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超長假期”引焦慮,如何“對症下藥”?


  本週繼續關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情況。大學生作為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年群體,對社會問題具有較強的敏銳性和洞察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態,對於學習、就業的擔憂和期盼,以及對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認知態度值得關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於2020年2月—3月組織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影響調查”,通過電子問卷形式,在全國範圍內收集了12897份在讀大學生樣本,對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學習狀態和思想動態等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就下一步高校如何開展學生工作提出建議。


高校學生“超長假期”引焦慮,如何“對症下藥”?

合肥市包河區,“00後”大學生志願者王束佳(左)在疫情期間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代購蔬菜。新華社發

  “疫情當前,宅在家學習就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最好的貢獻”“謹防‘情緒病毒’,學會調整自我”“別停下,好好沉澱自己”“疫情,當重視不當恐懼;青年,當熱血亦當理性”……疫情期間,在互聯網問答社區上的一條條“面對疫情,青年大學生能做什麼”的問答帖匯聚了不少高校青年學子的頻頻互動:從為高考在即的學弟學妹做大學直播到分享自律高效的學習方法,再到展示自我的社區志願者經歷。

  當代大學生是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較高的階段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缺少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儲備。因此,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一場危及全世界、全人類安全的公共衛生事件,大學生表現出來的思想態度和社會認知,對我們分析研究危機狀況下當代高知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和參考價值。


高校學生“超長假期”引焦慮,如何“對症下藥”?

清華大學團委舉辦“熱血戰‘疫’”無償獻血活動,部分留校大學生積極參加。資料圖片

  1 新時代大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思想認知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既具有普通社會民眾的心理狀態,如恐慌焦慮、人際交往減少等,同時由於青春期思維活躍的特點和對網絡工具的熟練使用,其行為特徵與普通社會群體相比又有顯著的差異。調研發現,疫情期間大學生思想狀況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平和中透出理性樂觀。疫情暴發之初,大學生心頭不免有畏懼感和恐慌感,但隨著戰“疫”的深入,逐漸認識到病毒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過分畏懼病毒的心理。抗擊病毒,不僅要依靠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和醫療技術,更需要積極陽光的心態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調查顯示,當被問及“疫情期間花費時間最多的事情是什麼”,排名前三的選項是:關注疫情信息佔63.5%,學習專業知識佔45.3%,做家務、烹飪和手工佔41.5%。此外,娛樂休閒活動也佔一定比例:看電影、電視劇、短視頻佔32.5%,玩電腦、手機遊戲佔28.4%,體育鍛煉佔20.4%,聽音樂佔14.1%,看網絡小說佔9.3%,閱讀經典名著佔7.8%等。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居家事宜,生活豐富多彩。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整體表現,從最初的緊張恐慌、到焦慮茫然、逐漸變得理智清醒。隨著對疫情認識不斷深入,大學生的心態也愈發呈現出理性平和的態勢。


高校學生“超長假期”引焦慮,如何“對症下藥”?

高校採取的主要疫情防控措施。

  關注中映射思考深度。大學生作為知識青年的代表,對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有關問題高度關注。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最關注的問題中,85.3%的學生選擇了疫情發展形勢,71.5%的學生選擇了醫護人員健康安全,排名前兩位。疫情期間,學生們看到了白衣天使在危險中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和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這種捨己為人的職業情操,激發起當代大學生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

  疫情的突如其來,促使“象牙塔”中的學子們超越個體層面進而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獨立思考並做出自己的判斷。調查顯示,36.4%的大學生關注重點疫區防控進展,35.3%關注疫情防控信息的公開透明,24.7%關注捐贈物資的合理使用和監管,11.1%關注瀆職官員的問責,10.3%關注各地具體防控措施有效性,9.5%關注疾病預防控制制度的完善,8.7%關注確診患者收治康復,8.3%關注公眾採取的防護措施,5.1%關注重點防控物資的供應等。

  認可中體現層級差異。此次疫情發生後,中央做出決策,各地紛紛響應,使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向積極態勢拓展,顯著提高了黨和政府在青年中的影響與威望。調查顯示,95.7%的大學生認為中國政府使疫情得到了最大程度控制,93.5%的大學生認為疫情防控政策有力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92.2%的大學生對控制疫情的各項舉措表示支持和擁護,91.4%的大學生認為疫情防控體現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84.3%的大學生認為此次疫情提高了自己對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以上數據說明,中央的決策部署得到廣大學生的高度認可和衷心擁護。


高校學生“超長假期”引焦慮,如何“對症下藥”?

