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过30年,村里那些认识的大爷大娘都陆续去世了,周围的人你也不认识了,你还回去吗?

大个不大



人常说落叶归根,中国人的乡土情节都是很重的。我有一个伯伯,年轻时考上了大学,后来因工作原因留在了河北石家庄,娶了石家庄本地的妻子,儿女也都在石家庄出生,他本人也在石家庄工作至退休。

现如今他已年近七十,父母早已离世,村里别说他的大爷大娘,即使是他的同龄人都有许多已经不在了,除了几个子侄,村里其他的年轻人,他甚至都没有认识的。按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与这个村庄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石家庄才应该是他现在的家。


然而就在去年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回来了,不顾儿女的强烈反对自己孤身一人回来了。他回来后将父母留下的老窑洞重新装修了一下,在老院子里种了些花花草草就住了下来。村里人本来以为他就是回来看看的,谁知他一住就住到了现在。

他说年轻的时候因为要工作、要养家糊口,背井离乡不能回来,后来又因为要照顾瘫痪在床几年的妻子不能回来。如今妻子走了,自己也退休了,终于可以回来了,他说这里才是他的根,才是他的魂,他的父母葬在这里,他以后也要葬在这里,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他的子女一开始反对的很厉害,后来看他真的死心塌地的在村里住了下来,也就默认了这个事实,还说今年要一块回村里来过年。


从伯伯这里我真的认识到了什么叫做故土难离。我今年28岁,30年后的我也已经快60了,那时候的我也算是一个老人了,那时候的我可能不会像伯伯这样回来长住,但偶尔回来看看还是肯定会的,因为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心也在这里。


搬砖的农村娃


人易离,根难移。30年后,村里年长的老人都会相继离世,而剩下的也是多是生面孔,这样的农村老家是否会值得回去呢?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当30年后回到那个生养我们的老家农村,估计也会有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的无奈吧。

刺楸离乡近15年,每年只在逢年过节回村里,老家村子早已物是人非,多数房子都逐渐换成了一栋栋两三层的楼房,还有好些土坯房早已垮塌,原址处还能看到残垣断壁。


除了几个认识的老者之外,那些孩童一个都不认识了,只能从老人们的口中和他们稚嫩的脸庞中依稀看出是谁家的孩子,毕竟他们或多或少遗传了父母的相貌。

所以说,不消三十年,就是十年、二十年,也能发生太大的变化。而现在回到村里,别说后来出生的孩子,就连那时在村里见过的几岁孩童也长大成小伙子了,刺楸依稀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却似乎没听过我。

一、村里三十年后可能的景象

三十年后,刺楸老家的村子可能没多少人了,其实想起来挺悲哀的,那时各家各户都是人,鸡犬相闻,而生养我的地方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人烟稀少。

目前刺楸老家的村子人也不算太多,多是老人和同龄人外出打工后留下来的孩子,当然也有少数五十几岁务农的农民。在三十年间,目前的留守儿童会进城念学、工作、安家,他们的孩子几乎不会成为第二代留守儿童,现在的这些留守老人基本上已作古,而现在年壮的务农者则会慢慢扛不动锄头,成了无留守儿童陪伴的、孤独的留守老人。



二、仍会有不少人回到既陌生又熟悉的老家农村

三十年后,农村年长的熟面孔都相继去世,而七零后、八零后也六七十了,九零后也快步入老年人行列了。


人一老,就会更加怀旧、思乡,一部分人会陆续回到农村,一部分则会在城里帮儿女带孩子而不得脱身,家里也是儿女当家了,不是自己说了算。另外,有部分老家没房子的即便想回也回不了。

以上就是刺楸对30年后愿不愿意回到农村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今农村大多数外出打工,一年也就回家一两次,有些人甚至在城里买了房子,平时老家除了房子也没什么人居住,有些人甚至过年回来拜个年就走了,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并不是少数。

但是再过30年,村里那些认识的大爷大娘基本上可以肯定已经不在人世,而父母那辈人都尘归尘土归土了,自己再回到家乡,确实周围的人全是生面孔。而此时家中除了宅基地上的老房子,其他的真的没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问我30年后,村里认识的人都不再人世了,周围人也都不认识,我还会回去吗?我的答案是,会的,会回去的。

