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多傾聽


相“聚”多傾聽

春節將至,又到了各種大聚會小聚會的時節。

平時各自匆匆忙忙,相聚有溫暖的力量。

第二十七篇,拆解一下“聚”字。

相“聚”多傾聽


“聚”字的筆畫就足夠多,很符合這個字的意象。

“聚”可以看作上下兩個部分,看以前的字形可以更有助於理解它的本義:

相“聚”多傾聽


可以看出,下半部分其實就是三個人,三當然就是多的含義。上半部分是個“取”字,“取”字是個左右結構,左邊是個“耳朵”,右邊是一隻手,表示聚攏的意思。為什麼跟耳朵相關呢?是聚在一起偷聽麼?

其實是因為古時多發生戰事,戰事結束後勝利者一方要把戰敗或俘虜一方的耳朵割下,這也是“取”的本義,就是攻下、拿下。耳朵堆到一塊,也是一種集合。

所以“聚”就是集合了很多人。

人是社會的動物,聚到一起,交流溝通,互動碰撞,有諸多樂趣,也是生存的需要。

遙想古時最風光的一次聚會,就是東晉王羲之在蘭亭做東,“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多位雅士聚於會稽山陰,曲水流觴,暢敘幽情,酒正香,情滿溢,不但文思泉湧,而且筆下御風,《蘭亭集序》名傳千古。

另一次關於聚會的歷史佳話,是宋時的西園雅集,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秦觀、李公麟等一起暢遊西園,寫詩作畫,彈琴品茗,後由米芾為記,李公麟作圖,一幅名畫,營造了一方精神家園。

相“聚”多傾聽


名士之樂,輻射千年,令人神往。

普通人的相聚,未必有這麼深遠的意義,但是也可保有活在當下的樂趣。

家人相聚,共話家常,同學相聚,共憶同窗,老友相聚,心語傾訴,新朋相聚,新思碰撞。

往事沉澱,情感發酵,趨勢見解,時事觀點,……

還是會常常感念之前的純粹相聚,就是人與人的對接。

眼睛看著眼睛的交流。

用心傾聽,用心反饋的交流。

讓我懂你,讓你懂我,潭前踏歌聲,絃斷有人聽。

時代和技術的發展,讓交流的中間間隔了電腦、手機、網絡……

眼睛從一塊屏幕,再傳達到另一塊屏幕,然後才能到另一雙眼睛,通路變得複雜起來。

這樣改變了人與人的連接。

我們用手機來相約,又在聚會時用手機來遠離相約。

相“聚”多傾聽


原來的餐、酒、茶、娛,都只是為了助興交流。

現在似乎已經逐漸成為了聚會的本身。

聚會成為了一種流程。

走完一個流程,再走一個流程。

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越來越難以區分,我們在匆匆忙忙地做頻繁的切換,但實際結果其實是辜負了每一邊,兩個世界都是一片斷點。

朋友圈的人數越來越多。

我們的心也越來越漂。

就跟閱讀一樣,現在越來越多的是讀概要,看摘抄,聽音頻,紛紛擾擾。

這樣已經很難建立起跟作者的真正交流了,讀的越多,心裡越空。

聚會還是應該用心些,帶好耳朵,認真傾聽,認真反饋。

免得被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