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由枪身、枪架或枪座组成。自动方式多为导气式,少数为枪管短后坐式 或枪机后坐式。枪管壁较厚,热容量大,有的枪管过热时还能迅速更换,适 于较长时间的连续射击。闭锁机构一般强度较高,能承受连续射击时的猛烈 撞击和振动。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供弹方式以弹链供弹为多,也有采用弹匣或弹鼓供弹的。发射 机构一般采用连发结构。坦克机枪和航空机枪多采用电控发射机构。为了射 击活动目标或进行风偏修正,多数机枪还有横表尺。高射机枪装有简易机械 瞄准装置或自动向量瞄准具。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枪架用于支持枪身,并赋予枪身一定的射角和 射向。枪架上有高低机和方向机,有的还装有精瞄机,并有高低、方向射角 限制器,可实施固定射、间隙射、超越射、纵深或方向散布射。重机枪和高 时机枪采用三脚架或轮式枪架,三脚架较轻,适于在不平坦地面上架枪射击; 轮式枪架适于在平坦地形上机动作战。车载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一般 安装在枪座上。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为了提高火力密度,通常采用提高射速或多枪联装的方法。 用多管转膛原理的航空机枪,射速可达 6000 发/分以上:高射机枪和舰用机 枪通常采用双枪或者四枪联装。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高射机枪

为了提高枪械的发射速度,19 世纪 80 年代前,许多国家都研制过连发 枪械,英国人 J.帕克尔发明的单管手摇机枪,1718 年在英国取得专利,由于 枪身太重,且装弹困难,未引起普遍重视。美国人 R.J.加特林发明的手摇式 机枪,于 1862 年取得专利,首次使用于 1861~1865 年美国内战。世界上第 一支以火药燃气力能源的机枪,是英籍美国人 H.S.马克沁发明的,1883 年他 试验成功了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1884 年应用这种原理的机枪取得了专利。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多管手摇机枪

这是枪械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这种机枪的理论射速约为 600 发/ 分,枪身重量 27.2 千克,后人称为马克沁重机枪。它在英国对南非的殖民战 争(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研制成了各种重机 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中,1916 年 7 月 1 日英军向德军发起进 攻,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向密集队形的英军进行了猛烈持续的射击, 使英军一天之中伤亡近 6 万人。

这个战例足以说明重机枪的密集火力对集团 有生目标的杀伤作用。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马克沁重机枪

为了使机枪能紧密伴随步兵作战,1902年丹麦人w.O.H. 麦德森设计了一种有两脚架带枪托可抵肩发射的机枪,全枪重量 9.98 千克, 称为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飞机和坦克问世,要求步兵有相应的防空和 反装甲的能力,为了提高机枪威力,出现了大口径机枪。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1918 年德军首先装 备了大口径机枪,随后法国、英国、美国也陆续装备了大口径机枪。军用飞 机和坦克也装备了航空机枪和坦克机枪。军舰则在机枪刚出现时就装备了舰 用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设计了 MG34 通用机枪,枪身带两脚架全重 12 千克,1934 年装备部队,配备弹鼓和两脚架可作轻机枪用,配备弹链和三脚 架可作重机枪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研制的新型通用机枪相继出 现,如美国的 M60 机枪,前苏联的ПКM/ПКKC 机枪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中国的 67—2 式机枪

中国的 67—2 式机枪 等。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要求提高机枪的机动性和杀伤、侵彻能力。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MG34 通用机枪

有些班 用轻机枪已减小口径,并与突击步枪组成小口径班用枪族,如前苏联的 5.45 毫米 AK74 自动枪和 PПК74 轻机枪枪族。重机枪在一些国家的机械化部队中 已让位于车载机枪,在普通步兵分队中则趋于为通用机枪所取代。

枪械篇:机枪的发展

AK74

大口径机 枪的重量已大幅度下降,为了提高穿甲性能,配用了次口径高速脱壳穿甲弹 等新的弹种。机枪还正在研究配用无壳弹以增加携弹量,提高持续作战的能 力。

普通光学、激光和光电夜视瞄准装置正在不断改进,将进一步提高机枪 的精度和全天候作战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