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秉燭讀春秋


想必大家無論是在小時候還是現在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那麼這句話告訴我們最簡單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要“人心齊”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團結”就像問題中說到的這句俗語“無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到底是有什麼含義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的進行分析講解。



“五人三姓莫走路”

這句話主要是講以前的人和事,那麼針對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就是講“以前有五個人去山裡採蘑菇,於是他們在上山的路上彼此非常的團結,而且都是互相幫助有說有笑的,不一會兒他們就到了山上面,這個時候他們就分頭去採蘑菇,他們五個人大概在山上採了有2個多小時候後,其中有三個人的籃子裡有蘑菇,另外兩個人的籃子裡幾乎就幾個蘑菇。


那麼這個時候他們其中的兩個人就說“你不會把採的蘑菇藏起來了吧”說完他們就開始分蘑菇,這個時候在分蘑菇的時候他們五個人產生了分歧,於是在下山的時候也就不歡而散了,那麼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注意自己的心態,要做到彼此互相信任。

至於“三姓”主要就是說在以前人們最忌諱的數字就是“三”想必大家也知道咱們的傳統文化在數字當中都喜歡雙數,比如說“2”“4”“6”“8”,因為雙數在以前的人認為是吉利的數字,所以說在以前有一種講究就是“三姓白天不走路,四姓可以走夜路”。



“三十六人莫過渡”

這句話體現了以前的一種交通工具就是木筏,因為在那個時候一張木筏的承重力並不大,而且人要是多的時候站在木筏上會導致木筏側翻,再一個就是以前的船隻都有一定承重量,如果超過多少人那麼對於船隻的行駛將會帶來安全隱患,因此在當時的人們就發現幾乎在那個時候的船最多隻能承重三十五人,因此才會留下這句三十六人莫過渡的話,不過隨著咱們現在的發展船的承重力越來越大,而且還都是豪華遊輪,因此大家也不再說三十六莫過渡了。



綜上所述:

俗語的形成是結合當時的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但是這些俗語都是一種經驗,因此我們在現在來認識俗語的時候也要與時俱進的學習。


紀錄鄉土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看井和抱樹我沒做過。但是在八十年代末有一次路過嵩山,從少林寺出來我和一位同事又去了中嶽廟。進山門有百拾凳臺階,廟和寺院不同,沒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兩廊配殿。它是周圍一圈殿,從一頭進去,門口坐個道士收票,轉一圈從另一個門出來,也有一個道士坐著。這一圈有150米,同行的往裡一探頭覺得幽深,光線昏暗便不打算進入。我想既然票都買了,頭次來中嶽廟進去吧。我自己進去了。裡面供奉的是十殿閻羅王,判官小鬼,黑白無常鬼。還有玉皇大帝,關老爺,許多不知道怎麼稱呼的。沒有同伴就走的快。反正不能跑,這還真是一人不進廟。跟進了一趟陰曹地府一樣。


咱誰的都不欠


五人三姓莫同行,三十六人不過橋,這種風俗習慣,在我家鄉江西南康流傳很久了,從小時候起長輩們就會告訴你,所謂五人三姓不同路,就是說五個人一同上街或者外出,在五個人中不要出現有三個姓氏,對現在社會來說,特別是同坐一輛小車就更加註意了。

這五個人不分男女老少,性別,一律安人頭計算,如果出現五人三姓這種情況,就減少一個人或者增加一個人,或者某個人推遲推前一步走,做到儘量符合這種風俗習慣,但是你要我講不出這種風俗有什麼科學根據,五人三姓同行一定會出事嗎,我也無法對證,但是我也找不到什麼理論依據,來推翻反駁這種風俗,為什麼這種風俗,會牢牢地紮根在廣大客家老百姓心中,世世代代遺傳下來,我相信一定有它的道理,是不是一種災難總結,還是考慮到其它方面,不得而之,五人三姓其實是很容易組合的,特別是祖孫三代一家人坐車出門,這種方法是否可以化解車禍的發生,很難得到引證,還是遵守為好,

