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小夥一個人逆向奔往武漢!至今仍在堅守!

一場清爽的春雨,一掃江城的疫情陰霾。消失了兩個多月的綠色公交,沐浴著春雨重新出現在武漢街頭。樹綠了,花開了,車多了,江邊小憩的市民也多了,路邊的便利店正在陸續開張,各地馳援的醫療隊也大都撤離了——曾經按下暫停鍵的武漢正在甦醒。

但是肖文謙知道,勝利還未真正到來。身上厚重的防護服在提醒他:戰鬥還未結束,他還要站好最後一班崗——從2月11日以來,他已經在這裡堅守了46天。


滄州小夥一個人逆向奔往武漢!至今仍在堅守!

滄州小夥一個人逆向奔往武漢!至今仍在堅守!


網上報名當志願者

肖文謙,泊頭一傢俬立醫院的“少掌門”,武漢疫情發生後,他第一時間在網上報名去當志願者;收到准許入漢的通知後,他馬上孤身上路,驅車千里,星夜兼程,像一個孤膽英雄,逆行奔向最危險的戰場。

在武漢奮戰了46天,雖然滿是疲憊,但心依然熾熱,46天所經歷的一切也歷歷在目——

春節前幾天,疫情就一直牽動著他的心。除夕這天,當武漢醫務人員告急、醫用物資告急的消息傳來,他再也坐不住了。“爸,我要去武漢!我一定要去武漢!”同為醫生的父親太瞭解兒子,知道他從小骨子裡就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滿腔的報國熱情,雖然擔心,但全力支持了兒子。

沒有公立醫院公派的資質,肖文謙大年初一就在網上報了名。接下來便是漫長而焦急的等待。18天,他心急如焚,度日如年。

2月11日中午12點,終於等來了共青團武漢市武昌區委發來的准許通知。簡單收拾了下個人物品,簡單和父母妻兒告別,兩小時後,他已經驅車在路上了。後備箱裡,塞滿了醫用口罩、醫用手套和消毒液。

樹木、路標向車後如白光閃過,他無心看風景,一個聲音在心裡反反覆覆:“武漢,我來了!”


滄州小夥一個人逆向奔往武漢!至今仍在堅守!


星夜兼程奔向你

他開足馬力,一個人在高速公路上急馳。他知道,此時此刻,其他四個小夥伴也正在從祖國四面八方向武漢匯聚。

在等待入漢通知的日子裡,五個人已經提前在網上組成了一個醫療小組。他們分別來自河北、山東、遼寧、廣東、河南。

這五個人中,最大的不過34歲,最小的26歲,文謙居中,30歲。這個年齡在父母眼裡,還不過是一群孩子,可當國家有難時,他們卻豪情萬丈、挺身而出,表現出了“90後”的責任和擔當。

肖文謙先是到濟南接上一個志願者,又到河南安陽與其他人匯合。之後星夜兼程,直奔武漢。高速路上空空蕩蕩,只有這束燈光在濃厚的夜色中一路疾馳、逆行而上。

一路上,幾個小夥伴互相鼓勵著、囑咐著、商量著到武漢後如何更好地展開援助。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榮譽——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為什麼我要朝著武漢的方向?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因為我的祖國自古以來總是同舟共濟。

經過12個小時的奔波後,12日凌晨兩點,五人終於抵達這座被病毒圍困的城市,到達了他們工作的隔離點。

也許是緣分使然,3年前,他曾經來過武漢,就住在隔離點拐角的那個酒店。那時的武漢,即使到深夜也是車水馬龍、繁華熱鬧。而此時燈光依然璀璨,路上卻空無一人,偶有救護車閃著冷泠的藍光馳過。

望著空寂冷清的大街,想著這座城市正在經歷的苦難,肖文謙心如刀絞,不由紅了眼眶。他在心裡一遍遍說著:“別怕,武漢,我們在一起!你們不孤單!”


