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导语:

今天我们所要谈论的是一位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拜占庭帝国的开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原是罗马帝国一位奥古斯都的长子,他是内战之后的胜者,也是开创了拜占庭帝国的一位伟人。

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14约克教堂南面君士坦丁大帝雕像

从公元324年-公元337年,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时完成了不少举措,例如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并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兴建君士坦丁堡、转移帝国中心等等。可以说,正是君士坦丁一世的这些举措,才形成了拜占庭帝国得以存续一千多年的基业。

如今,我们评价君士坦丁一世时,多是褒大于贬的,但在具体的史料记载中,却有着全然不同的两种声音。

与君士坦丁大帝几乎处于同一时代的历史学家尤西比乌斯,在他的作品中极力地称赞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各项举措,并将君士坦丁大帝塑造成了一位完美的皇帝。但在五六世纪的史料中,许多基督教与多神教的历史学家在对君士坦丁大帝进行评价时,则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尤西比乌斯的《君士坦丁传》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评判观点的不同,是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实,也许君士坦丁大帝在某些方面做得出色,却在另一些方面行为欠妥。但事实却是,这些持着不同观点的历史学家,往往基于的是同一件历史事件,就拿我们熟知的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来说,一些史学家认为君士坦丁大帝是"建设者",而另一些史学家则认为君士坦丁大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挥霍者"

虽然各家皆有各家的主张,但孰是孰非我们还要进行客观地定夺。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的这段历史,看看这些争议究竟从何而来。

1、 "挥霍者"说

左西莫斯是多神教历史学家的代表人物,对于君士坦丁大帝建立君士坦丁堡这一事,他采取的是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君士坦丁大帝是在挥霍国家的收入,将收入用于不值得的人和事上。左西莫斯认为,君士坦丁大帝之所以想要修建新都,只是为了建造一个符合自己皇帝身份的驻地,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左西莫斯还认为,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根本没有必要,因为罗马本就是一个符合皇帝身份的都城,可君士坦丁大帝却执意迁都到君士坦丁堡。

左西莫斯也在他的作品《新历史》中,对这方面的原因进行了个人观点的阐述,他认为君士坦丁大帝并非不想使用罗马旧都,而是君士坦丁大帝根本不受罗马的欢迎。而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君士坦丁大帝不愿意遵循罗马原有的传统宗教和政治制度。

左西莫斯口中的罗马原有的传统宗教指的是多神教,而左西莫斯本人就是一个多神教徒。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左西莫斯的批判是建立在个人的情感和信仰之上的。

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在左西莫斯的心目中,罗马是祖先们建立的宗教和政治中心,是不可抛弃的。左西莫斯对于君士坦丁堡而言,更像是罗马的一位"遗民",所以,即便君士坦丁堡建成后是那样的繁华与辉煌,他还是会眷恋之前的旧罗马。

君士坦丁堡成功建立后,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第一大城市,许多人慕名而来,新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这些成果在左西莫斯的眼里却变成了建城时的浪费、新都空间狭小拥挤、太多的闲散人员涌入、充满了危险等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基于个人信仰和立场的偏见了。

2、 "建设者"说

有左西莫斯这样的多神教的拥护者,自然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历史学者。在公元5-6世纪的基督教史家的作品中,君士坦丁大帝被描绘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建设者

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支持下,基督教终于取得了国教的地位。所以君士坦丁堡作为新的都城,更具有宗教层面上的意义。而支持"建设者"说的历史学者们,之所以赞颂君士坦丁大帝建设新都的伟大功绩,也是因为他们站在信仰基督教的立场上。

值得一提的是,君士坦丁堡的选址也令这些信仰基督教的史学家赞不绝口。首先,他们相信是上帝向君士坦丁大帝传达了讯息,君士坦丁堡才得以建造,而不是出于满足帝王的一己私欲的目的。

其次,君士坦丁堡所在的地区,即东地中海,还是这些基督教徒们世代生存的地方,所以基督教徒们才会特别地赞扬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绩。

这样看来,这些拥护者的作品中对君士坦丁大帝的溢美之词,以及对新城繁华景象的描述,也并非毫无缘由的了。

3、 中立学者们的观点

中立学者,指的是现代研究这段历史的史学家,他们没有宗教层面上的个人情感,也没有与君士坦丁堡建立这一事件相关的切身利益,所以中立学者们不会是非不分就横加指责,也不会刻意地捧高君士坦丁一世的形象。

在中立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中,关注点不只局限于君士坦丁堡在宗教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有它在军事以及政治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诚然,君士坦丁堡是基督教徒们新的归宿,给予了教徒们一个新的灵魂栖息地。但它也阻碍了多神教的发展,特别是在基督教成为帝国的国教以后,多神教在帝国内就没有了可供发展的土壤。而信仰多神教或其他宗教的那些信徒,自然是不把新都对于推行基督教的积极作用放在眼里,只把它当作是异教徒的聚集地。

