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德军闪电战失败后,希特勒为何还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烟花ヨ那麽凉


德军之所以在进攻莫斯科失败后还进攻斯大林格勒,首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战败并未彻底垮掉,而是仍然具有较强实力,对大城市发动大规模战役是没什么问题的,再有就是攻陷大城市对一场战争来说意义非常大,因为大城市对一个国家来说一定在政治、经济、文化、道路交通等方面都很多重大影响,没了大城市实力就会削弱很多。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大城市之一,是苏联重要的工业经济城市,位于伏尔加河畔,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德国若控制了它,对增强自己削弱对手意义重大。在战争期间,作为一座工业城市,能为战争提供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在苏德战争这种高强度的战争中,工业城市的重武器生产至关重要,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城市内的拖拉机工厂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坦克,前线的武器装备得到持续的保障,而德军远道而来,没有这么便利的支持,确实也算是一个劣势。


德军攻击斯大林格勒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它水路交通发达,这是一座位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伏尔加河是苏联人的母亲河,这条河足以行船,如果将它拿下,那么伏尔加沿岸的诸多城市便尽在掌中了。


第三就是大城市若被占领,大战失败,对苏联军民的抵抗信心和士气是个打击,尤其是这个以最高统帅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具有特殊意义,反之对于历经莫斯科惨败的德军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综合以上所说,德军在实力尚且允许的情况下,在莫斯科战役失败的情况下攻击斯大林格勒就很好理解了。


鍋盖頭司令


关于1942年德军东线的进攻与防御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由于德军在冬季作战中损失很大,而且并没能得到足够的补充,1942年的德军战斗力已经远不如1941年,关键的装甲部队战斗力只恢复了一半,这意味着德军的进攻能力严重不足,加上后勤补给上的困难(补给线太长了),德军在1942年不可能再度发起上一年那样的全面战略进攻,1942年的东线德军只能发起有限规模的进攻或者全部转入战略防御,最终希特勒选择了继续进攻,绝大部分德军将领也支持继续发起进攻,只有龙德施泰特元帅等少数人支持防御,支持进攻的这些人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只有进攻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德军必须在盟军登陆之前结束东线战争。



再确定1942年继续在东线发起攻势这一基本战略方向后,德军最高统帅部便开始选择具体的战略目标了,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群规模很小,而且已经对列宁格勒完成了包围,这里显然不需要庞大的装甲部队,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进攻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就是中央方向上再度进攻莫斯科,要么就是转向南方,占领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坚持战争经济的战略路线,在其亲自出任陆军总司令后,自然会继续坚持这一路线,他认为只有切断苏联的煤炭、石油资源补给才能真正的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制定作战计划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于斯大林格勒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最重要的目标仍是高加索的油田,虽然斯大林格勒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但是并没有要求必须占领,只是要求尽可能的破坏其工业生产。


为了支持德军的“蓝色行动”,所有的兵员和物资都优先补充南方集团军群,两个装甲集团军再度恢复了强大的实力,准备向苏联的纵深挺进,南方集团军群的编制恢复到了85%以上,当然这样的代价就是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将只能得到最基本的补充,不得不转入防御。南方集团军群的夏季攻势发起后最初还比较顺利,随着希特勒提早的拆分了这个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德军的战略形势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两个方向上的德军都先后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而陆军总司令部已经投入了所有的战略预备队,其结果就是两个方向上都陷入了停顿,夏秋季结束后,德军既未能占领斯大林格勒也没能占领高加索油田。


摆在德军最高统帅部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在11月尝试了最后一次进攻后以失败告终,最终全面转入了防御,对高加索巴库最后的挺进将不得不等到1942年的冬季渡过之后再进行。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事也非常激烈,B集团军群将手中最强大的两个野战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作战,但是由于这两个集团军缺员严重,加上城市攻防战的严重损耗,战斗力下降的非常快。另外沿顿河一线布防的联军集团军战斗力太弱,而后方的德军预备队也太少,必须迅速加强这些联军集团军的防御强度,而这些增援只能是等结束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解放出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来提供。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1942年的德军最终将矛头指向了斯大林格勒,并在这里展开了和苏军的战略决战,这绝不是德军理想的决战地点,而这些严重的错误只能是归咎于德军最高统帅部的错误指挥,确切的说是希特勒的错误指挥!