滄州小夥一個人逆向奔往武漢!至今仍在堅守!


“我們都是武漢人”

武漢太需要醫護人員了。那時的武漢正是最艱難的時候,患者不斷增加,方艙醫院正在籌建,城市處於一種焦灼狀態。第二天上午,五人接受了一個簡單培訓後,下午就正式投入了戰鬥。

他們被安排在黃鶴樓街隔離點,這裡安頓的既有確診病例,也有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他們負責近百名隔離者的身體檢測和健康監測。一旦有了床位,他們還要負責把確診病人送到定點醫院。

第一天,從下午1點開始工作,一轉眼就忙到了第二天凌晨。隨後的幾天,他們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節奏。和媒體上報道的一樣,為了節省防護服,常常七八個小時不餐不飲。每天工作都在16個小時以上。忙時,整個人處於亢奮狀態,不覺什麼,但當回到住處,把自己扔到床上分秒入睡的時候,才真真切切感覺到什麼是疲憊。

這些被隔離人員,承受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疼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壓力。

只要有時間,肖文謙就儘可能地與他們溝通,鼓勵他們,安慰他們,給他們最大的溫暖和力量。

隔離點留觀人員基本以成年人為主,但也有不少兒童。年僅3歲的小女孩圓圓,父母以及爺爺先後被感染,有的在定點醫院,有的在方艙醫院,她和12歲的哥哥被送到這裡隔離。兄妹倆就成了肖文謙他們關注最多的人。買來零食給他們,特製兒童餐,指導哥哥上網課,不忙時陪他們聊聊天,就像關心自己的親兄妹一樣。

沒有人知道,口罩的背後是一張張怎樣的面容,人們看到的,永遠只是一雙雙充滿笑意的眼睛;沒有人知道,他們都來自哪裡,人們感受到的,永遠是那一顆顆心是如此赤誠。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些身著厚重防護服、終日忙碌的身影,始終陪伴著那些無助的武漢人。當人們問起他們的名字時,他們常會笑著回答:“我們都是武漢人。”


滄州小夥一個人逆向奔往武漢!至今仍在堅守!


收穫成長收穫感動

經過無數人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漸漸退去,武漢也正在慢慢甦醒。

忙著時累著時,沒有時間和精力想什麼。這幾天,工作壓力減輕了許多,肖文謙開始梳理40多天來的收穫和感動,常會百感交集。

身邊的這幾位小夥伴,來自五湖四海,如果不是這次疫情,他們根本不可能相識。46天裡,他們同悲同苦同付出,這場戰鬥讓他們成了生死之交。

而在武漢,像他們這樣的志願者還有千千萬萬。他們不分性別,不分年齡,每個人都在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像一束束光,用溫暖撫慰著這座城市,也撫慰著城市裡的每一個人。文謙說,在這裡,他真切地感受到了“90後”甚至是“00後”的迅速成長。

讓他感動的,還有那些溫暖的回饋。經常有熱心市民放下水果蔬菜轉身就走,一位解除隔離的大姐特意為他們做了熱乾麵,隔離點的小患者為他們精心製作了手工和畫報……肖文謙明白,這是武漢人對志願者最誠摯的感謝。感謝之外,更有越來越多的武漢普通人受到感召,加入到他們的志願行列中來,攜手抗疫,奉獻光熱。文謙說,在這裡,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守望相助的力量。

十幾天前,央視採訪了他們這個團隊,節目最後,主持人白巖松致敬志願者:疫情終將過去,這段志願服務也會成為你們最大的收穫,因為你們讓很多被幫助的人在最無助的時刻、在最昏暗處感受到了光和熱;而你們的生命也終將因為這段時間的歷練閃閃發亮。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之光增輝日月。是的,這段經歷一定會成為無數逆行者生命中最閃亮的一筆。

去時,他是一個人;回來時,他是一座城——武漢,已經融進了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