疫情對高校學生學習就業影響情況。

  但同時,大學生對政府的態度呈現出層次性差異,對中央的防疫工作認可度要高於地方。調查顯示,92.5%的大學生認同中央有關疫情防控的整體部署及時有效,而認同本地相關部門的防疫措施執行到位的比例為87.4%。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對防控工作的層次性差異同樣明顯,居住在非湖北地區的學生對防疫措施的認可度為91.2%,而居住在湖北地區的學生對防疫措施認可度要低一些為81.5%。

  災難中感悟蓬勃力量。大災大難現人間真情,疫情暴發後,愛國情懷的集結號浩蕩響起,五湖四海的力量如潮水般集結。調查顯示,當被問及“疫情中最感動/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麼”時,88.9%選擇“專家、醫護人員在一線捨身忘我”,83.4%選擇“集全國資源力量馳援湖北等重點疫區”,72.1%的大學生選擇“迅速建成雷神山、火神山等集中救治場所”。此外,38.7%選擇“採取武漢‘封城’堅決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區擴散”,32.1%選擇“快遞小哥、基層工作人員的敬業奉獻”等。

  調研中,很多學生在談起疫情期間的感受時,“淚水”“無私”“守望”等都是反覆提及的高頻詞彙。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被“對火神山、雷神山和鍾南山的期待”“方艙醫院內的歡快舞步”“人民子弟兵奔赴前線的歡呼”“痛失親人撕心裂肺的哭聲”“護士與女兒隔空擁抱的溫情不捨”“醫生和黨員主動請纓赴一線的生死狀”等視頻和新聞感動著。有的大學生說:“苦中作樂、逆境前行是中國人精神世界裡不可消磨的文化因子,民族的苦難、家族的興衰和個人的成敗,我們總在最困難的時候負重前行、找到出路。”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真切發生的感人場景和動人故事,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情緒狀態雖有波動起伏,但始終保持“三少三多”的大局穩定,即抱怨少、恐懼少、宣洩少;感動多、擁護多、期待多。

  危機中展現責任擔當。新冠肺炎疫情引領當代大學生看清宏大與渺小中的價值選擇和使命擔當,使青年更加領悟到個人與集體關係的內涵,檢驗著大學生的公共道德意識。他們首先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調查顯示,大學生高度配合應急管理的要求,98.6%的大學生避免出門聚集,98.3%的大學生勤洗手、戴口罩、做好自我防護。由於大學生本身知識水平較高,在認知上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學預防的方法,對用科學戰勝病毒有著堅定的信心。


高校學生“超長假期”引焦慮,如何“對症下藥”?

西安工業大學學生王雨傑(中)與合肥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陸圓(右)在宣傳防疫知識。過仕寧攝/光明圖片

  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同時,大學生還努力配合相關部門進行疫情防控。雖然很多學生不能去一線抗疫,但是他們在村口、社區守一方平安,在高鐵站和高速口的人流和車流中恪盡防治職守,在防疫用品生產工廠參與保障復工,更多的學生自覺上好線上課程,準備好升學備考和求職就業,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青春力量”。調查顯示,95.5%的大學生表示自己願意為疫情防控做出貢獻。在具體參與疫情工作方面,71.3%的大學生積極向親人朋友宣傳防護知識,35.8%的大學生配合社區做好防控工作,20.3%的大學生舉報網絡謠言/積極闢謠。調研中有學生說:“在疫情之下,我們更加明確了自身的時代責任,時代洪流中我們很渺小,但也有塑造偉大的能力,防控戰有醫生、護士、警察、基層幹部,也一定有我們大學生的身影。”

  2 “超長假期”引焦慮 如何“對症下藥”

  自律性差影響學習效果。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學生不得不在家學習,尤其考驗居家學習的自律能力和自學能力。調查顯示,每天學習時間在1小時以下的佔15.3%,1~3小時的佔41.1%,3~5小時的佔28.4%,綜合來看,有84.8%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長低於5小時。從主要學習方式上看,運用網絡課程資源平臺學習佔45.6%;線下自學佔31.2%,還有15.1%為老師網絡指導,8.1%為線上集體討論。

  疫情初期,很多學生對上網學習方式不熟悉,進入狀態較慢。但隨著課程內容的豐富,技術障礙的排除,學生逐漸適應了線上學習方式。但調研中仍有部分學生反映,網上開展問題研討較為困難。每次圍繞主題討論時,總有一些話題會引發漫無邊際的延伸,不知不覺之間把研討變成了聊天。提出問題和老師解答之間也有一段間隙,很容易迷失,忘記了提問的主要意圖。可見,對於網上學習方式,教師和學生雙方都需要不斷磨合和繼續探索。

  居家隔離導致生活紊亂。調查顯示,當被問及“疫情對自己生活造成哪些負面影響”時,大學生選擇比例最高的是疫情導致生活節奏混亂(55.1%),其次是社會交際受到影響(41.3%)。除此之外,大學生的家庭收入、身體、精神、睡眠及飲食等方面也受到一定影響。調研中有學生反映:白天過於緊張,無心學習,晚上又會覺得虛度時光,產生負罪感,每天既恍惚又焦慮。此外,長期居家生活,由於觀念、作息和行為上的差異,青年與父母容易產生矛盾,導致家庭關係緊張。

