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区 勇挑主引擎重担 三十而立再出发

<table> 火炬区 勇挑主引擎重担 三十而立再出发

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产业是火炬区三大支柱产业。图为明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叶志文 摄

/<table>

2020年对于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火炬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起点,这个国家级高新区迎来了三个重要坐标节点。

第一个,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治理大考,产业重镇的应对之策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个,是中山迎来“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开局,创新龙头的精气神是全市奋战的风向标;第三个,30年前的3月23日,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三方签约,火炬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员。而今,三十而立迎来了“二次创业”新命题。

三大历史节点叠加,火炬区走到了新的起点——

1990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在这里踩下油门。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生物医疗等产业集群飞速发展,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健康基地先后成立,孕育了珠江西岸上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30年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改写珠三角城市发展格局,“成长的烦恼”提出新考验。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拐点,火炬区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国家级高新区的下一步在哪儿?

事实上,火炬区的复工复产行动和正在推进的“3·28”招商动向,已经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以2亿元资金撬动50亿元“抗疫贷”,火炬“黄金四条”打响了重振虎威开局战,是开足马力的敢啃硬骨头的劲头;“3·28”招商锚定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和光电产业,招引项目全为产业直投项目,是下定决心实打实地重塑“高新”产业的魄力。

拿出真招、实招、管用的招突围、开创、转型。火炬区已然明确,它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集聚,在国家级高新区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下重本发展高科技企业 “3·28”招商全为产业直投项目

重点招商引资项目7个、备选落地项目4个,重点在谈项目3个;新增供地400多亩、项目投资总额约100亿元、产值近300亿元、税收13.4亿元……仅从数字上看,今年火炬区“3·28”招商成绩单似乎没有出奇之处。但在数字之下,细看这些项目的来头,可以发现火炬区的布局大有看头。

从产业类别看,这批项目都有个共同点——高,即高产出特点。据统计,本次上台签约的项目中,绝大部分的亩产税收超过200万元,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批项目的“高”,还体现在高技术特质上。如广东金城金素总部项目,其投资方广东金城金素制药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金城医药(股票代码:300233)控股子公司,是中国头孢制剂领域创新型发展企业。金城金素在传承老字号品牌“榄都堂”(始创于清·道光七年)的同时,又与欧美最大头孢企业ACS DOBFAR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先后取得头孢唑林钠、头孢呋辛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全系列头孢制剂国内首仿/首创增加适应症注册批件。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计划建设金城金素总部,将有1个一类新药(“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超级抗生素)、2个二类新药在健康基地落户,并已经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签署了共建抗生素技术研发平台的战略协议,项目预计5年内产值超30亿元。

此外,明峰核医学设备产业化基地项目、康海泰晟生物医药CDMO平台项目、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新诺无掩模光刻设备增资扩产项目等其他签约项目,在行业内都具有领先技术水平。这也集中代表了火炬区未来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方向:进一步打造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产业三大支柱产业,实施三大产业集群强链补链行动,延伸产业链条。

从投资类别看,这批项目还有个特点——实,即讲究实效的产业直投项目。尽管投资额不算太高,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项目对强链、补链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投资总额约100亿元的项目,背后是一个高新区重塑“高新”内涵的雄心与决心:根据计划,不含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项目在内,火炬区今年拟新增10个亿元以上产业投资项目落地。而作为配套,该区年内整备500亩非房地产用地,三年整备3000亩连片产业发展用地,规划建设深中通道出口湾西智谷、科技新城、岐江新城轨道片区三大平台,打造近万亩火炬产业总部带。这无疑为火炬区推动健康医药、光电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向产业高端延伸,在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中当好先锋打下基础。

全面强化科技支撑 重点承接港深创新资源溢出

有一组数据耐人寻味:在这次中山市新冠肺炎防治科技攻关预立项项目名单中,火炬区的企业占了75%,其中大部分为生物医药企业,也有智能制造企业。在疫情考验下突围而出,不仅需要善于抓住机遇的市场嗅觉,更需要扎实的科研攻关能力。

努力把火炬开发区打造成创新发展的主引擎——这是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赋予火炬区的使命。在火炬区2019年工作总结暨奋战2020年工作部署大会上,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所作的报告集中体现了对这一使命与角色的回应: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定位不动摇,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前瞻布局,重点承接港深创新资源溢出,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上为全市作贡献。

根据计划,火炬区2020年争取实现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6%以上,高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3以上,新认证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增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0家。