农村人讲究落叶归根,30年后或许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但父母的坟墓尚在生养我的农村土地上,家中老屋虽然少有人住,那一砖一瓦,每一件家具,却都沉淀着我的成长,我的欢乐,我的童年,我的记忆。而且人有一个特点,越是年纪大,越是乡愁重,这种对家的怀念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哪怕你年长了,很多记忆都想不起来了,村里的成长,老屋的物件却无法遗忘。、

我们村也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在外地“下海”,赶上了时代的发展浪潮,混的风生水起,几乎很少在村子里见到他们的身影,并且如今过去这么多年,他们家中的老人早已不在人世,可他们依然会每年回村,祭奠一下父母,摸一摸曾经的老屋,走在村子里几乎没有多少熟面孔,却依然阻挡不住他们每年回家的心情。

有些村里的人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但当他们老了,家乡的熟面孔都已经不在了,他们却会携带妻儿一起回到村子,老泪纵横。这份感情是不会随着村里熟人的老去而消失的。

我姥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全家迁到了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可是当他年纪大了,走不动路了,却还是每年都要回家乡一趟,哪怕家乡他所熟悉的人都已经不在,他还是愿意在曾经的街道上走走,在年轻时玩耍过的地方看看,在祖坟上撒一把黄土。

现在我姥爷也不在了,可是我大舅年纪大了,却也开始走上了姥爷曾经走过的路,家乡熟人越来越少,大舅他们却每年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这种感情可能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所以,再过30年,或许家中熟悉的面孔都已经不在人世,但我依然会选择每年都回去至少一次,不会常住却会因为抚摸到老屋的砖石勾起无尽的回忆。


李阿冰


其实,不必再过30年。

即使现在,我们也很少回老家了。

因为我家里没有男孩,只有我和我姐。

所以一直被周围邻居看不起,说是“绝户头”。

而父亲,也经常被人欺负,

比如,邻居家盖房子的时候,会往我们家的宅子多占一些,

地里的菜,经常莫名的被人偷走。

家里养的鸡,跑出去一天会少一只。

。。。。。。


因为父亲没有兄弟,只有他自己一个男孩,

所以在村里总觉得没有地位,

有时候遇到被欺负也不敢吭声的。

后来,大姐出去打工,

十多年过去,已经小有成就。

现在省会城市买了房子车子,嫁了人,几乎不回来了。

而我,也有了体面的工作,虽说是在小县城,

但车房都有,家庭幸福。

我们姐妹合伙给父母买了房。


父母在城市打工,虽然工资不高,但足够他们老两口生活用,

奶奶去世,爷爷跟着父母,父亲没有别的兄弟姐妹,老家没有人了。

所以现在一年不回去一次。

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

没有亲人,农村那个土屋,还是算了。

有时候,农村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势力。

尤其是前些年,兄弟多的,在农村就是一霸。

而兄弟少的家庭。,往往就是受气的。


老徐说事999


肯定回啊

我19岁出去读书,到如今20年了,工作娶老婆,都在外地,离家千里。

在外地买房买车,把父母也接了出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挺幸福的。父母老了,每次聊天,就聊老家的话题,聊我小时候的趣事,那时候很穷但很幸福。

爷爷奶奶在老家,80多,每年过年,五一十一的,叔啊姑啊都回去,说看一眼少一眼,我总觉得,爷奶还能活个几十年,死亡离他们还很遥远。正因为有爷奶在,家才像个家,一家人都有了回家的盼头,她们代表着我们心中的故乡。

老家在我看来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过年,爷奶生得多,7个孩子,现如今四世同堂,过年吃年夜饭2张桌子坐不下,只能轮流坐。今天爷爷家请,然后几个叔家轮流请,过年都是在吃饭中度过的,那真是快乐的时光。

这段时光能持续多久,不知道,也许等爷奶百年以后就没有了吧!真心希望爷奶能长命百岁。现在每年回家,爷爷都会带我祭祖,一边给我介绍这是谁,一边讲他和家乡的往事,应该是让我不要忘了祖先,一代代传承下去,等我老了,我也会带着我的孙子,把这些讲给他听。

