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秉烛读春秋


想必大家无论是在小时候还是现在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最简单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要“人心齐”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团结”就像问题中说到的这句俗语“无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到底是有什么含义呢,今天咱们就来详细的进行分析讲解。



“五人三姓莫走路”

这句话主要是讲以前的人和事,那么针对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讲“以前有五个人去山里采蘑菇,于是他们在上山的路上彼此非常的团结,而且都是互相帮助有说有笑的,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山上面,这个时候他们就分头去采蘑菇,他们五个人大概在山上采了有2个多小时候后,其中有三个人的篮子里有蘑菇,另外两个人的篮子里几乎就几个蘑菇。


那么这个时候他们其中的两个人就说“你不会把采的蘑菇藏起来了吧”说完他们就开始分蘑菇,这个时候在分蘑菇的时候他们五个人产生了分歧,于是在下山的时候也就不欢而散了,那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注意自己的心态,要做到彼此互相信任。

至于“三姓”主要就是说在以前人们最忌讳的数字就是“三”想必大家也知道咱们的传统文化在数字当中都喜欢双数,比如说“2”“4”“6”“8”,因为双数在以前的人认为是吉利的数字,所以说在以前有一种讲究就是“三姓白天不走路,四姓可以走夜路”。



“三十六人莫过渡”

这句话体现了以前的一种交通工具就是木筏,因为在那个时候一张木筏的承重力并不大,而且人要是多的时候站在木筏上会导致木筏侧翻,再一个就是以前的船只都有一定承重量,如果超过多少人那么对于船只的行驶将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当时的人们就发现几乎在那个时候的船最多只能承重三十五人,因此才会留下这句三十六人莫过渡的话,不过随着咱们现在的发展船的承重力越来越大,而且还都是豪华游轮,因此大家也不再说三十六莫过渡了。



综上所述:

俗语的形成是结合当时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但是这些俗语都是一种经验,因此我们在现在来认识俗语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的学习。


纪录乡土


一人不进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看井和抱树我没做过。但是在八十年代末有一次路过嵩山,从少林寺出来我和一位同事又去了中岳廟。进山门有百拾凳台阶,廟和寺院不同,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两廊配殿。它是周围一圈殿,从一头进去,门口坐个道士收票,转一圈从另一个门出来,也有一个道士坐着。这一圈有150米,同行的往里一探头觉得幽深,光线昏暗便不打算进入。我想既然票都买了,头次來中岳廟进去吧。我自己进去了。里面供奉的是十殿阎罗王,判官小鬼,黑白无常鬼。还有玉皇大帝,关老爷,许多不知道怎么称呼的。没有同伴就走的快。反正不能跑,这还真是一人不进廟。跟进了一趟阴曹地府一样。


咱谁的都不欠


五人三姓莫同行,三十六人不过桥,这种风俗习惯,在我家乡江西南康流传很久了,从小时候起长辈们就会告诉你,所谓五人三姓不同路,就是说五个人一同上街或者外出,在五个人中不要出现有三个姓氏,对现在社会来说,特别是同坐一辆小车就更加注意了。

这五个人不分男女老少,性别,一律安人头计算,如果出现五人三姓这种情况,就减少一个人或者增加一个人,或者某个人推迟推前一步走,做到尽量符合这种风俗习惯,但是你要我讲不出这种风俗有什么科学根据,五人三姓同行一定会出事吗,我也无法对证,但是我也找不到什么理论依据,来推翻反驳这种风俗,为什么这种风俗,会牢牢地扎根在广大客家老百姓心中,世世代代遗传下来,我相信一定有它的道理,是不是一种灾难总结,还是考虑到其它方面,不得而之,五人三姓其实是很容易组合的,特别是祖孙三代一家人坐车出门,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化解车祸的发生,很难得到引证,还是遵守为好,

这种风俗也不是我们发明,也不要从我们手上消失。至于三十六人不过桥是指我们家乡的独木桥,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娶亲迎嫁的机会,现在都是水泥桥了,一起上独木桥的机会,现在基本不可能了,我也不解释了。


逗比恶搞者天堂


五人三姓,按说字面上面来看,因为古人同姓即是同宗,因此自然来说这三个姓凑成的五个人就形成三个势力。比如说三人一姓,另外两人两姓,再或者两人一姓,另外又两人一姓,最后一个人另外一姓,但无论那种情况,很显然这里势力是不均衡的。比如三人一姓的,必然另外两个不同姓的要受排挤,再或者如果另外两姓的也各自异心,势必不均衡的情况更加明显。可如果是最多两人一姓,那么两两单的情况会发生,而单姓那个,要么一开始处于领导地位,但实际上也最后是架空无用,再或者投其一方,同样还是二心不和。这里古人说这个情况是比较忌讳的。因为过去古代时候,结伴同行,往往会比现代社会风险性比较大的,或者是拦路抢劫,或者是路程险阻,五人三姓的情况,从一开始就带着不齐心的隐患,真遇到危险境地,很可能就要有人被抛弃陷害等等,所以古人经验告诫五人三姓不同路。当然这只是泛指情况,并不绝对,而且实际上也不是绝对的限制五人,实际上我看来,只要是三方势力不均衡的情况,都是有不合隐患的。无论是一强两弱还是两强一弱。例如三国演义里面,就把这个事情说的十分明白,争端是必然出现的。因此古人会有这样的经验总结成为俗语。

