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到口,一起下手”,元代“八月十五殺韃子”是真的嗎?

聾王異史


朱元璋“八月十五殺韃子”和中秋節吃月餅究竟有沒有關係呢?先聽我來講下“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結果可能讓你意想不到。

傳說元朝末年,殘暴的統治使得民不聊生,老百姓紛紛起來反抗,起義此起彼伏。

元朝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制止百姓的起義,就給每家每戶都派了一個蒙古人監督老百姓的行為,這個被派到老百姓家裡的蒙古人就被稱為家韃子。

這些家韃子,對老百姓極為兇惡,控制與極嚴。到了家裡後,將這家人家裡的所有鐵器甚至於菜刀都控制在他的手裡。老百姓要用時,要先到他那裡去申請領取,用了後馬上就要歸還。

家韃子在家裡比老祖宗還了不起,家裡好吃好喝的都要先給他享用,稍微不如意還要打要罵的。如果誰家多給些錢給他,家韃子就會稍微守規矩一些。如果不給錢,他連家裡的大閨女、小媳婦的房間是想進就進,想睡就睡。

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平時幾個朋友想聚會都不敢,生怕莫家韃子誣告謀反,連命都保不住。

後來,朱元璋冒死帶人起義。可是畢竟元朝的家韃子政策管得太死,義軍人數太少。

朱元璋為了聯絡更多的人參加義軍,按照軍師劉伯溫的辦法,將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藏在了一種饃餅當中,然後派人在八月十四、十五兩日送到各家各戶。

到了八月十五晚上時,所有的人同時行動,殺了家韃子。義軍的人數迅速增加,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在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就下詔命令天下人中秋節都吃饃餅,並給這個饃餅取了一個文雅的名字“月餅”。

這個故事聽起來是不是非常有勁,大快人心。以至於後來,金庸和溫瑞安都把它寫在了自己的武俠小說裡。

八月十五晚,明教教主張無忌聚教眾於蝴蝶谷,焚火燒香,吃餅議事,共商抗元。(金庸的《倚天屠龍記》)


溫瑞安的《俠少》裡講述了這樣一個情節:青城派“楚辭一劍”文徵常從月餅中取出一卷小紙,遞給平一君。平一君慢慢將紙卷打開,裡面只有幾個字:“八月十五殺韃子”。

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故事是真的,月餅真和朱元璋殺韃子有關。其實不是這樣的。

  • 首先,月餅其實早在唐朝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有了,而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很多資料認為和唐太宗有關

且說大唐貞觀四年八月十五日,征討的突厥的太宗李世民大勝而歸。時逢中秋,天氣晴朗,太宗看著天上的一輪明月,心情大好。

於是下詔讓當夜取消宵禁,讓京城的人們徹夜狂歡,太宗也在皇宮中舉行盛大的宴會以示慶祝。

宴會上自然是觥籌交錯,霓裳飄飛。宴會進行當中,就有來自吐蕃的商人進獻了一種胡餅來祝賀。

這胡餅當中使用芝麻、胡桃仁等為餡,形狀為圓形,就像當夜那圓圓的月亮。心情大好的太宗拿著圓餅,仰頭指向空中的明月,張口來了一句詩:應將胡餅邀蟾蜍(在人稱月亮為蟾蜍)。然後將商人送來的餅皆分給大臣們食用。

這胡餅圓圓的形狀應景了十五的圓月,加上中秋本是個團圓的日子,於是,團圓的日子賞著天上圓圓的月亮,再吃著圓圓的餅逐漸成了中秋節的標配,成為了一種習俗。

由此看來,早在好幾個朝代前,就有了吃月餅的習俗,再把他算在朱元璋的時代,這顯然是錯誤的。

其次,“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元明清時期的史料上,在歷史上應該是不存在的。

翻遍歷史,元末明初的所有正史以及相關的史料資料,都找不到在八月十日發生過大反抗的記載。故事中說到的家韃子的制度同樣在史料中無法找到。

至於說到禁用鐵器和菜刀,也有不實之處。元朝和在歷朝歷代一樣,都對武器管制很嚴,禁止百姓私造軍器,禁止民間執有兵器及買賣兵器。但同時又規定,鐵的農具及廚具等不在禁止之列,也就是百姓可以擁有鐵製的生活工具,自然菜刀也在其中了。

凡私鐵農器鍋釜刀鐮斧杖及破壞生熟鐵器,不在禁限。(《元史.刑法志》)