這種風俗也不是我們發明,也不要從我們手上消失。至於三十六人不過橋是指我們家鄉的獨木橋,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娶親迎嫁的機會,現在都是水泥橋了,一起上獨木橋的機會,現在基本不可能了,我也不解釋了。


逗比惡搞者天堂


五人三姓,按說字面上面來看,因為古人同姓即是同宗,因此自然來說這三個姓湊成的五個人就形成三個勢力。比如說三人一姓,另外兩人兩姓,再或者兩人一姓,另外又兩人一姓,最後一個人另外一姓,但無論那種情況,很顯然這裡勢力是不均衡的。比如三人一姓的,必然另外兩個不同姓的要受排擠,再或者如果另外兩姓的也各自異心,勢必不均衡的情況更加明顯。可如果是最多兩人一姓,那麼兩兩單的情況會發生,而單姓那個,要麼一開始處於領導地位,但實際上也最後是架空無用,再或者投其一方,同樣還是二心不和。這裡古人說這個情況是比較忌諱的。因為過去古代時候,結伴同行,往往會比現代社會風險性比較大的,或者是攔路搶劫,或者是路程險阻,五人三姓的情況,從一開始就帶著不齊心的隱患,真遇到危險境地,很可能就要有人被拋棄陷害等等,所以古人經驗告誡五人三姓不同路。當然這只是泛指情況,並不絕對,而且實際上也不是絕對的限制五人,實際上我看來,只要是三方勢力不均衡的情況,都是有不合隱患的。無論是一強兩弱還是兩強一弱。例如三國演義裡面,就把這個事情說的十分明白,爭端是必然出現的。因此古人會有這樣的經驗總結成為俗語。

說到這裡看到有其他回答的評論說了一個一家五口的現象來反駁,說是爺爺奶奶不同姓,爸爸媽媽不同姓,再加個子女一個人,這不等於爺爺爸爸子女一個姓,奶奶媽媽兩個姓的局面,那麼這不就是五人三姓,難道一家人就永遠不要旅遊嘛?實際上這種反駁是經不起推敲的,原因很簡單,俗話是來源古代,而古代嫁入人家的姓要隨夫的,那麼其實就是五人同姓而不是五人三姓了。當然不存在這個現象。

再說所謂三十六人不同船的俗話。這裡我自己憑空的感覺是,首先古人對於三十六這樣的數字,是有講究的。三十六屬於天罡陽數,但是在易理上卻又是陰數,這裡本身就是具有矛盾之患。然而六六之數屬於純陰,三十六卦地火明夷卻又是陽卦,如果從卦理去說,乘船是地水,上面載人三十六是地火,下水上火確正好是丕卦,這在易經卦象上是最不吉利的卦相。古人乘舟是最多避諱的,連姓陳的不敢搭船,吃魚不敢翻個這樣的傳統都流傳到今天,那麼這樣一個三十六人不乘船的說法到現在也不奇怪。當然如果真要說點科學依據的話,其實可以從古代實際情況著想一下,首先一船人乘坐上去三十六個,按照古時候船的載重,很可能基本上很勉強了。但是這樣三十六人一同船上,必然是一邊十八個或者其它方式,兩邊數量基本相同的對稱形式坐船。然而恰恰這樣問題就來了。因為人有高矮胖瘦各自不同,如果恰恰是雙數,絕大多數情況下左右兩邊的重量是必然不平衡的。反而是單數,比較容易找平。這裡其實這個道理在現在也在採用,那就是飛機上的配坐員。我們乘機的時候,往往會有挑座位的情況,實際上我們挑座位的時候,可選座位也是並不隨意的,這裡實際上也就是有配坐人員的作用,當然其中的算法是很複雜的,但是這裡某些原則,也是和過去基本的原理差不多,只不過現在技術越來越先進,已經不會讓乘客換來換去,只是當年很早的時候,是會有調整座位的情況發生過。這其實就是再找飛機重心平衡。古人那時候沒這個條件,只好流傳下來這個經驗總結。實際上很多古人傳下來的俗語忠告,某種程度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當然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和過去發生了很大改變,古時候的經驗,已經並不能代表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樣的教條,不過俗語代表了那時候流傳下來的經驗與地方文化,有一定反應當時時期的道理。這點那就讓專門研究民俗的人們,去做最深入的研究好了。