战略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在欧洲大陆上屡屡得胜,这让希特勒被军民共同奉为“军事天才”。希特勒格外看重这个“军事天才”的美名,他不容许任何人质疑自己的能力,否则会影响到德国官兵和民众对他的信任,那么他的梦想也会跟着破灭。

德国占领强大的法国后,希特勒与他的将领们讨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时,当希特勒希望下一个攻击目标是苏联的时候,他的将军们集体向希特勒投来了崇拜的眼神,希特勒攻击苏联的意图正是这些将军们所希望发生的事情。德国攻下法国后,国内对军方的支持达到了最高点,将领们认为这个时候是攻击苏联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就可惜了。德军开始为进攻苏联做准备的时候,希特勒不想让全国上下的热情冷却下去,于是他计划向英国发动攻击。

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第一波的空袭后,英国不仅没有没被打残,他们还有能力派轰炸机去轰炸德国的柏林,这让德国的民众第一次对希特勒产生了质疑。德国民众的质疑让希特勒的心情非常糟糕,实际上他完全可以避免这次的质疑,怪就怪他信错了德军空军司令哥林。德国制定攻击英国的“海狮计划”的时候,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四天就能战胜英国南部负责防御的空军,结果戈林没有实现他的承诺。戈林的空军没能消灭英国空军,英国对德国的柏林进行了反击式的轰炸,希特勒遭到了民众的质疑。

希特勒被民众怀疑了,好在国民依然保持着对希特勒的高度支持,但是希特勒自己不容许出现这种情况,于是他下决心要以快速消灭苏联来赢回民众的信任。希特勒原计划是两个月内击垮苏联,虽然德军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但是他们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苏联红都莫斯科的城下,希特勒得意地向外宣部苏联完蛋了。1941年9月,当希特勒向德国民众宣布好消息的时候,看着民众们崇拜的眼神,希特勒的心情是如此舒坦,可惜这种心情只维持了一个月。10月6日,俄罗斯下起了初雪,这场初雪比预期来得早了一个月,它改变了莫斯科前线的战况,德军的攻击不仅被遏制住,还遭遇到了苏联红军的猛烈反击,损失50万精锐部队。

德军惨败的消息传回了德国本土后,引起了民众们的质疑和恐慌,事情还不仅仅如此,前线饱受严寒摧残的士兵们不断在抱怨,他们希望希特勒对那个不及时发放过冬军备的罪魁祸首进行严惩。忽视过冬军备的人就是希特勒本人,他为了保住自己“军事天才”的美名,他们肯定不会向士兵们承认这一点,于是他同意陆军元帅冯.包克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辞职要求后,解除了“闪电战”的战术发明者古德里安的职务。希特勒的种种措施稍稍解除了民众和德军士兵对他的质疑,他希望能够靠一场大胜仗来彻底挽回人们对他这个“军事天才”的信任。

1942年4月26日,希特勒在帝国国会做了慷慨激扬的演讲,虽然他没有明着把兵败莫斯科的责任推给别人,但是他要求国会授权他能惩戒任何德国人的行为,已经暗示前线的战败是有人不配合他的计划造成的后果,此事传遍德国每个角落的时候,民众和士兵对他的信心再次回来了。希特勒的“军事天才”美名来源于他的口才和德军的战果,他已经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他的国民,接下来他只需要继续带领德军取得胜利就可以了。

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中,物资绝对不容忽视,德军之所以能够横扫西欧,完全是依靠强大的机械部队所致,然而要维持机械部队的威力,德军需要大量的石油,可是德军的石油储备却已经出现了问题。德军为攻击苏联做准备时,后备军总司令弗罗姆就告诉希特勒国内燃料严重不足,汽油只够3个月用,柴油只够1个月用。虽然弗罗姆做战前准备的时候,已经做了紧急补充,但是罗马尼亚每月13万吨的石油真的是杯水车薪,长达半年的作战消耗后,德军的燃料储备再次出现紧缺问题。