30年后,我会回去,看看墓碑。只是我是站在墓碑外面的那个人还是躺在里面的那个人,还说不定呢。

最后愿家乡人一切都好!


tzhsilver


不回了

我在外婆家长大的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

17岁步入社会后才每年跟着父母一起回自己家

家长没有熟悉的亲朋好友

只有那一丝属于自己故乡的归属感

熟悉的乡村成长环境却不属于我

现在的家长对于我来说只有父母,那一丝归属

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了

我曾想过等我老了回乡过着田园生活

我也明白我的伴侣未必愿意陪着我

我曾想过我也可以一个人多回去走走

守着一亩三分地

种点菜,养几只鸭或者鹅,再养2只狗,有伴

我又觉得人老了怕孤独

那我一个人回去了我的老伴更孤独吧?

我还是不能任性,我更需要陪着她。

如果她愿意,我带着她回去。

等我能回去了

30年后

我的父母也许都不一定健在了吧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我的妹妹也成家了,还不知道会去哪里

她幸福就好

而我 将这一切存在整理清楚后

家长对我而言还剩什么?30年后?

如果没有亲人?

没有朋友?

没有年少一起吹过牛逼的老头?

还剩什么?仅有的也只剩宁静了吧?

所以到那一步,现实的想法。

我的老伴愿意在哪我就在哪

兜兜转转一辈子,不容易

老了也许就踏实了,不想那么多了

也不用奋斗了,想吃什么吃点什么

想去哪就去看看

越老,熟悉的人越少,心里也越空虚

我害怕老去

我害怕长久的孤独

我害怕无梦可寻

30年后 我并未老 我也才五十多

可对于我来说也老了

我想健康的活着

当我步履蹒跚

连老伴也照顾不了

不能再帮忙洗菜做饭,洗碗拖地。

30年后应该有安乐死了吧?

如果我真正意义上的“老了”

也走不动了

再通过网络看看这个社会到底变化到什么样了

我的国家又变成什么样了

世界格局又有没有什么变化

然后我再体面的离开这个世界

30年后 我还是不回去了吧

30年内 我还是抽时间多回去吧


偶然在此的生物


应该会回去吧?毕竟中国人讲究个“落叶归根”!

今年45岁,17岁中专毕业就出门打工,迄今已有28年。

17岁之前,天天在学校,而且还是寄宿,一个星期回一次家的那种。所以家里的亲戚街坊邻居认识的特少,他们也不大认识我,只知道“那个娃”是某某人的儿子。

17岁之后,一直在外打工,每年也就春节期间回去几天。在外奔波劳碌了一年,过年了,就想回家睡他个天昏地暗,村里亲戚朋友能不应酬的就不去应筹。所以,在村里只有一个“人名”,经常很多时候见到一个“熟人”,嘴里却死活叫不出来对方的名字。彼此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如此。一年又一年,当年看着自己长大还算彼此认识的长辈一个个的逐渐凋零,而比自己小的新生代晚辈又无缘结识。

现在每年春节回家,老人大多不在了,想见也见不着。而年青一代,彼此不熟,见面时,只是因为同住一个村子,点头问好只是一种礼貌。

但是——

背井离乡终是客,但求黄土埋故人。

城市再好,冰冷的钢铁森林里,我们终是游人和过客。能安放灵魂的,还是家乡那一方故土。

落叶归根,抚慰的是自己的心灵!讲究的是那种淡泊和从容。

心安静了,便不会顾及那么多。

认识谁,谁认识,不重要了。





harsny


再过三十年,估计我的躯体已经变为尘土,静静地埋藏在生我养的我那片黄土中,而如果有灵魂的话,我可能是天空中日日俯视那片养育了我们无数代人的土地,看她每年长出新绿,又每年在秋风中摇曳,就这样永永远远的相互凝视,相互眷恋。