劍客浪心2020


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膚淺理解。

這裡的五人三姓,三十六人,它不是固定的數字,而是一種象徵。

也就是說,它不是單純的指非同姓人走路,而是指群體活動。

不是指單純的過渡,而是指一種飽合度,一種適可而止的約束。

否則,五人三姓不能走路,那麼六人四姓可不可以走路,這就要鑽牛角尖了。

否則,三十六人不能過渡,三十五人可不可以?三十七人呢?

所以,數字在這裡代表的只是一種象徵,不是絕對數字。


為什麼五人三姓不能走路?因為非同姓的人越多越容易分心眼兒,思想認識不統一。

為什麼三十六人不能過渡?因為人多不僅船的載重量會超負荷,一旦有人在船上搗亂,全船人都要跟著受害。其實也不單純是指船,而是泛指人多容易出麻煩的意思。

五人三姓,三十六人,二者說的是一個意思。


當然,這完全是因循守舊早已過時的一種舊觀念,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已經遠遠不能適合當今的道德倫理和公序良俗。如果還被這種舊觀念舊習俗所左右,所困擾,那就什麼事都不用做了,社會發展就會停滯不前。

一個企業,是幾個同姓人就能做成麼?它需要集體的力量,團隊的力量,也就是不同姓的人共同的力量。有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才能做成事。

此類例證不勝枚舉,已經不值得一駁了。


總之,這是一種過時的舊觀念。理應摒棄。


文化一家人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應該是老一輩留下來的諺語。意思應該是說五人三姓就不屬於一條心,無論出門辦事或者做生意,不要和不熟悉、不瞭解的人同行,否則容易出事。三十六人莫過渡,應理解為渡撟或者渡船。人太多又不熟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歹徒,中途謀財害命。這句話就是讓人知道無論辦什麼事,都必須多長一個心眼,僅僅靠自已的善良是遠遠不夠的。

小時候,曾經聽前輩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以前還是生產隊的時候,一個老牲口把式帶著隊裡的一筆錢到距離家鄉兩天路程的西鄉買牲口,到達後住在了當地的閨女家,由於不是外人,毫不隱瞞地說明來意,包括帶了多少錢,要買多少牲口。女婿馬上表示找當地懂行的把式邦忙,可他找的那個人偏偏是個心術不正之人,一聽帶那麼多錢,就起了邪念,就和老把式女婿商量謀財害命。於是,在一個黑暗的夜晚,在女兒的家裡,女兒、女婿和他所找的那個人把父親殺害了,由於害怕暴露,連夜埋在了自家的床底下,恰巧這一切被夢裡驚醒的四歲的小女孩看了個清楚。

由於老把式的丟失,他的老伴態天愁眉不展,就走親戚到女兒家住些日子。一天,大人們都下地幹活了,老太太陪小外甥女在家,老太太在做針線活時不小心剌破了手,血立即流了出來,這時小女孩驚訝地說:″哎呀姥姥,你的血咋跟俺姥爺的血一樣啊?″老太太大驚:″你咋見過你姥爺的血呀?″小女孩乖乖地說:″俺爸俺媽把俺姥爺給殺了,埋在俺的床底下,不讓我給別人說。″於是,老太太抱著小女孩到當地的公社報了案。後來,三個殺人犯全部死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肩負重任時,當你涉及重大機密時,不要相信任何人,那怕是你的親人。


聾啞書生


"五人三姓莫走絡,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應該是古人留下的論點。具體什麼意思,我也不清楚,前面有朋友做了詳解。