  另外,在居家隔離期間,大學生獲取疫情信息的渠道廣泛,包括電視廣播、網絡媒體和社交軟件等。但與以往互聯網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此次疫情中電視廣播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第一現場”。調查顯示,72.2%的大學生獲取疫情信息最主要的來源為電視廣播,在所有信息來源中佔比最高。同時,網絡平臺、社交軟件也成為大學生獲取疫情信息的重要渠道,官方媒體網絡平臺(68.1%)、社交軟件轉發(含微信、QQ等)(51.3%)、自媒體(45.0%)都是在大學生中排名僅次於電視廣播的渠道。此外,報紙雜誌、社區小區公告、短視頻等是大學生接收信息的補充渠道。

  就業受阻引發焦慮情緒。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874萬,同比增長40萬左右,就業問題較為嚴峻。目前春季招聘的黃金季已經來臨,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生存困難,招聘市場需求下降,畢業學生就業壓力上升。有的學生在疫情前已和用人單位達成初步意向,但由於疫情期間,單位無法正常運轉,學生無法出門,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試計劃也隨之更改,學生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調研發現,大學生情緒整體受疫情影響程度因年級不同差異較大。大三/大四學生情緒受影響大的比例為27.3%,大一/大二學生則為22.2%;研二/研三學生情緒受影響大的比例為31.6%,研一學生則為26.4%。可見,年級越高,情緒受疫情影響越大。

  延遲返校急需資源支持。隨著返校時間的延遲,對居家學生加強支持力度和豐富支持方式,保障學生各項學習任務順利開展愈發重要。調查顯示,疫情期間高校提供了很多資源支持,如提供線上課程學習的佔79.8%,組織老師線上對學生進行學業和專業輔導的佔63.1%,免費遠程開放圖書館數據庫的佔52.3%。但從學生角度來看,仍期望學校能夠加大支持力度和豐富支持方式。學生希望學校提供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的佔61.2%,希望學校能提供時間更加靈活的學習課程和計劃的佔50.3%,希望學校能儘快確定開學時間的佔44.7%,希望學校開放數字圖書館和數據庫的佔34.8%,希望學校準備好開學後的防疫物資的佔31.4%。此外,大學生還對疫情防控期間其他服務保障存在一定期待,如提供心理諮詢輔導服務(27.5%),提供全面有效的就業服務(24.1%),提供身體健康指導(16.9%),提供居家隔離生活指導(14.4%)等。

  據瞭解,在疫情期間,很多高校沒有統一的直播平臺,各個學科老師選擇了各種不同的直播平臺開課,學生需要根據不同老師的選擇來下載不同軟件。各個直播平臺的穩定性無法保障、統一的教學體驗無法滿足、直播後數據留存的法律問題等也暴露了此次疫情期間在線網課的不足。

  3 溫情溝通積極引導淬鍊青年成長

  在疫情防控期間,高校通過黨組織、團組織、班級、導師等渠道密切聯繫青年,將政治優勢轉化為組織優勢,通過思想引領和精品課程,穩定學生心態,並積極組織師生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對於疫情期間以及返校後的有關工作,課題組提出建議如下:

  常溝通。疫情期間,要繼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相關摸排調查工作,並提供在線或電話心理諮詢服務。高校要把心理諮詢與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結合起來進行。開展形式多樣的網上文化活動,避免焦慮、煩躁情緒在學生中滋長和蔓延。要把開展文化活動與民族精神教育結合起來,注重活動的思想性、藝術性。此次疫情結束後,高校可在平日增設或滲透對突發疫情或突發性危機事件應對方面的教育課程,增強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息辨別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進行自身預防保障工作。

  善引導。抗擊疫情,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是一場難得的經歷和磨礪。高校要利用這一契機通過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此次疫情,開始對公共安全問題、醫療保障問題、健康教育問題、法律道德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慮與關注,這種關注是開展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思想成熟的切入點。要注意淡化批評教育者的形象而代之以更為平等的溝通談心者形象,多從具體案例出發,根據大學生在疫情中關注的不同問題,定製小切口議程,與他們展開互動,做到“對症下藥”,把理說透、把話講到、把疑解開,在尊重差異中增進共識,在包容多樣中促進和諧,在分辨多元中確認主導。

  分重點。要關注特殊群體,進一步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重點做好畢業生答辯和特困學生幫扶工作。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疫情給畢業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保證論文答辯、畢業鑑定等相關工作,保證畢業生按時、保質完成學業。積極推進網上就業活動的開展,協助通過空中宣講、空中雙選會、視頻面試、網絡簽約等方式,支持畢業生實現多渠道就業。要特別關注特困生群體在疫情期間的學習生活,解決好特困生在疫情期間的特殊問題。

  強本領。高校教師要將此次疫情防控作為加強慕課建設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一次機遇,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教與學改革創新,推動學習方式變革。熟練掌握互聯網教學的操作方式和使用技巧,積極採用“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的理念,最大限度發揮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等平臺優質課程資源的優勢,加快建設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強、數量充足的在線課程資源,提升所承擔課程建設水平,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確保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