希特勒既需要胜利,又需要石油,那么他下一步作战目标只能是斯大林格勒以及周边的高加索地区。希特勒把南方集团军拆分,组建成A、B两个新集团军,他们分别负责攻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A集团军作战任务是攻击高加索地区,德军攻下高加索地区后,他们除了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外,还能越过高加索地区,进入石油丰富的中东地带,这样的话,长期以来困扰德军的燃料问题将被彻底解决掉。德军得到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失去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后,机械部队的实力会大幅度削弱,他们的抵抗力会不断下降。B集团军作战任务是攻下斯大林格勒,这样不仅能为A军团掩护侧翼,还能切断苏联中央与南方的交通联系,以保障德军长期占有高加索地区的胜利果实。

虽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大败,但是希特勒的战略方针并没有问题。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大败,希特勒面临着军民信任与石油匮乏的问题,他既需要以胜利来赢回信任,又需要夺取石油资源以保障机械部队的正常运行,他的进攻目标只能是斯大林格勒,别无他选。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莫斯科战役虽然以德国的失利为结果,但是德军没有真正的溃败,只是受挫而已,兵力装备等等所所受的损失还是相当有限的,德军依然有条件继续发动进攻,也因此在1942年,德军依然保持着进攻的能力,这是由于德军的实力所决定的。

德军在考虑1942年的进攻方向时,最终选择了在南线作战,而不是继续进攻莫斯科,所谓在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后世的一种解释,其实德军的主要目的是进攻高加索地区,以获取石油供应的。

当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德军高加索作战的一个部分,实德军是分兵两只,一支向南下进攻北高加索地区,另一支向东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也谈不上德军的最终目标,只能说这是德军小的一个重要目标,不是以此为目的。德军希望稳定北高加索方向战役的侧翼,才把斯大林格勒作为一个稳定点来加以控制,可是后来在运作中,把它变成重点,这属于一个意外性的变化而已。


麦田军事观察


对于德国来说,1941年冬天从莫斯科城下败退意味着几个月内结束苏德战争的幻想彻底破灭,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进入长期化,而对于德军来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苏军表现出一定的战斗力,虽说苏军的平均素质还是和德军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苏军的数量优势是德军十分忌惮的,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苏军的素质肯定会有提升,那么如何在苏军能够在战斗力可以和德军相提并论之前打垮苏联,就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苏联的动员深度广度是德国无法匹敌的。
苏军胜利的幕后英雄,生产线上的女人和小孩,还应该有田里的3860部队。


苏联的几个巨大的工业区,紫色的。其中中间的几个得要拜卫国战争所赐,这里是苏联的腹地,外敌入侵一时半会打不过来。
还有矿产资源,光是工厂不行,发展重工业还必须有矿。

军队要持续作战,就要有人有枪,到了二战时期还要加上一个有油。如果要和苏联长期打下去,对于德军来说,苏联的这些东西就是德军必须要夺取,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最好,如果不能只要苏联也不能利用就好。但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区就是顿巴斯,这一个工业区是规模巨大,德军只是部分占领,虽然苏联人搬走了工厂和工人,但是矿是搬不走,炼钢需要的铁矿石好办,但是合金钢里边的象镍锰这些金属可就不是随便能找到的,苏联人的装甲钢质量,在1942年前后有一个小的质量下降,就是由于这些金属的矿山被德国人占领,装甲钢里边添加的金属比例下降所致。
巴库油田在沙皇时期就已经开始开采了,我觉得搞不好德国人都不知道还有一个秋明油田的存在,所以德国人一门心思的直奔高加索去抢石油。

巴库油田的油有一部分走水路运输。

同时还有油,当时苏联已经在西伯利亚的秋明又开出来一个油田,但是高加索的石油还是很重要的,而德国人就是缺油,虽说罗马尼亚有点,但是油这个东西,没人嫌多,而且还是那句话,不能为德国所用,最低限度也不能为苏联所用,破坏苏联的石油供应也是打垮苏联的重要步骤。

