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清官,穷的只能用草席下葬,为何却在陵墓中挖出大量黄金?

wangsagi


1956年4月14日,位于临海县西30 里石塘山脚下的张家渡,一位农民为了修建粪坑和猪圈,无意中移开了一块石板,在石板下的一个墓坑内,发现了大量的金光灿灿的物品。

农民大惊失色,迅速将情况上报了生产队的队长。队长查看情况后,见这些物品是在一座古墓底下。古墓前有石坊,上书“天恩赐地”四个大字,还有华表、翁仲及御碑亭等。随即将情况被逐一上报,区委相关领导指示文物部门立即前往勘察。

文物专家火速赶到现场,发现这座古墓是明朝兵部郎中、军事家王士琦的墓葬。在收缴回散落在百姓手中的陪葬品后,专家们对王士琦的陵墓进行了发掘。

(王士琦墓)

经过清点,临海文物部门一共发掘出107件珍贵文物,这些物品大都光亮如新,金碧辉煌,整体风格纤丽秀逸,工致细巧。

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广为人知的束发金冠一件,金带板20件,各种金饰包括戒子、耳环等33件,各种杂金饰连宝石、玉、银29 件,各种银饰20 件,青花小方瓷盒1件,银花1 件,玛瑙龙佩1 件,唐海马葡萄铜镜l 件等。

这些价值连城的随葬品中,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多达22件。

由此看来,这位名叫王士琦的明代官员,必定是一位大贪官,生前聚敛了不少不义之财,死后将这些财富带到了坟墓中。

其实不然,王士琦是一位有名的清官,历任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知府、按察副使、布政等,最后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而且他战功卓著,曾参与抗日援朝行动,和朝鲜人民一道打败了侵朝日军。

万历四十六年,王士琦奉调巡抚江南,途中感疾,卒于山西。“没之日,努无长物,旅衬萧然”。意思是说,王士琦去世时,身上已经没有一点值钱的东西,连买副棺材都非常困难,最后没办法,只好用草席裹着下葬。

那么,这样一位如此寒酸的清官,为何死后会在他的墓葬中发现如此多的珍宝呢?

(王士琦画像)

我们先来看看王士琦的一生作为。

王士琦,字圭叔,号丰舆,系王宗沐次子,浙江临海城关人。万历二年,王士琦成荫于父亲,进国子监读书,两年后,26岁的王士琦中举。万历十一年,33岁的王士琦和兄长王士崧同登进士。

王士琦一生中最为显赫的功劳有两件,一是成功招抚武力反叛的播州土司杨成龙,二是入朝作战,成功打败侵入朝鲜的日军。

万历二十三年,王士琦出任重庆太守,恰逢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起兵谋反。王士琦受四川总督邢玠的委托,单车独骑前往招安,众人都力劝他不要只身犯险,可以下令让杨应龙前来松坎受降,但王士琦却说:“彼以我为怯也,松坎亦囊奏勘地”。

当王士琦到达松坎后,杨应龙“果面缚道旁,泣请死罪,愿执罪人,献罚金” 。就这样,王士琦兵不血刃独自一人就招降了杨应龙,升任四川按察副使。

万历二十六年,日本再一次举兵十四万入侵朝鲜,明朝派遣邢玠率兵援朝。邢玠集结了川军刘綎部,广军陈璘部,浙直军邓子龙部,进入朝鲜,开始了抵抗日军的生死战役。

时任监军参政的王士琦虽不是主将,但也在战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部下“皆土司诸苗,性顽犷,不可训”,但王士琦“以恩威鼓舞操纵,无不悦服”。

(墓中挖掘的五梁金冠)

当时邢玠分三路军进攻日军,而王士琦就兼监西路军。在栗林一战中,王士琦和围困日军十余日。日军弹尽粮绝后,求救于头目平义智。王士琦为防止两股日军合二为一,一边调集水师在海上拦截,一边又指挥士兵“夺曳桥, 斩首数百级, 乘胜人城”,最终取得了栗林大胜,攻破坚城,焚舟敌,南海荡平。

朝鲜战争持续了数年,正是由于这次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朝鲜后来多年的安定。朝鲜百姓出于对王士琦的景仰,要为他“勤金石而垂丹青,在全州立《去思碑》作为纪念”。随后,王士琦因屡有战功,升任河南左布政使,后来又官至右都御史,巡抚大同。

