需要用锉刀去修正炮弹,要不有的连炮管都放不进去。


总的来说,我们认识武器的制造与量产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甲午战争中有很多假消息,说清军装备了马克沁。我们从日军缴获的装备来看就知道清军最多也就是连发枪。日军把清军进口的与仿制的步枪,根本就统例为雷管枪系列明细就可以看出对于仿制的态度如何。



相关资料:

《日清战争》

《洋务运动》张鸣

《怎么区别马克沁机枪和其他水冷式机枪》腾讯网

《兵器档案:大名鼎鼎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新华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