我的理解很簡單,按照這個字面說法,就是五個人當中,如有三個不同姓氏的人一起出行,遇事不可能一條心,各懷私念,為了一己利益,會心生歹意,很容易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表明了人性的險惡。這句話告戒人們,多人同行須慎重,得有防人之心。

”三十六人莫過渡”可能就是,三十六人不要同時乘一條船的意思。可能歷史上,曾經有過三十六人同船出事的事例。


總之,都是已徑過去的老話,只是一句忠告。時代不同,多少已不適應現代人的出行觀念。但是在有些特定的環境之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揚城布衣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種風俗習慣,在客家已經流傳很久了,從小時候起長輩們就會告訴你,所謂五人三姓不同路,就是說五個人一同上街或者外出,在五個人中不要只能有三個姓氏,對現在社會來說,特別是同坐一輛小車就更加註意了。五人三姓出門,小則必丟東西,大則出現事故。


古時候,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客家人在生活生產中迷信命運、崇拜自然、順從認命的心理相當濃厚,因而許多忌諱的言語、行為便成為約束人們活動的行規,漸漸演變為習俗。部分人們至今仍然受到這些習俗的影響。


破解方法

如果出現五人三姓這種情況:

1.就減少一個人或者增加一個人,或者某個人推遲推前一步走,做到儘量符合這種風俗習慣。

2.在車上一人穿反鞋,就代表一人始終在朝後看,也在與你們四人道不同,便不是五人同行了。


這種風俗有什麼科學根據嗎?小編也找不到什麼理論依據,來推翻反駁這種風俗。為什麼這種風俗,會牢牢地紮根在廣大客家老百姓心中,世世代代遺傳下來,我相信一定有它的道理,是不是一種災難總結,還是考慮到其它方面,不得而之,五人三姓其實是很容易組合的,特別是祖孫三代一家人坐車出門,這種方法是否可以化解車禍的發生,很難得到引證,但還是尊重傳統文化為好。


壯士你褲子掉了



俗話說"親幫親,鄰幫鄰",“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其是這是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句俗語罷了,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社會,這句俗語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了。

在古代,五人三姓出門打工,經商,做挑擔工,如果其中兩雙同姓,同一祠堂,出身之前族長有交代,必須同去同歸,否則家法伺候你,你路上就是有賊心害人,也不敢放肆去害對方,如果你是單姓外族人,那不怪我等之事了,你挑著擔扭腰了,肚子餓走不動了,或者你身患疾病了,反正不怪我等人之事,生死與我們無關。

再說就是到了現代,農村中有老人死去,土葬需要請金剛師傅抬棺材,如果你請的人雜,是外地人或者鄰居人兩隊合夥抬棺材,上下坡的,一頭上坡死勁拉,後頭的就吊著向後拉,很是費力氣,弄不好棺材砸下來弄傷人了。

至於說到三十六人莫過渡,古時過渡都是小木船,沒有大型機帆船,也沒有人規定你船家超載,古時木船很小,載重量也小,過渡時36人基本超載了,安全係數大大折扣了,再加上一些水匪從中作梗,用刀劃破船底漏水,或在水下設障讓船觸礁沉沒,好搶奪眾人財物。

所以,"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成為了古人們出行的一句口頭禪,決不犯戒,以免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北斗七星92070701


這一句話的真正含義,出在易經五行八卦上面的說法,古人言三姓莫走路,是三在易經裡是離屬火,五屬巽,屬風合起來就是八卦六十四卦中的五十四卦當中的火風鼎卦,有句詞叫鼎足,是指頂了的意思,會易傷足,所以叫三人五姓莫走路。按照字面理解我不多說。

三十六人莫過渡,還是五行八卦裡面的語言,三還是離火。六是坎水,合起來是水火未濟之卦,也屬最後一卦,同舟共濟,濟即渡,未濟也就是不渡,這可能是出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