万历四十六年,王士琦调任江南巡抚,还没来得及到达,就身染重病,以至积劳疾深,卒于山西。因王士琦实在穷困潦倒,不得已采用草席裹尸安葬。

天启五年,礼部认为王士琦功勋卓著,于是“讣闻,赐祭。遣官营其葬事”,对王士琦的墓地进行了修葺,在他的墓前修建了石坊、华表、翁仲和御碑亭,并随葬了大量的御赐金银珠宝。

也就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其墓葬中发现很多价值连城的珍宝的现象。

(参考资料:《明史》《临海县志》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56年4月14日,家住浙江临海县张家渡农业社的社员借修筑猪圈和粪坑为名,便将庄王上的一处乱坟堆上取石材,正巧搬移到了一处古墓的石板。在搬开石板之后,发现了很多金器,随后当地居民便将这些器物送交到当地区委。并由区委通知文物管理小组前往实地勘察,并将出土的文物收回。

那么问题来了,这座古墓究竟是谁的呢?为何会有这么多陪葬品呢?而且还都是价值很高,数量很多的金器。后来经过仔细勘察之后,这座古墓的主人名叫王士琦。是明朝时期有名的大清官,在下葬的时候,穷得只能用草席包裹下葬。王士琦既然是个清官,下葬的时候只能用草席包裹,但为何在他墓里会出现这么多的金器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士琦这个人。

王士琦,字圭叔,号丰舆,系王宗沐次子,浙江临海城关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在明朝的相关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明史》中,只有“被幼拟调。未几卒”这区区7个字的概述。此外,在史料中记载,王士琦被弹劾之年,是在万历四十五年的时候,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在万历四十六年五月的时候,“原任大同巡抚王士琦卒”。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王士琦是死于万历四十六年的时候。当然,这只不过也是推断而已。

因为根据民国年间编纂的《临海县志稿》据《光绪台州府志》记载:“王士琦卒年六十有八”。当然,这里的六十八岁指的是虚岁,在新志中记载的是“六十六岁”可能是足岁。

万历二年的时候,王士琦进入到国子监读书,四年考中举人,官至工部主事,后升任兵部郎中主事。上文我们说到了,在明朝的相关史料中,对王士琦的记载很少,不仅是生卒年没有个准确的答案,就连他的生平事迹也很少。不过,通过浙江的地方志我们会发现,王士琦这个人是有勇有谋,他曾经指挥明朝军队大败倭寇,但因为自己不是主将,所以关于他的记载就很少;不过在后来击败入侵朝鲜的丰臣秀吉之战上,他确实也是立下了大功。

此外,王士琦还是一个十分敬业的官员,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以至于后来积劳成疾,死在了山西任上。王士琦虽然地位很高,功绩很大,但是本人却也是个清官。虽身居高位,家中却一贫如洗,在他死后,因为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为他定制好一点的棺木,于是只能用草席将其包裹好,草草下葬。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临海县志》中可以看到:王士琦“旅梓萧然”。但是在几年之后,皇帝为了表彰王士琦,便下令将他的陵墓重新修缮,并将大量的皇家御用金银器物作为陪葬品葬入墓中。随后还在陵墓前修建了亭子、石象生等物。

正因为如此,一代清官的墓中才会出现这么多的金子。根据记载,在1956年临海文物管理小组上交王士琦的墓的随葬品总计有107件。其中包括有皇室御用五福金冠、金蜻蜓、金莲花等器物。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之后,确定有22件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至于清单,我就不列出来了。现在这些文物都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中。笔者有幸能亲眼目睹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一下!

参考文献:

  1. 《临海县志》

  2. 《明神宗实录》

  3. 《王士琦世系生平及其墓葬器物》


方圆文史


历史上有记载一位清廉官员:王士琦。做过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知府、最后做到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等职位,得到过“有边才”的赞誉。

出过《封贡纪略》、《东征纪略》、《三云筹组考》等作品。

善于治军和与异族周旋。

一生清正廉洁,为官为民。

死的时候穷的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就用草席裹着下葬,皇帝知悉此事后,赐祭葬,给他赏赐诸多宝物作为陪葬,才使得后来在他的陵墓中发现大量黄金。


排行老三的女子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皇帝赏赐的。

在他过世几年之后,他之前的功绩才被皇帝熟知,于是为了表彰,皇帝“赐祭葬”,不仅在其墓中放置了大量黄金和石雕,而且还将其墓室修建得非常精美,墓前还有石亭。

所以这么一位清官才会有这些宝贝。经过专家的估值,这里面光是一级文物就有二十多件,市价可以上十亿。看来,皇帝对他是真的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