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五十,這兩種話往往暗藏禍患,儘量少說!

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意識到,歲月雖然摧毀了我們的模樣,卻也贈予了我們一顆千錘百煉的心。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往往暗藏了許多玄機。人生不易,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也許恰恰是最重要的細節,關乎你的福禍。


正如《報恩經》所說:熾熱諸鐵輪,恆旋頭頂上,其苦非難忍,倘若說惡語,果報更難忍,永莫說惡語。


意思是說,熾熱的鐵輪在頭頂旋轉,使自己腦漿飛濺,這樣的痛苦不算難忍,但如果說惡語,這樣的果報才最是難忍。因此永遠也不要說惡語。


可見語言的果報十分驚人。


人到五十,要學會沉澱。這兩種話往往暗藏禍患,儘量少說!


人到五十,這兩種話往往暗藏禍患,儘量少說!


01、脫口而出的氣話


《法句經》說: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言語不當,就會像是斧在口中。


凡是邪惡的、銳利的、譏諷的、刺激的、刻薄的、中傷的、得理不饒人的言語,都是殺人不見血的刀劍斧鉞,也會為自己招來災禍。


宋真宗時的丁渭,為人圓滑,很是會逢迎獻媚,皇帝對他頗為滿意,還封了他個副宰相。


當時的宰相是寇準,很是看不起丁渭。一次宴席上,寇準的鬍鬚沾上了一些飯粒,這丁渭便殷勤上前,幫他溜鬍鬚,還不停地誇讚這鬍鬚多麼漂亮。


寇準瞧不起這種行為,氣話脫口而出:“怎麼,宰相給人溜鬚,你還要臉嗎?”這就是溜鬚的來歷。


事後,丁渭羞愧難當,但也自此視寇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直想方設法陷害寇準,最終寇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佛家常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人在怒火下最容易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舉動。氣話,也是最傷人傷己的話。生活中會被我們傷害到的,都是最親近我們的人。而生活中最親密的人,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了的人。


其實,如果你是對的,你沒必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氣話出口,讓所有親近的人遠離,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人。最終,積少成多,匯聚成流,果報現身。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脾氣配不上能力,就該收斂脾氣;德行配不上位置,就該在言行上積累。只有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減少言語不當帶來的危害。


人到五十,這兩種話往往暗藏禍患,儘量少說!


02、不假思索的大話


有偈曰:心貪嫉妒口讒言,十惡隨身毀善根。


口業易造卻難消。


《燕翼詒謀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宋太宗時期,有個狡猾奸詐的人,這人找到皇帝,想請求皇帝幫忙修天台國清寺。


皇帝便問了,這修寺對我有什麼好處。


那人毫不猶豫,張口便道:“我無以為報,只好等寺成以後,自焚以報!”


這話一出,皇帝不答應也不行,於是派衛紹欽去管理修繕寺廟的事。


寺一修好,衛紹欽就準備好了柴火,將這人趕到火堆裡燒死了。


那人怎能想到,一句話就讓自己喪了命。


正所謂:諾不輕許諾,許則為之。一個失去信用的人,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


你以為不過是吹個牛,卻不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給了人希望,卻又不去達成的話,希望很快變成失望,而怨恨也是這樣產生了。


人到五十,這兩種話往往暗藏禍患,儘量少說!


03、寡言,是智慧


正所謂: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真正的了悟智慧,反倒沒了言語。


有這樣一個題目:三個小金人,重量、做工一模一樣,如何辨別哪個是最有價值的呢?


於是,有人拿來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掉出來了,只有第三個金人,稻草直接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


自然,第三個金人就是那個最有價值的。


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有多能說,老天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就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人到五十,要善於傾聽。


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年紀越大,越發現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往往能影響其運勢。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


正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倒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人過五十,相貌滄桑,內心越發飽滿。心中積澱了許多過往的經歷,於是與年輕時那個敢於橫衝直撞的少年截然不同。


曾經的尖銳,漸漸變得圓滑;曾經的不可一世,漸漸變得溫和內斂。這都是生活打磨下的模樣,卻也是我們一路奮不顧身向前一步的模樣。


人過五十,話越來越少,不是妥協,而是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