说到这里看到有其他回答的评论说了一个一家五口的现象来反驳,说是爷爷奶奶不同姓,爸爸妈妈不同姓,再加个子女一个人,这不等于爷爷爸爸子女一个姓,奶奶妈妈两个姓的局面,那么这不就是五人三姓,难道一家人就永远不要旅游嘛?实际上这种反驳是经不起推敲的,原因很简单,俗话是来源古代,而古代嫁入人家的姓要随夫的,那么其实就是五人同姓而不是五人三姓了。当然不存在这个现象。

再说所谓三十六人不同船的俗话。这里我自己凭空的感觉是,首先古人对于三十六这样的数字,是有讲究的。三十六属于天罡阳数,但是在易理上却又是阴数,这里本身就是具有矛盾之患。然而六六之数属于纯阴,三十六卦地火明夷却又是阳卦,如果从卦理去说,乘船是地水,上面载人三十六是地火,下水上火确正好是丕卦,这在易经卦象上是最不吉利的卦相。古人乘舟是最多避讳的,连姓陈的不敢搭船,吃鱼不敢翻个这样的传统都流传到今天,那么这样一个三十六人不乘船的说法到现在也不奇怪。当然如果真要说点科学依据的话,其实可以从古代实际情况着想一下,首先一船人乘坐上去三十六个,按照古时候船的载重,很可能基本上很勉强了。但是这样三十六人一同船上,必然是一边十八个或者其它方式,两边数量基本相同的对称形式坐船。然而恰恰这样问题就来了。因为人有高矮胖瘦各自不同,如果恰恰是双数,绝大多数情况下左右两边的重量是必然不平衡的。反而是单数,比较容易找平。这里其实这个道理在现在也在采用,那就是飞机上的配坐员。我们乘机的时候,往往会有挑座位的情况,实际上我们挑座位的时候,可选座位也是并不随意的,这里实际上也就是有配坐人员的作用,当然其中的算法是很复杂的,但是这里某些原则,也是和过去基本的原理差不多,只不过现在技术越来越先进,已经不会让乘客换来换去,只是当年很早的时候,是会有调整座位的情况发生过。这其实就是再找飞机重心平衡。古人那时候没这个条件,只好流传下来这个经验总结。实际上很多古人传下来的俗语忠告,某种程度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当然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和过去发生了很大改变,古时候的经验,已经并不能代表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样的教条,不过俗语代表了那时候流传下来的经验与地方文化,有一定反应当时时期的道理。这点那就让专门研究民俗的人们,去做最深入的研究好了。


剑客浪心2020


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理解。

这里的五人三姓,三十六人,它不是固定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

也就是说,它不是单纯的指非同姓人走路,而是指群体活动。

不是指单纯的过渡,而是指一种饱合度,一种适可而止的约束。

否则,五人三姓不能走路,那么六人四姓可不可以走路,这就要钻牛角尖了。

否则,三十六人不能过渡,三十五人可不可以?三十七人呢?

所以,数字在这里代表的只是一种象征,不是绝对数字。


为什么五人三姓不能走路?因为非同姓的人越多越容易分心眼儿,思想认识不统一。

为什么三十六人不能过渡?因为人多不仅船的载重量会超负荷,一旦有人在船上捣乱,全船人都要跟着受害。其实也不单纯是指船,而是泛指人多容易出麻烦的意思。

五人三姓,三十六人,二者说的是一个意思。


当然,这完全是因循守旧早已过时的一种旧观念,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远远不能适合当今的道德伦理和公序良俗。如果还被这种旧观念旧习俗所左右,所困扰,那就什么事都不用做了,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一个企业,是几个同姓人就能做成么?它需要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也就是不同姓的人共同的力量。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能做成事。

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已经不值得一驳了。


总之,这是一种过时的旧观念。理应摒弃。


文化一家人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话应该是老一辈留下来的谚语。意思应该是说五人三姓就不属于一条心,无论出门办事或者做生意,不要和不熟悉、不了解的人同行,否则容易出事。三十六人莫过渡,应理解为渡挢或者渡船。人太多又不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歹徒,中途谋财害命。这句话就是让人知道无论办什么事,都必须多长一个心眼,仅仅靠自已的善良是远远不够的。