而经过这样一道思考,同时德军在1941年的冬季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虽然经过从法国抽调精兵强将补充东线的损失,但是德军已经无力象1941年年那样发动全面进攻了,所以苏德战场的南线就成了德军重点进攻的方向。


苏联是依托半个苏联熬过了1941和1942年最艰巨的日子。

至于斯大林格勒,不只是由于这个名字的特殊意义,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上重要的港口,如果切断了伏尔加河的水路运输,那么苏联南北交通运输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南方高加索还有部分哈萨克斯坦的运输都会被切断,乌克兰已经丢了,哈萨克斯坦作为重要的粮食基地可不容有失了。同时如果控制了伏尔加河,德军可以尝试沿着伏尔加河进军,利用伏尔加河解决部分后勤的运输问题,这样苏联所谓的乌拉尔工业区也不安全了,沿着伏尔加河北上,喀山,古比雪夫,下诺夫哥罗德等一系列当时苏联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都暴露在德军的攻击之下,而且象下塔吉尔,车里亚宾斯克,也在德军的轰炸半径之内了,苏联难道再来一次工厂千里大搬家吗?而且搬到哪去?搬到这些地方就是和这些地方原来的工厂会和在一起,新的地方如果没有一点基础,是无法马上恢复生产的。甚至有可能要几年都无法重新开工,这可是苏联等不起的。

对于这个战略方向,德军应该说选的不错,但是德军的实力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宏大的计划,这里当时都是苏联的落后地区,开发程度更低,对于德军后勤保障的要求更高,德国没有足够的实力完成这一计划。


红色手电筒


希特勒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是因为其战略价值非常大。

尽管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就要打道回府,还是得继续进攻。德军在进攻高加索地区受挫后,转向了斯大林格勒,企图切断伏尔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区,获取高加索油田后再谋求北上莫斯科。

希特勒有足够的理由垂涎这座位于伏尔加河关键位置的城市。首先它的工厂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其地理位置对德军更为重要。占领这座城市,将使德军能够控制顿河和伏尔加河后防线上有绝对意义的有利地形,B集团军能够保护A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使其能够在高加索地区的行动能够高枕无忧。

也许德军占领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后,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讽刺的是,斯大林在战前并没有过于重视这座城市,苏军统帅部错误地预测,德军将主攻莫斯科防线的中心地带。因此苏军把大部分储备军队部署在莫斯科附近,而造成斯大林格勒守备空虚。这也给了德军见缝插针的机会。

随着高加索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斯大林格勒成为了德军在1942年的战役可能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战场。希特勒最终下定决心以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保卢斯面对的是由崔可夫率领的新成立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在德军兵临城下时,德军的进攻部队共有27万人,500辆坦克。而苏军则是由未经战争考验的增援部队和几支较老的部队组成,这些部队曾经在较早的战斗中被大量消灭,只有19万名士兵和大约400辆坦克。苏军坦克的轻中型质量与德军的重型坦克相比还是有差距,通过后来的作战,德军才发现,由于苏军兵力短缺,他们已经与苏联女兵在交战。

而且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岸边,苏军在兵力不占优势下已经退无可退,只能背水一战。此时斯大林才恍然大悟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南方,仓皇派出援军赶往伏尔加河,然而援兵的渡轮很快就被德国空军炸毁。这些部队需要乘坐驳船缓慢地用拖船拉过河岸,很容易就成为攻击目标。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实际已经被孤立了起来。

德军还拥有空中优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部署的空军被德空军击落,从8月23日到8月31日舰就损失了201架战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初期只有192架飞机可以使用,其中只有57架是战斗机。即使苏军在此后持续投入空军支援,但是损失还是继续。1942年9月13日,德军通过大规模空中轰炸和陆军炮击,拉开了攻城的序幕。由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组成的中队和重型火炮,迫击炮密集打击斯大林格勒的军事目标。这些轰炸是为了摧毁守军的士气,以便迅速夺取该城。