那這個傳說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傳說實際上起源於清末之時,“韃子”其實不光指元朝時的蒙古人,清末時的漢人也將滿清統治者稱為“韃子”。

在1905年的時候,孫中山先生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政治綱領。“韃虜”就指的是由滿族所建立的封建清王朝政府。

就在這一時期前後,中國社會開始傳開了前面我們所介紹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

很顯然,這是革命者借元朝末年的故事,來影射當時的政治環境,以此來號召人們起來反抗滿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只是,這個故事在人們的傳說以及金庸等作家的推波助瀾下,人們都信以為真了。


摯守靜篤


假的,劉伯溫投靠朱元璋是在1359年,那時候紅巾起義已經鬧了八年。劉伯溫對元朝也算不上刻骨仇恨,他中過元朝的進士,在元朝當官甚至比明朝還長。另外蒙古人也喜歡吃月餅,內蒙甚至有奶豆腐月餅,蒙古人吃得很歡。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八月十五夜起義”這故事出自於元末,相傳元朝末年苛政極多,尤其是實行蒙漢之分,漢人受到了十分嚴重的種族歧視。比如漢人打死一個蒙古人要賠命、連坐,而蒙古人打死漢人則只需要陪錢就行。

在如此暴政之下,各地百姓都有揭竿起義的想法,可是由於各地政令不一,蒙古軍隊驍勇善戰,如果沒有統一的政策,貿然起義只是白白送死而已。為此,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就出了一個主意,讓朱元璋的部下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在了月餅中,以這個辦法通知各地的義軍和想要反抗暴元的百姓。


到了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各家各戶在吃月餅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張紙條,於是各部一起響應,紛紛舉起反元的旗幟,殺元官、殺元人、開糧倉、組軍隊,最後朱元璋的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將元朝逐出中原,恢復了漢人江山。

朱元璋稱帝后,有感於月餅對大業的幫助,於是下令以後每個中秋節都要吃月餅,並以月餅作為這一天對大臣們的賞賜。至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這個故事很美好,可卻不是真的

月餅在現代雖然是中秋時節每家每戶必備的糕點,可在古代卻不是,是屬於上層階級才能嚐到的美味,所以在元末,普通百姓是沒資格嚐到月餅的,“月餅起義”是完全沒有群眾基礎的,又談何各地揭竿而起呢?

而且朱元璋並不是第一個反抗元朝的人,揭開反元大幕的是1350年時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白蓮教起義,這時候的朱元璋還在“周遊全國化緣”呢,也就不可能領有首倡起義之功了。朱元璋加入義軍的時間要到1351年加入郭子興部才是。

還有這主意說是說劉伯溫出的,可劉伯溫是在韓山童起義十年後,也就是1360年時才被朱元璋請出山做軍師,之前由於對朝廷不滿而一直在家鄉隱居,也不可能為朱元璋出主意,而劉伯溫出山時反元之火已經燒了十年了,已接近燎原之勢。劉伯溫輔助朱元璋最多的是助他解決江南的陳友諒和張士誠,而不是北方焦頭爛額的元朝勢力。

所以說“月餅起義”也只是一個故事而已,雖然不知道出處何來,但在吃月餅時講一下也是很不錯的。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八月十五殺韃子卻有此事,這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月餅到口,一起下手“是傳遞一種信息。

相傳元未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韃子也就當時的胡人,搶奪財物,而且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人民恨之入骨,有苦難言。為了起兵謀反,想出一個萬全之策,就是把信息包在餅裡,神不知鬼不覺,把信息傳遞出去,決定在八月十五日夜起兵造反,就這樣流傳千古。



八月十五不但家家戶戶都會做餅,而且還有各種各樣的餡,還有一個特別的習俗,殺韃子(殺鴨子),來慶祝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現實農村這個習俗還沒忘,就是記念八月十五殺韃子這一傳說。


有緣人153832681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在這一天家人團聚共同賞月,還要吃月餅代表團團圓圓,還一種說法,月餅是當年朱元璋傳遞推翻元朝,重振漢人消息的工具,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元朝最為外族入主中原,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來防止漢人起義,比如幾家共用一把菜刀,還要用鐵鏈拴起來,生怕漢人聯合起來推翻自己的統治。