其实,我们离开农村都很久了,父母先人和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亲戚先后去世以后,农村会让我们越来越陌生,还想不想回去,这在于我们对农村有没有感情。农村是一个聚族而居的群落,我们的血脉来自那里,即使先人们一个个离去,只要我们经常回农村,将来我们老了,虽然那些我们熟悉的大爷大娘都离开了人世,但只要我们回农村,我们到街头走走,我们去给先人扫扫坟墓,农村的那些晚辈儿,都还会对我们热情如初,他们知道我们是谁谁家的,知道我们和哪一支近,农村修的族谱上,肯定也会有我们的名字,这就是根,是我们离不开的根。

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要真的从小生长在农村,都会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不管走得多远,都会惦念着将来还回农村生活,老死在祖上的老屋内,埋葬在那片熟悉的山脉上。像我们这些人,虽然离开农村多年,但其实骨子里还是农村人,不管农村里还有没有我们认识的那些长辈们,我们都还会想着回农村去,因为那里承载我们太多的儿时记忆。何况,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儿时的玩伴儿肯定也会有活着的,我们怎么能完全忘却农村呢?

而30年后不想再回农村的这帮人,其实他们并没有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般是父辈离开农村出来创业,他们的农村的二代或者三代,父辈还在的时候,经常会带他们回农村走走亲戚,上上坟祭祭祖,但他们对农村没有太深的感情,他们在农村也没有从小的玩伴,农村对于他们来说,是模糊的老亲戚,一旦父辈去世,他们对农村的老样也变淡漠了,即使农村还有老屋,他们也不会再回农村生活了。

所以,30年后回不回农村,不在于农村有没有房屋,而在于我们对农村有没有感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这帮人,大部分人是想回去的,但是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农二代农三代们,恐怕很少有人再想着回农村,只是偶尔提起来,他们会知道自己的先辈曾经是从哪个农村里走出来的。


齐东晏子


如果再过30年,村里那些认识的大爷大娘都陆续去世了,周围的人你也不认识了,你还回去吗?就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回去。

回村里,是因为那里有家,有自己的亲人,有和亲人之间的感情,有小时的回忆。虽说大爷大娘都陆续去世了,但他们还有后代呀。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在城里打工,因为家里有老人,所以再忙也都要过年过节时回趟家,回家看望下老人和村里的大爷大娘。家里的老人知道要回来了,都是前几天都张罗着好吃的好喝的,走在村里逢人会说孩子过几天就要回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都陆续去世了,但是和家乡的这份感情还是在的。亲人的坟墓一般都还在乡下,每年总要来祭拜亲人。


人都是恋家的,老家是生命的老根,现在的农村发展变化也是一年一个样,那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系着很深的感情。再过30年,即使村里的人都已陌生,我的选择还是回去。


动物大白


回答这个问题,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回答。

有一个朋友说,他们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家里很贫穷、很弱势,老遭村里人欺负。现在他有出息了,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房子。他觉得自己解脱了,很轻松。对于养育自己的那块乡村土地,他真的不想回去,一点儿也不留恋。

我可以肯定的说,这位先生不超过40岁。如果还等个十几年,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退休了,他会发疯似的怀念自己的童年,做梦都想回去看看。

主要是年龄没到,与村里人欺负了自己没有关系。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小说,说是村里有个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饭都混不上一口。全村人都嫌弃他,都不理睬他,几乎是把他逼出去的。

他下了南洋。他走过一些什么路,要很长的篇幅去说,我们只说他在外面辉煌了。

80年代的时候,他在外面有吃有喝,有别墅、有洋车。但日子过得很不畅快,天天做梦都想回到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条路、每个水塘,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他真的回来了。面对曾经不在乎自己的乡亲们,没有怨言、更无仇恨。花钱请他们吃饭,在宴席上调侃自己:当初不是你们把我赶出去,我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你们是我的恩人,是我一辈子要感谢的父老乡亲。

说得大家挺难为情的,都把头低下了。他在村里生活了很久,并感觉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人生怀旧,是人类的天性。即使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块土地,已经没有一个故人,但我们就会思念。如何回到那片土地,看到曾经熟悉的山山水水,会勾起我们无尽的回忆,会让我们亲切、温暖,会让我们感到人生无限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