斯大林格勒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中,很快就变成了废墟,双方很快就进入了激烈的巷战。令德军没想到的是,废墟为苏军的巷战提供了极好的掩护,德军的装甲部队在废墟堆中很难继续推进,坦克的火力并没有充分发挥。

苏军明白在斯大林格勒,最好的防御就是把他们的防线放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街道和建筑物,他们把楼房,工厂,仓库,街角住宅及办公楼布置了机枪,反坦克步枪,迫击炮,地雷,铁丝网,狙击手,以及拥有5-10名冲锋枪枪手和掷弹兵为单位进行战斗。德军把这种伏击战称为老鼠战争,对此相当的头疼。甚至一个排的苏军在雅科·巴甫洛夫的指挥下,成功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苏联狙击手也成功利用废墟的掩护对德军造成巨大的伤亡,最出名的瓦西里·柴契夫在战役中曾击毙了242名敌军。

尽管德军在不同阶段成功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城内9成的地区,但还是无法拿下苏军的防御地区。在德军的进攻缓慢推进时,苏军集结了约114.35万的兵力在伏尔加河东岸和斯大林格勒西北郊,并在11月19日发动的天王星行动中迅速突破轴心国建立起来的防御线,包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及其他轴心国军队。

虽然德军想以空投补给和冬季风暴行动解除被围歼的危机,但因为被苏军粉碎其企图而失败。最终德军因为冬季的严寒,传染病蔓延和弹尽粮绝而最终投降。这是纳粹在二战中首次大规模溃败,也使得德军在东线战场胜利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战略主导权转到了苏军手中。德军在此后也不得不把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撤退至畔罗斯托夫,也永远丧失了占领苏联油田来弥补德国油料不足的机会,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成为了希特勒看得见摸不着的馅饼,眼看着就要收入囊中,最终还是功亏一篑。苏军在巷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超出了希特勒的预估。正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所说,杀死一个俄国士兵,需要开两枪,再推一下。


梓蕤


影视片中经常这样描述,德军前线将领要撤退,希特勒就是不让撤,最终造成德军大败



’纵观二战德国,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防守战指导思想,甚至可以说,德军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需要防守。而事实证明,被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寄予厚望的城市要塞战略,也没能拯救德军,其根源就在于,这种战术对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但是德军唯一的补给手段——空投补给最终也难以为继。德军真正赖以为生的手段,就是机动能力,依赖强大的机动能力不断地进攻进攻在进攻。一旦转攻为守,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


随着消耗战的进行,德军终于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转攻为守。然而此时希特勒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严禁德军撤退,要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死磕。苏军在防守时拥有的优势,是德军根本不具备的,这条命令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借助伏尔加河的运输,以六个集团军的兵力成功地组建了针对德军的大包围圈。


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无悬念。恐怕唯一让德军庆幸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末期对上百万苏军的牵制,客观上给A集团军撤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当曼斯坦因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奇袭近乎成功打通斯大林格勒南部逃生通道时,早已被希特勒搞得心灰意冷的保卢斯竟然以未接到命令为由,拒绝突围撤退。最终,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残存的十万人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彻底落下帷幕。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归根结底就是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战略上的失败。但是如此沉痛的代价,只能归过于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在战术安排上的连番错误。可以说,战略和战术的双重错误,注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军武所说


 

希特勒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是因为其战略价值非常大。

尽管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就要打道回府,还是得继续进攻。德军在进攻高加索地区受挫后,转向了斯大林格勒,企图切断伏尔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区,获取高加索油田后再谋求北上莫斯科。

希特勒有足够的理由垂涎这座位于伏尔加河关键位置的城市。首先它的工厂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其地理位置对德军更为重要。占领这座城市,将使德军能够控制顿河和伏尔加河后防线上有绝对意义的有利地形,B集团军能够保护A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使其能够在高加索地区的行动能够高枕无忧。