与此同时,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火炬区把重点放在了构建附加值高、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方面,一方面积极引进公司总部、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担保机构和文化创意机构;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新零售等新生业态,支持检验检测、财务法律、商务流通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做强做大;同时,实施高端生产服务业产值倍增计划,培育一批亿元以上服务业龙头企业。通过加强与深圳重大科技创新资源载体对接协作,共建认证、中试等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成果孵化产业化。

观察

重燃“火炬”的快慢逻辑

重整行装再出发,全面推进火炬区“二次创业”——看似熟悉的口号,今年却有了新的内涵。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在中山重振虎威开局之际,在迎来建区30周年之际,火炬区的“重整行装”,是带着自我追问的反思,是准备迎难而上的勇气,是决心重塑产业形态的魄力。

再出发,需要“快”招。这样的“快”逻辑,在火炬区疫情下的复工复产行动中可以窥见:从撬动50亿元投资的“抗疫贷”政策出台到携手16家银行合作、促成首批企业签约,仅用了一周时间。“黄金四条”推动企业满血复工复产,火炬开发区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不仅体现了该区对复工复产的迫切,更是这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庚子年春天对长远谋划的一个开局。

再出发,也需要“慢”功夫。火炬区发出“发展七问”,便是对固有发展方式依赖的反思。“不‘高’不‘新’,项目一个不要”——在今年招商洽谈会上,火炬区喊出了这么一句口号。从这次招商引资项目可以看出,火炬区沉下心来布局高技术产业,是下决心放弃一部分见效快的低技术企业的:一心“重本”发展高科技企业,忍痛“割肉”过渡加工类、污染类、限制类企业。为了真正把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做起来,火炬区下定决心重塑产业格局,将重点放在“高新”这篇文章上,耐心把产业版图布局好,只为将来更为长远的打算:进一步打造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产业三大支柱产业,实施三大产业集群强链补链行动。

无论是“快”逻辑,还是“慢”功夫,背后是火炬区从“火炬速度”到“火炬质量”的思考。三十而立,期待“科”字当先的改革闯将,为中山重振虎威、打赢经济翻身仗带来最强劲的引擎。

访谈

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迎着风雨上顶着浪头冲 奋力重塑火炬辉煌

在中山重振虎威开局之年,火炬区如何锻造内生动力、完成新使命?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表示,围绕聚力建设“全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先行示范区”“一流国家级高新区”,火炬区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定位不动摇,以大格局谋划大发展、大平台、大交通,大力推进“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作风建设年”建设,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市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中扛起责任担当。

喊出“发展七问”大胆创新解难题

南方日报:当前火炬区正处在关键历史发展节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客观看待机遇和挑战,打开火炬区工作新局面?

陈文锋:挑战永远是更好的机遇。火炬区正处在“五年定百年”的挑战赛中,只要敢拼敢闯、真抓实干,我们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上两周,我们反复审视当前的困难,梳理出“发展七问”:

支撑作用哪里来?要在发展格局上解放思想,谋定而动,保持定力,抓住重点,开足马力,在推动高质量崛起的同时,推动经济指标企稳回升。

土地从哪里来?要统筹全区土地资源整合,解决好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发展质量和后劲。

产业升级后劲从哪里来?要围绕光电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多招一些投资大、效益好、技术高、用地少、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一批与火炬区优势相配套的服务业新业态,提升金融的堆头与生态,带动产业升级。

基础建设怎么办?要立足于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生活圈的定位,谋划研究对接深中通道,改善区内道路建设和节点,加大居民生活设施配套,提高区域基础设施能级和容量,道路建设、学校建设、环境建设,都要打赢翻身仗。

民生保障哪里来?要强化民生保障工程,充实各领域惠民体系,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品质,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比如,二孩家长最关心的幼儿园问题,今明两年就可以推出6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

钱从哪里来?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能省则省,但对一些事关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事项,也要毫不吝啬,树立“有多少事筹多少钱”的思维,以大融资大投入推动大建设大发展。

精气神从哪里来?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鼓舞士气,形成合力。要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正风肃纪,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共同营造人人“干事有激情、创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业绩有展示”的良好氛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大胆创新解难题,披荆斩棘向前冲,努力开启火炬区的“二次创业”。

转危为机,必须占得先机

南方日报:奋起直追,您认为火炬区的底气在哪里?