元惠宗末年,各地的漢人有些已經揭竿而起反對元朝暴政,無奈力量過於分散都被元朝政府逐個擊破。在這些起義者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朱元璋,這時候的朱元璋雖讓實力不是很大,但是已經擁有了劉伯溫、徐達等一大批名將與謀士。朱元璋清楚地意識到單靠一股力量很難與元朝抗衡,想要獲得勝利必須要聯合所有漢人的力量。

但是當時元朝政府正在嚴密搜查反抗力量,消息傳播的路線被封鎖,那要怎麼才能讓其他漢人知道消息呢?軍師劉伯溫獻出一計:在中秋節互贈的月餅中夾帶紙條,上面寫著

“八月十五殺韃子”,約定在中秋節這一天共同起義,推翻元朝的統治。最後依靠所有漢人的力量,元朝政府也灰溜溜的逃回了草原。


不知道各位怎麼看,小編覺得這個故事真實性還是非常低的,類似於市井之人撰寫出來的評書,供人消遣之用。


其次,最早反元的並不是朱元璋,而是白蓮教的領袖韓山童、劉福通,這兩位領袖與元政府對抗時,朱元璋還是一個小兵,所以這個時間點就對不上,而後來朱元璋的明軍也多多少少有點白蓮教的影子。

最終在白蓮教率先反元的旗幟下,最終推翻了元朝政府,而朱元璋也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這個故事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七七談歷史


中秋為何吃月餅?民間相傳主要是以下兩種說法:

一、“應將胡餅邀明月”,傳說唐太宗在徵邊勝利後將胡餅分給百官品嚐,後來楊貴妃把胡餅改稱月餅。

二、“八月十五殺韃子”,“月餅到口,一起下手”。

這兩種傳說都不見於正史,但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很多野史和各種歷史筆記中都有類似的記錄,那麼,這些傳說是否經得起推敲?今日六甲番人且就潮州風俗分析“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真實性。

潮州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屠城血案,第一次發生於宋末元初,南宋景炎二年,元軍進逼潮州城,摧鋒寨正將馬發臨危受命,率眾死戰,元軍久攻不下,於是繞道攻取廣州等地,翌年再攻潮州始,馬發全家殉節,破城後元軍遷怒於城中百姓,血腥屠城,潮州城內僅剩三家倖免於難。元人統治期間,因擔心潮人反抗,又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而韃子兵窮兇極惡,任意欺凌所住民戶,甚至姦淫新娘,潮州人民苦不堪言,民憤滔天。

忍無可忍,不必再忍,元末時潮人終於起兵反抗,為防走漏風聲,就約定一見起義信號立即動手。時逢八月十五中秋節,潮人素有拜月娘習俗,只見那晚家家戶戶都收到一盤朥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餅底墊著一張油紙,上寫個“殺”字,潮語“芋”和“胡”兩字發音相近,於是大家都心領神會,拜完月娘都去請元兵來吃朥餅,趁其不備,男女老少一起動手,痛殺元兵,—夜之間,潮州城內全部韃子都被殺絕,為了紀念這一事件,潮人至今還有中秋吃朥餅和剝芋食的習俗。

相比劉伯溫獻計朱元璋中秋起義的版本,潮人的傳說版本更讓人信服,劉伯溫版本中,約定信號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或“月圓殺韃”,這是很容易洩密的,可信度不高,再者,朱元璋並不是元末的最初起義領袖,由他來發起中秋起義也不太可能,而潮人傳說中,並無朱元璋和劉伯溫出現,這是符合史實的,同時僅用一“殺”字加上“芋頭”的諧音來傳遞起義信號,更有利於保密。

元末各地起義,潮州最早起兵時間是至正十年,棉湖寨陳君寶等與海陽彩塘吳子安聚兵攻打潮陽,這一時間與張士誠起義時間接近,其後是至正十六年漳州陳遂據揭陽稱王,由此可見潮人“八月十五殺韃子”事件並非憑空想象。

此外,潮汕地區中秋習俗至今還有“燃煙堆”和“燒瓦塔”,這一習俗早在明代就已出現,清順治《潮州府志》就有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兒童燒塔為樂。”“燒瓦塔”據說也是源自元末起義,當時城外各地因為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作為起義信號。

從潮汕中秋各民俗之間的互相呼應看,潮人“八月十五殺韃子”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至於為何這些故事並未寫入《元史》,六甲番人推測,或是由於粵東抗元起義並非朱元璋勢力所領導,也或是粵東起義對整體抗元戰局並無關鍵性影響,不被明代官方重視。

以上是潮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