在军事方面,君士坦丁堡的选址可谓是攻可进、退可守,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使得陆地上的敌人只能从西部入侵,减少了军事防御上的困难程度。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大帝在建设这座新城时,还十分注重城墙的修筑,君士坦丁堡坚实的铜墙铁壁也使得拜占庭帝国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依靠城防建设抵御了许多次外敌的进攻。可以说,君士坦丁堡在军事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三面环海的地势图

在政治方面,君士坦丁堡是逐渐成为中心城市,君士坦丁大帝依靠这座新都,将整个帝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说,在君士坦丁大帝在开辟属于自己的血亲王朝统治过程中,君士坦丁堡这一政治中心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经济方面,君士坦丁堡虽然逐渐成为了一个繁华的新都,但在其建造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浪费的现象,一些建筑物刚建成不久就会因各种原因推倒重建。也许,就像左西莫斯说的那样,君士坦丁大帝在建造新都的过程中存有"私心",所以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斥巨资打造新的都城。

4、 评判观点出现分歧的原因

从学者们的观点来看,各家对于君士坦丁大帝建造新都的侧重点和看法各不相同,那么导致史学家们的观点出现分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1, 君士坦丁大帝在督造新城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不恰当的做法

就像上文讲中立学者们的观点时所谈到的,君士坦丁堡在建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浪费"的现象,这或许是因为君士坦丁大帝有某方面的考量,但是否缺乏一个在建造之前的合理规划呢?

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大帝为了笼络城里的百姓,便每天向他们免费发放谷物等粮食,这一举措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耗资巨大。左西莫斯对此就提出了质疑,他表示这种食物配给制度是一种"挥霍"行为。

确实,皇帝想要笼络民心还有其他的许多做法,比如我国古代帝王就经常大赦天下,像君士坦丁大帝这样铺张浪费的做法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君士坦丁大帝的这些做法,除了政治上的意图之外,是否还有为了满足自己使用权力这一"私欲"的原因。

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君士坦丁大帝雕像

第2,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有利有弊

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君士坦丁堡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但在宗教、文化、经济等方面,君士坦丁堡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这就使得部分具有个人立场的史学家只注重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绩,而不去仔细地分析他的不足之处,甚至在叙述历史时避重就轻、美化现实。

然而,若是想要全面地评判一位历史人物,并不能只关注他做得好,或者做得欠缺的一面,而是要综合全面地进行考量和评判。毕竟,在客观的历史研究中,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并不能相抵。

第3, 史学家们站在不同的宗教信仰立场上

对于君士坦丁大帝的研究,最早也是最贴近他所处时代的史料记载,分别来源于尤西比乌斯的作品,还有公元5-6世纪基督教和多神教史家的作品。

这些史学家都处于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基督教地位抬升、帝国中心转移等变革都影响了他们笔下的文字。因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直接关乎到这个人的政治立场,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左西莫斯,他站在多神教的立场上,所以才会对君士坦丁大帝在各方面的努力和君士坦丁堡的繁华景象视而不见。

而这些基于不同宗教信仰和个人政治立场之上的作品,又给后来的历史学家的研究带来了难度。因此刨除史料中的个人倾向、还原历史最真实的面貌,就成为了整理史料记载时最先要做的工作。

挥霍者还是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的争议从何而来?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门廊尽头的君士坦丁大帝雕像

总结:

今天我们探讨了君士坦丁大帝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存在的争议。

首先,我们介绍了君士坦丁大帝处于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他建立起了新的帝国,还进行了不少巩固统治的举措,推行基督教是他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之一。

其次,我们分别从多神教史学家、基督教史学家和中立学者这三派人的观点,来回顾了君士坦丁一世建立新都的事件。

多神教史学家认为君士坦丁大帝是一位"挥霍者",其建造新都的初衷和过程都是令人无法赞同的。基督教史家则认为君士坦丁大帝是一名"建设者",其功绩是无可非议的。而中立学者则是综合以上两个派别的观点,并客观地结合具体史实,来评判君士坦丁大帝的功与过。

总的来说,君士坦丁大帝仍然算得上一代伟人,他主张建立的君士坦丁堡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积极的成分占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君士坦丁大帝也有思虑不周的地方,君士坦丁堡也并不完全是一个充满包容性的地方,至少在宗教上的包容性就并不足够。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评判君士坦丁大帝时,多种史料并没有直接形成相互佐证的关系。经过了本文的探讨之后,我们也试着将尽可能多的史料记载纳入评判的依据。

因为细小的历史碎片无法反映事件的全貌,个别史料创作者的观点也无法囊括一位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所以,搜集来自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创作者记载的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