也许德军占领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后,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讽刺的是,斯大林在战前并没有过于重视这座城市,苏军统帅部错误地预测,德军将主攻莫斯科防线的中心地带。因此苏军把大部分储备军队部署在莫斯科附近,而造成斯大林格勒守备空虚。这也给了德军见缝插针的机会。

随着高加索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斯大林格勒成为了德军在1942年的战役可能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战场。希特勒最终下定决心以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保卢斯面对的是由崔可夫率领的新成立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在德军兵临城下时,德军的进攻部队共有27万人,500辆坦克。而苏军则是由未经战争考验的增援部队和几支较老的部队组成,这些部队曾经在较早的战斗中被大量消灭,只有19万名士兵和大约400辆坦克。苏军坦克的轻中型质量与德军的重型坦克相比还是有差距,通过后来的作战,德军才发现,由于苏军兵力短缺,他们已经与苏联女兵在交战。

而且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岸边,苏军在兵力不占优势下已经退无可退,只能背水一战。此时斯大林才恍然大悟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南方,仓皇派出援军赶往伏尔加河,然而援兵的渡轮很快就被德国空军炸毁。这些部队需要乘坐驳船缓慢地用拖船拉过河岸,很容易就成为攻击目标。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实际已经被孤立了起来。

德军还拥有空中优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部署的空军被德空军击落,从8月23日到8月31日舰就损失了201架战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初期只有192架飞机可以使用,其中只有57架是战斗机。即使苏军在此后持续投入空军支援,但是损失还是继续。1942年9月13日,德军通过大规模空中轰炸和陆军炮击,拉开了攻城的序幕。由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组成的中队和重型火炮,迫击炮密集打击斯大林格勒的军事目标。这些轰炸是为了摧毁守军的士气,以便迅速夺取该城。

斯大林格勒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中,很快就变成了废墟,双方很快就进入了激烈的巷战。令德军没想到的是,废墟为苏军的巷战提供了极好的掩护,德军的装甲部队在废墟堆中很难继续推进,坦克的火力并没有充分发挥。

苏军明白在斯大林格勒,最好的防御就是把他们的防线放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街道和建筑物,他们把楼房,工厂,仓库,街角住宅及办公楼布置了机枪,反坦克步枪,迫击炮,地雷,铁丝网,狙击手,以及拥有5-10名冲锋枪枪手和掷弹兵为单位进行战斗。德军把这种伏击战称为老鼠战争,对此相当的头疼。甚至一个排的苏军在雅科·巴甫洛夫的指挥下,成功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苏联狙击手也成功利用废墟的掩护对德军造成巨大的伤亡,最出名的瓦西里·柴契夫在战役中曾击毙了242名敌军。

尽管德军在不同阶段成功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城内9成的地区,但还是无法拿下苏军的防御地区。在德军的进攻缓慢推进时,苏军集结了约114.35万的兵力在伏尔加河东岸和斯大林格勒西北郊,并在11月19日发动的天王星行动中迅速突破轴心国建立起来的防御线,包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及其他轴心国军队。

虽然德军想以空投补给和冬季风暴行动解除被围歼的危机,但因为被苏军粉碎其企图而失败。最终德军因为冬季的严寒,传染病蔓延和弹尽粮绝而最终投降。这是纳粹在二战中首次大规模溃败,也使得德军在东线战场胜利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战略主导权转到了苏军手中。德军在此后也不得不把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撤退至畔罗斯托夫,也永远丧失了占领苏联油田来弥补德国油料不足的机会,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成为了希特勒看得见摸不着的馅饼,眼看着就要收入囊中,最终还是功亏一篑。苏军在巷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超出了希特勒的预估。正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所说,杀死一个俄国士兵,需要开两枪,再推进一下


卡尔布罗曼


列宁格勒是苏联的经济,军事重镇,还是苏联的交通枢纽!一方面可以重创苏联的抵抗信心!同时可以借助列宁格勒的交通线快速进行军事调动!


王然391


闪电战不起作用了,不等于战争结束了。不分出胜负苏德是不会停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