陈文锋:当前,火炬区面临的形势是危中有机,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必须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把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有着辉煌的奋斗史。火炬区是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30年来,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管委会—总公司—企业”的体制机制,坚持“政策+平台+项目”的科技创新主线,形成“企业+集群+园区”的产业格局。

我们有着雄厚的基本盘。火炬区形成了健康科技、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和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体系。2016年12月,被纳入“1+1+7”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去年8月,省委书记李希到中山市调研提出,“要把中山火炬开发区打造成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明确,要大力推进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将火炬区打造成创新发展主引擎和“三核鼎立”重大发展平台之一。火炬区迎来了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我们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当前全区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好的转变,正在找回改革开放之初、高新区成立之初的那股拼劲、闯劲。特别是这次抗击疫情,对火炬区整个队伍的精气神是一个巨大的洗礼,对重振虎威工作也是一个锻炼。

使命在肩,时不我待。我们要始终保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奋斗姿态,迎着风雨上,顶着浪头冲,重塑火炬辉煌。

重整行装“二次创业”“6+1”举措开创新局面

南方日报:要实现今年奋斗目标,火炬区有哪些抓手?

陈文锋:实现全年目标,火炬区首先要在6个方面再出发。

一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崛起。建设大平台,全力推进鲤鱼工业园为核心的湾西智谷以及岐江新城轨道站场、科技新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主动对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打造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高品质产业承载区。“十四五”期间一万亩产业总部带不够用,我们就打造两万亩、三万亩,目标就是要把高质量产业链完完整整地落户下来,在火炬区生根成长。

二是推动高质量城市建设再更新。我们要大力破解土地碎片之困,为大项目落地做好资源支撑;完善对外交通路网和轨道网,围绕深中通道、高铁中山站等重要交通路网,构建多层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三是推动深化改革再提效。我们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机构职能配置,构建精简高效管理体制;优化营商环境,用好放管服的政策红利,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强化稳企安商,推动企业代表制度常态化运作,做好企业“服务员”。

四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再提质。我们要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整治,加快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五是推动民生福祉再提升。我们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五个美丽”建设,提升宜居环境水平;继续做好民生保障工程,大力推进2020年十大民生实事。

六是推动重大风险防控再落实。我们要提升治理能力,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扎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6+1”举措的“1”是以“作风建设年”为有力保障,广泛凝聚奋斗合力。区党工委向全区干部提出一个号召,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督促检查=0,好思路+不行动=0,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抓住想要做的事+做出预期的成果=成功。同时,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年”,推动“干部素质提升”“基层党建提升”“人才培育服务提升”,制定完善党政机关和社区、事业单位、区属企业、雇员及攻坚克难专项工作等五大考核激励办法,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火炬区“3·28”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广东金城金素总部项目

广东金城金素制药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金城医药控股子公司,是中国头孢制剂领域创新型发展企业。项目总投资8亿元,计划建设金城金素的总部,同时有1个一类新药(“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超级抗生素)、2个二类新药在国家健康基地落户,并已经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签署了共建抗生素技术研发平台的战略协议。项目预计5年内产值超30亿元。

·广东玖壹总部项目

广东玖壹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中山建设高分子材料注射成型技术应用项目,打造“高分子/金属粉末材料--高分子/金属粉末材料注射成型装备--金属粉末注塑制品”产业链,为高分子材料注射成型行业带来全方位解决方案,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项目团队曾深耕于PET瓶坯注塑行业,并创立了中国领先的PET瓶坯注塑机品牌。项目于中山设立总部及主要项目公司,并将建设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及院士工作站,计划于项目建成后5年内启动上市筹备工作。

·新诺无掩模光刻设备增资扩产项目

中山新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山市获评的第一个省创新团队,是一家拥有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无掩模光刻设备企业,掌握国际激光直接成像技术的源头,拥有光刻技术原始专利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权。项目投资额3亿元,新建厂房投产三年后,预期产值规模达到6亿元,税收规模达到2800万元,知识产权方面新申请预期3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授权8项以上;投产三年内设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平台。

·明峰核医学设备产业化基地项目

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主要从事CT、US、PET/CT、PET/MR等高端核医学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建成后是具备每年1000台(套)生产能力的产业化基地,同时具备美国FDA和欧盟认证,将成为大湾区核医学设备重要出口基地。投产后年工业产值4亿元,年缴纳税收2000万元。

·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建设项目

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入选中山市发改局“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示范项目”,是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高成长中小企业、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示范平台。利诚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约2亿元,建设为集“检测+咨询+治理+研发”为一体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一步提升中山第三方检验检测水平和产业地位,力争2022年实现创业板上市。

·康海泰晟生物医药CDMO平台项目

生物医药CDMO平台项目由中山市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山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首期投资1亿元人民币,租赁国家健康基地智慧健康小镇A9厂房,建设内容包括QbD研发中心、两条蛋白生物药原液GMP生产线和一条单抗制剂生产线。

·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目前省内唯一获批的与健康医药行业相关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针对健康医药产业生产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并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项目将为中山市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群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