小时候,曾经听前辈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以前还是生产队的时候,一个老牲口把式带着队里的一笔钱到距离家乡两天路程的西乡买牲口,到达后住在了当地的闺女家,由于不是外人,毫不隐瞒地说明来意,包括带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牲口。女婿马上表示找当地懂行的把式邦忙,可他找的那个人偏偏是个心术不正之人,一听带那么多钱,就起了邪念,就和老把式女婿商量谋财害命。于是,在一个黑暗的夜晚,在女儿的家里,女儿、女婿和他所找的那个人把父亲杀害了,由于害怕暴露,连夜埋在了自家的床底下,恰巧这一切被梦里惊醒的四岁的小女孩看了个清楚。

由于老把式的丢失,他的老伴态天愁眉不展,就走亲戚到女儿家住些日子。一天,大人们都下地干活了,老太太陪小外甥女在家,老太太在做针线活时不小心剌破了手,血立即流了出来,这时小女孩惊讶地说:″哎呀姥姥,你的血咋跟俺姥爷的血一样啊?″老太太大惊:″你咋见过你姥爷的血呀?″小女孩乖乖地说:″俺爸俺妈把俺姥爷给杀了,埋在俺的床底下,不让我给别人说。″于是,老太太抱着小女孩到当地的公社报了案。后来,三个杀人犯全部死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肩负重任时,当你涉及重大机密时,不要相信任何人,那怕是你的亲人。


聋哑书生


"五人三姓莫走络,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话应该是古人留下的论点。具体什么意思,我也不清楚,前面有朋友做了详解。


我的理解很简单,按照这个字面说法,就是五个人当中,如有三个不同姓氏的人一起出行,遇事不可能一条心,各怀私念,为了一己利益,会心生歹意,很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表明了人性的险恶。这句话告戒人们,多人同行须慎重,得有防人之心。

”三十六人莫过渡”可能就是,三十六人不要同时乘一条船的意思。可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十六人同船出事的事例。


总之,都是已径过去的老话,只是一句忠告。时代不同,多少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出行观念。但是在有些特定的环境之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扬城布衣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种风俗习惯,在客家已经流传很久了,从小时候起长辈们就会告诉你,所谓五人三姓不同路,就是说五个人一同上街或者外出,在五个人中不要只能有三个姓氏,对现在社会来说,特别是同坐一辆小车就更加注意了。五人三姓出门,小则必丢东西,大则出现事故。


古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客家人在生活生产中迷信命运、崇拜自然、顺从认命的心理相当浓厚,因而许多忌讳的言语、行为便成为约束人们活动的行规,渐渐演变为习俗。部分人们至今仍然受到这些习俗的影响。


破解方法

如果出现五人三姓这种情况:

1.就减少一个人或者增加一个人,或者某个人推迟推前一步走,做到尽量符合这种风俗习惯。

2.在车上一人穿反鞋,就代表一人始终在朝后看,也在与你们四人道不同,便不是五人同行了。


这种风俗有什么科学根据吗?小编也找不到什么理论依据,来推翻反驳这种风俗。为什么这种风俗,会牢牢地扎根在广大客家老百姓心中,世世代代遗传下来,我相信一定有它的道理,是不是一种灾难总结,还是考虑到其它方面,不得而之,五人三姓其实是很容易组合的,特别是祖孙三代一家人坐车出门,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化解车祸的发生,很难得到引证,但还是尊重传统文化为好。


壮士你裤子掉了



俗话说"亲帮亲,邻帮邻",“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其是这是古代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语罢了,在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这句俗语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了。

在古代,五人三姓出门打工,经商,做挑担工,如果其中两双同姓,同一祠堂,出身之前族长有交代,必须同去同归,否则家法伺候你,你路上就是有贼心害人,也不敢放肆去害对方,如果你是单姓外族人,那不怪我等之事了,你挑着担扭腰了,肚子饿走不动了,或者你身患疾病了,反正不怪我等人之事,生死与我们无关。

再说就是到了现代,农村中有老人死去,土葬需要请金刚师傅抬棺材,如果你请的人杂,是外地人或者邻居人两队合伙抬棺材,上下坡的,一头上坡死劲拉,后头的就吊着向后拉,很是费力气,弄不好棺材砸下来弄伤人了。

至于说到三十六人莫过渡,古时过渡都是小木船,没有大型机帆船,也没有人规定你船家超载,古时木船很小,载重量也小,过渡时36人基本超载了,安全系数大大折扣了,再加上一些水匪从中作梗,用刀划破船底漏水,或在水下设障让船触礁沉没,好抢夺众人财物。

所以,"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成为了古人们出行的一句口头禅,决不犯戒,以免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北斗七星92070701


这一句话的真正含义,出在易经五行八卦上面的说法,古人言三姓莫走路,是三在易经里是离属火,五属巽,属风合起来就是八卦六十四卦中的五十四卦当中的火风鼎卦,有句词叫鼎足,是指顶了的意思,会易伤足,所以叫三人五姓莫走路。按照字面理解我不多说。

三十六人莫过渡,还是五行八卦里面的语言,三还是离火。六是坎水,合起来是水火未济之卦,也属最后一卦,同舟共济,济即渡,未济也就是不渡,这可能是出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